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揭祕文成公主傳奇的一生,用自己的一生換來了大唐與吐蕃友好往來

揭祕文成公主傳奇的一生,用自己的一生換來了大唐與吐蕃友好往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文成公主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她並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而只是宗室之女。

她的名字在史書中沒有記載,甚至連他的父親是誰也沒有詳細的記載。

她就是文成公主,一位偉大的和親公主。

她爲了唐朝與吐蕃的和平關係犧牲了自己的歲月。

她爲漢族和藏族兩族人民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成公主傳奇的一生。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和親遠嫁之女不在少數,其中當以王昭君與文成公主最爲後人熟知。

她們都遠嫁鄰邦,都以微弱之軀,換來了國家的安寧。

比起王昭君的“名留青史”,文成公主顯然沒有那樣幸運。

因爲她連名字都沒有流傳下來,只是留下了一個公主的封號。

吐蕃搶親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還是一個16歲的花季少女。

放在現代,16歲正是一個少女懵懂的年紀,她本該在父母身邊衣食無憂地長大;

可一道和親詔書,卻讓她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鄉,前往千里之外的吐蕃和親。

說起和親,這是中原王朝與鄰國的一種外交手段,一般多用在中原王朝比較弱小的時候。

按常理來說,中原王朝一旦強大,就很少會用和親這種手段。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唐太宗。

唐太宗素來推崇和親的主張,他曾對大臣們說:

“朕爲蒼生父母,苟可利之,豈惜一女!北狄風俗,多由內政,亦既生子,則我外孫,不侵中國,斷可知矣。”

唐太宗一向是說到做到的,他曾把自己的妹妹衡陽公主嫁到突厥,又把弘化公主嫁給吐谷渾可汗,從而建立了大唐與突厥、吐谷渾之間的友好關係。

吐蕃君主松贊干布聽聞突厥和吐谷渾都同大唐和親後,非常羨慕,於是也想娶一位唐朝公主做自己的妻子。

所以,松贊干布便遣使臣來大唐求婚,但卻遭到了唐太宗的拒絕。

在大唐眼中,此時的吐蕃不過是邊陲小邦,又有什麼資格來求娶金枝玉葉的公主呢?

揭祕文成公主傳奇的一生,用自己的一生換來了大唐與吐蕃友好往來

吐蕃使者在唐朝碰了一鼻子灰,回國後又不敢照實稟報,於是便把鍋甩給了吐谷渾。

吐蕃使者對松贊干布說:

“天子遇我厚,幾得公主,會吐谷渾王入,遂不許,殆有以間我乎?”

本是自己辦事不力,卻甩鍋給別人,這位吐蕃使者也算得上是一個“人才”了,只可憐吐谷渾無緣無故成了背黑鍋的。

這一席話讓松贊干布非常生氣,難道我吐蕃就不如他突厥、吐谷渾之流嗎?

爲了報復吐谷渾的“從中作梗”,同時也爲了彰顯實力,松贊干布很快便出兵攻打吐谷渾、党項、白蘭羌,兵鋒直逼唐朝的鬆州。

自古和親,都是中原王朝主動嫁女,而這次松贊干布卻更像是來搶親的。

他不僅通過軍事實力向唐朝施加壓力,還“命使者貢金甲,且言迎公主”,恩威並施,迫使唐朝屈服,並揚言:

“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據吐蕃史書《世系明鑑》記載,松贊干布曾寫信威脅唐太宗說:

“若不許嫁公主,當親提五萬兵,奪爾唐國,殺爾,奪取公主。”

可當時的唐朝正值鼎盛時期,連強大的突厥都不懼怕,又怎會將吐蕃放在眼裏?

面對松贊干布的大言不慚,唐太宗立刻派出軍隊前去鎮壓。

雙方在經過幾場戰鬥後,都不由得暗暗驚奇。

吐蕃驚奇的是,唐軍居然比想象中的還要強大;而唐朝驚奇的卻是,這個不入流的吐蕃竟然有不輸於突厥的戰鬥力。

但大唐畢竟國強民富,戰爭如果持續打下去,吐蕃是一定吃不消的。

松贊干布在衡量得失後,決定放棄進攻,並派重臣攜黃金五千兩及其他珍寶前來謝罪,順便再次請求迎娶公主。

唐朝畫家閻立本所作的傳世名畫《步輦圖》,記錄的便是唐太宗接見吐蕃重臣祿東讚的情景。

經過與吐蕃的戰爭,唐太宗也認識到了吐蕃是一個頗具實力的政權。

既然吐蕃松贊干布知錯能改,還這麼給大唐面子,那就答應他吧。

就這樣,唐太宗決定答應松贊干布和親的請求。

揭祕文成公主傳奇的一生,用自己的一生換來了大唐與吐蕃友好往來 第2張

一去不返

關於與吐蕃的和親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當時,吐蕃重臣祿東贊率領求婚使團,前往唐都長安請婚。

