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做官官階一樣,京官好還是地方官好?

古代做官官階一樣,京官好還是地方官好?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古代的京官和地方官,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古代中國,做京官,最大的麻煩,最深的困擾,可能在於比較窮吧。

古代做官官階一樣,京官好還是地方官好?

尤其是明清那樣“大一統”的朝代,普通中下層的京官,經濟上的困窘、日子中的苦逼,常超出我們的想象。居大不易,在品位相等的情況下,渴望外放當地方官的,人數不會少。

我們看電影電視,總看到京城官老爺們,是如何豪奢,如何闊綽,這個多少有些誤導。是的,那些一二品級的“國級”“副國級”,還有上層特權人士,什麼寇準、李鴻章之流,多數自然可能挺瀟灑,排場講起來,到了可勁造都花不完的地步。但這類人,畢竟每朝就那麼一小撮,不好代表一般在京同僚。

決大多數京官,尤其是中下層的,包含唐宋明清在內,生活的寒酸都是出了名的。清代名士李慈銘有部名作《越縵堂日記》,裏面就說“京官之窮,毛骨灑竦”,這話不算特別作,雖然是誇張了點。張德昌教授那本《清季一個京官的生活》,搞過種種數據論證,結論就是,“京官們的生計,瀕臨破產是如此普遍”。

只是說,京官他們這種窮,與普通百姓比起來,確實只是一種特權階層內比起來的窮。

一般京官的窮,最直接原因,是收入來源太少,貪腐的機會不多。

古代做官官階一樣,京官好還是地方官好? 第2張

要知道,所謂京官,那可是盤踞在天子腳下的,衆目睽睽,諫官們又權力太大,整天就盯着京官們,稍有不慎就要被彈劾罷官,兩弊相衡取其小,自然是保官要緊,窮就窮點吧,反正大家都窮。這種心理和現況,以今衡古,其實也不難理解。比如,在我那小城,如果有縣市長坐個公交啥的,那將是隔天頭版頭條;但在京城,部長級赴宴,樂呵呵騎着一輛破永久或摩拜的,豈會在少,大家都習以爲常了——張召忠、胡錫進他們,不都是如此麼?

只因爲,歷代京官,雖然形式多有差異,但其收入來源,確實主要在兩大項:一,工資,即“俸祿”;二,地方官的饋贈,俗稱“吃外官”。一般來說,他們工資都不高,地方官的饋贈那也是時有時無,或者就是隻敢接受“小意思”,有的乾脆門前冷落,加上要應酬打點,多數不僅只能勉強度日,不夠用還是常態。明代一本筆記說,“計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寒酸不忍言。

古代做官官階一樣,京官好還是地方官好? 第3張

比如,即便以唐宋官員的高工資,即便是京城高官,基本上都是“京漂”,極少能京城買房的,最多隻能在京城附近二線城市置產購房。看唐代,名相魏徵死時家無餘財;宰相岑文本未曾置買田產,家中清貧,租房又小又溼;尚書右僕射溫彥博,死時連稍微體面些的弔喪場地都沒法提供。這些在京高官,固然本身就比較清廉,但正是因爲只能靠工資生活,根本就入不敷出。

更何況,大唐的“中紀委”御史臺可不是吃素的,那幫人能獨立行使監察職能,動不動奏你,誰敢貪?

再看宋,都說士大夫們有錢瀟灑,可大家始終沒明白,大宋京官也並非那麼輕鬆的。比如,大宋基本沒有京官能夠買房,除非你祖上有宅在本地。

古代做官官階一樣,京官好還是地方官好? 第4張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裏講得很明白,“京師職事官,舊皆無公廨,雖宰相執政,亦僦舍而居”。寇準在宋代京城高官中算得上花錢最囂張的了,但是呢,“歷富貴四十年,無田園邸舍,入覲則寄僧舍或僦居”,就是還得租房子、住旅社、借住於寺廟。原因在於,宋皇室固然給予士大夫們的待遇較好,但宋時官員的考覈那也是出名的嚴苛,諫官權力極大,稍不留意、多受幾毛錢都要被參,因此京官們都會主動避免落人口實。唐宋制度完善,極少出現大貪、鉅貪。

