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康熙爲什麼說清官不一定是好官呢?

康熙爲什麼說清官不一定是好官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熙是史上有名的明君,他開創了“康乾盛世”,康熙曾強調過清官不一定是好官,這是什麼意思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康熙廟號爲“聖祖”,諡號爲“仁皇帝”。其中廟號聖祖指的是康熙的功績,有鞏固大清基業的再造之功;而諡號仁則指的是康熙的性格,慈民愛物,馭下寬仁。

在這種性格影響下,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亂,基本鞏固了清朝統治後,沒有繼續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而是以民生爲念,執行與民休息,滋養人丁的仁政,大力發展經濟。除了對百姓以外,康熙對待手下的官員,也是格外的寬容。

比如有一次談到地方治安問題,官員在康熙面前表決心一定會嚴肅治理,康熙卻表示不用太過苛求:

“江蘇巡撫鄭端陛辭。上曰:江蘇地方繁華,人心不古,鄉紳不奉法者多。鄭端奏曰:若鄉紳肆行無忌,自犯科條,臣惟有執法而已。上曰:爾只須公爾忘私,亦不必吹毛求疵,在地方務以安靜爲善。”

康熙建議鄭端不要吹毛求疵,一方面是儘量減少擾民,另一方面也是他所提倡的一種工作方法,只要大的方向正確,在細節上就不必過於求全責備,要給下邊官員留有靈活開展工作的餘地。如果凡事都用盡全力,時間長了可能會導致基層官員的反感,而且缺少轉圜餘地,工作效果不一定好,還有可能導致欺下瞞上的形式主義出現。

所以在康熙皇帝手下當官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領導的考覈要求不高,工作壓力不會太大。

除了不苛求下邊官員的工作業績外,康熙皇帝對官員們經濟上的問題,也是睜隻眼閉隻眼,對貪腐行爲採取默許態度。雖然這不符合我們所倡導的價值觀,但對當時的官員而言,有如此寬鬆的政治環境,卻也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一項“福利”。

康熙對官員的貪腐行爲放縱到什麼地步呢?甚至有潔身自好的清官來覲見,康熙都勸他們不要太過死板,還“鼓勵”他們適當貪污:

“朕昨召陳璸入見,細察其舉動言語,實系清官。……朕面諭陳璸雲:爾爲巡撫,與爲司道等官不同,若貪財好利,誠爲非理;但應得之物,亦宜取爲賞兵之需。身爲封疆大吏,而室中蕭然無一物可以與人,亦非大臣所宜。夫弟謂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豈真一無所取?不過不肯與人,到後日仍是自肥耳。”

康熙這番話表達了幾層意思:

第一,巡撫是一省的首長、封疆大吏,不像司道這些基層地方官員,貪財好利是不對的。反過來說,如果是基層地方官員貪財好利,那就可以接受。

第二,封疆大吏雖然不能貪財好利,但也不能完全兩袖清風,該貪的時候就得貪。完全不貪污納賄的大臣,沒東西拿來送人搞關係,也做不好這個位置,那也不算是個好官。

第三,康熙還有一種非常固執的偏見,認爲絕對不貪污的人是不存在的,那種表面上分文不取的人,說不定背後偷偷貪了多少錢。假如讓康熙來評判明代著名的清官海瑞,也必然會認爲他不算一個好的官員。

康熙對官員採取如此寬容的態度,既有客觀上的原因,也有主觀上的因素。

客觀來看,明清易代之際,百姓經歷了太多的兵荒馬亂,康熙早年又對三藩用兵,已經竭盡民力,此時最爲重要的一項工作任務,乃是休養生息。因此,康熙不希望地方官員們耗費民力財力,競相去搞什麼政績工程,只有保持地方和平穩定,纔是整個朝廷的工作重心。底下的官員有貪腐行爲,康熙認爲這是維持地方穩定所需付出的一點代價,是相對次要的。

另一方面,在康熙一朝,還沒有像後來一樣設立軍機處加強皇權,宗室、旗主們仍擁有較大的議政權力,康熙需要對各方勢力進行平衡。對官員寬容,事實上也是康熙對他們的一種拉攏策略。

康熙爲什麼說清官不一定是好官呢?

而在主觀上,康熙本人比較崇尚無爲而治的政治理念,也曾公開向羣臣表示,“治天下之道、以寬爲本。”此外,康熙還強調地方督撫辦事,“當於大者體察,不可刻意苛求。寬則得衆信,則民任焉。”這既是康熙對地方大臣提出的工作要求,同時他自己也是秉承這一理念來治國、治民、治官。

康熙以寬爲本的治國方略,的確爲清朝從戰爭創傷中恢復國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其對待官員的寬縱態度,實爲用力過猛,到後面逐漸失控,留下了不少後遺症。

首先,康熙在位時經歷了幾十年的和平發展,承平日久下,官員們的惰性越來越重,熱衷於夤緣攀附,因循疲玩,行政效率也越來越低下。另外,康熙認爲官員不貪污就辦不好事的錯誤想法,以及多次公開“鼓勵”官員貪污的舉動,讓當時的官場形成了非常不好的風氣。上下官員明目張膽地貪腐,甚至肆意侵吞國家財產,導致康熙末年時一度形成了全國各地財政虧空的危機。

其實,縱觀歷朝歷代的朝廷需要的,不是張揚的清官,而是聽話的貪官。這些貪官之貪,說到底無非就是從老百姓身上搞點錢物而已,無傷大雅。如果以“清廉”爲政治資本,則是公然挑釁皇權,要把權力從自己手裏拿走。這纔是是要命的事。獨裁政治,考慮的永遠是權力的壟斷和獨佔,而不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康熙爲什麼說清官不一定是好官呢? 第2張

歷史評價

曾國藩:①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而雍乾以後,英賢輩出,皆若沐聖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雖大智莫能名也。②凡前聖所稱至德納行,範無一而不備。上而天象、地輿、歷算、音樂、考禮、行師、刑律、農政,下至射御、醫藥、奇門、王遁,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且無一不創立新法,別啓律途。後來高才絕藝,終莫能出其範圍。”

梁啓超:①清聖祖尤篤嗜,召西士南懷仁等供奉內廷。風聲所被,嚮慕尤衆。 ②康熙帝是比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間興文字之獄,大抵都是他未親政之前的事……本身卻是廓達大度的人,不獨政治上常採寬仁之義,對於學問,亦有宏納衆流氣象。試圖他《庭訓格言》,便可以窺見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學者,沒有什麼顧忌,對於各種問題,可以自由研究。

汪榮寶:祖自親政以來,內則削平大難,鞏固統一之基礎,外則戰勝強敵,恢張帝國之威信。外交軍事,所在奏功,而其文治,亦斐然比於漢唐之盛。

呂思勉:聖祖是個聰明特達的君主。他樂於求學,勤於辦事。於天文、地理、律歷、算術……學問,多所通曉。又頗能採用西洋的學問。……他能勵精圖治,確是實在的。……能儉於用財,也確是真的。所以當三藩平後,國內已無戰事,政治亦頗清明,百姓就得以休養生息。

對此你有何不同的見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