不料,天竺、格薩、大食、霍爾的國王也派了使者求婚,他們均希望迎娶賢惠的文成公主。

於是,唐太宗決定讓婚使們比賽智慧,誰勝利了,便把公主嫁給誰。

唐太宗一共出了六道試題,讓使臣們解答,而這些試題無一不是刁鑽異常。

比如,有一題是要求把一根很細的絲線,穿過一顆有九曲孔道的明珠。

這可難壞了各國使臣,不過,祿東贊卻三下五除二地就給解決了。

他把絲線系在一隻螞蟻的腰部,讓螞蟻帶着絲線,爬過明珠的九曲孔道,最終,成功完成任務。

祿東贊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接連解答出六道難題,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六試婚使”的故事,在拉薩大昭寺和布達拉宮內,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描繪這一故事的壁畫。

雖然唐太宗答應將公主嫁往吐蕃,但他又不忍心將自己的親生女兒遠嫁去那苦寒之地,所以準備挑選一名宗室女子,加封爲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兩國和親,自然不能馬虎,唐太宗挑來選去,最終選定了一位宗室女,也就是後來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做夢都沒想到,自己的命運就這樣被別人“敲定”了。

在這場政治聯姻中,她就是一個維繫唐蕃兩國和平的工具,她沒有任何選擇。

在唐太宗眼中,江山社稷是最重要的。

不過,爲了表示重視,唐太宗還是給文成公主準備了豐厚的嫁妝,“釋迦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外加各種金玉飾物。”

最終,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從長安出發了。

離家愈遠,思念愈長。

這天,送親隊伍來到赤嶺,文成公主停下玉輦,登高望遠:

身後熟悉的漢地風景已然消逝,遠方草枯雲慘,雪峯連綿,一時愁絲萬縷,不由得思念起父母來。

她想起臨別時,母親送給她一面寶鏡,並告訴她:

“若懷念親人時,可從寶鏡裏看到母親。”

於是她取出寶鏡,雙手捧着照起來,不照則已,一看反倒吃了一驚。

原來文成公主從鏡子裏看到的並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滿臉憔悴的愁容。

她一生氣,便把寶鏡摔在地上。

沒想到,寶鏡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後人稱之爲“日月山”。

日月山恰好擋去了一條東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頭回流,於是人們稱這條河叫“倒淌河”。

也許,這便是文成公主永不返回中原的預兆吧。

揭祕文成公主傳奇的一生,用自己的一生換來了大唐與吐蕃友好往來 第3張

雪域長存

幸運的是,文成公主遇到了一個愛自己的丈夫。

松贊干布從小學習漢族知識,嚮往中原文化,對文成公主更是恩愛有加。

爲了給文成公主一個好的居住環境,也爲了紀念這場來之不易的婚姻,松贊干布“爲公主築一城以誇後世,遂立宮室以居”。

松贊干布許諾的這座城,就是今天的拉薩。

文成公主不喜歡吐番人“以赭塗面”的習俗,松贊干布當即下令予以廢止。

就連松贊干布自己也脫掉氈裘,改穿絹綺,並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讀書學習。

文成公主的到來給吐蕃帶去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改善了吐蕃人的生活。

吐蕃人也親切地稱呼她爲“白度母”,即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時間久了,文成公主也會思念故土。

古人以楊柳代表離思,文成公主便將從長安帶來的柳樹苗種在了大昭寺周圍,藉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柳樹苗漸漸長大,文成公主也慢慢適應了吐蕃的生活,與松贊干布相敬如賓,日子過得還算幸福。

不過,文成公主的美好生活並沒有持續太久,九年之後,松贊干布便去世了。

文成公主並沒有給松贊干布留下子嗣,一人在世的生活充滿了孤苦,但她卻始終沒有忘記自己肩負的使命。

《唐律疏議》規定:

婦女守孝期滿,可以再婚。按照當時的大唐法律,丈夫死後,妻子是可以改嫁的,而且也是朝廷鼓勵的。

公元669年,唐高宗見文成公主一直不歸,擔心皇家女子在外忍受委屈,於是便派使臣出使吐蕃,迎接文成公主回長安頤養天年。

爲了唐蕃兩國人民能夠安居樂業、永享太平,文成公主拒絕了高宗的好意,她決定繼續留下來,就這樣,一直到她生命結束,也未返回大唐。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人爲她舉行了空前盛大的葬禮,大唐也專門派遣使者弔祭。

而這距離松贊干布去世已有30多年了……

揭祕文成公主傳奇的一生,用自己的一生換來了大唐與吐蕃友好往來 第4張

16歲遠嫁吐蕃,獨留雪域30年,文成公主用自己的一生寫下了“偉大”二字。

不過,史書中卻沒有留下她的名字,留下的僅僅是一句“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的記錄。

至於文成公主叫什麼,出自宗室誰家則一概不知。

雖然史書沒有記住她的名字,但歷史卻不會忘記她的傳奇。

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

文成公主用自己的一生,在異國他鄉留下了漢人女子的傳奇,她用自己的一生換來了大唐與吐蕃友好往來,將自己的生命綻放在了雪域高原。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