明清的京官,那生活狀態就更不要說了。你翻閱這兩朝京官筆記,基本沒有不叫窮喊苦的。這兩朝時,京官的收入是最低的,而官場應酬花樣又最多、開銷往往又最大,通關子、挖門子的手法又最繁,窮到拼爹的不要太多。比如明朝前期,在京官員們本來工資就低,這工資還要換算成米糧,甚至連米糧都是名目上的,因爲相當多都要折成紙鈔,可紙鈔貶值的速度又是飛快,所以彼時京城中下層的官員真是清苦不堪,時人說的話是,“京朝官多貧不能自存”,連活下來都是問題。直到了晚清時分,王朝都快崩盤了,京官中的高層,日子才過得舒坦,也不怕明目張膽。

古代做官官階一樣,京官好還是地方官好? 第5張

那麼,說到這,一個問題也就出來了:既然大家都知道京官苦逼,可爲什麼還有更多的人願意留下來苦熬?其實吧,這個矛盾點也很好理清,因爲作京官是窮,可好處與隱形福利,那也是明明白白的:信息通、機會多、人脈廣、地位高、升遷快!有時也威風,京城一街道幹部,下地方都頂得上一個縣太爺了。

這種綜合誘惑,可比單單圖錢來得猛烈的多咳!他們的這個小揪揪,就跟如今的北漂們一個心理。大衆覺得,北漂一族不是人過的日子;可京城住過一年半載的,下視二三線,都會覺得是煉獄般難受。你說誰有毛病?

所以,對於一般官員來講,如果有志於仕途,堅持作京官的多,可如果要追求生活品質,明白一點說是要撈錢,外放到地方做“土皇帝”,那應該是更好的選擇。

古代做官官階一樣,京官好還是地方官好? 第6張

古代官員,其仕途選擇,一般都有兩種。其一,是留在京城當小官,慢慢爬;其二,就是由科舉考中後,到地方當官,或者直接外放。根究起來,京官與地方官,其實也一直都是流動的:一些被認爲能力不錯的京官,會被派到地方任職;而很多地方官倘若政績了得,也有機會升任京官。二選一,看你求什麼。

更直接地講,那些官迷、圖閒、好名之人,傾向與京官;而那類求財、幹吏、想做事的,多會主動請求外放。至少在明清兩朝,作地方官一把手,天高皇帝遠,本地我老大,有權勢、少掣肘、高工資(雍正後地方官還推行養廉制度,額外領到的銀子能達到原俸祿的數十倍乃至上百倍),那可是香餑餑。

古代做官官階一樣,京官好還是地方官好? 第7張

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日子不要太爽,導致不僅科舉出身的官員,甚至許多旗人高官都熱衷去地方。明清兩朝,地方官幾乎不太願意到京城任職。當初乾隆南巡時,召見浙江道員羅源浩,聊起天很嗨,弘曆哥有意提拔這位地方小官員到京城,結果羅源浩差不多就是公然拒絕,只好作罷。

但是,哪有事情是十全十美的呢,當地方官,風險也是更大的,至少有幾條足讓許多人望而卻步:其一,遠離皇城根,信息閉塞,結交高層領導的機會幾乎沒有;其二,需要處理的事務太繁雜,明清累死的地方官不在少數;其三,因爲要幹事,要出政績,容易出問題,京官則多按部就班,涉事不多,更有機會避禍;其四,也是致命的,除非特別出色,政聲在外,想重回朝廷中心的機會,幾乎渺茫了。

古代做官官階一樣,京官好還是地方官好? 第8張

哪有做官的不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呢?當京官還是作土皇帝,如何選擇,好難啊,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