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在思想學說方面,尹文提出了哪些看法?他留下了什麼作品?

在思想學說方面,尹文提出了哪些看法?他留下了什麼作品?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尹文(前360年~前280年),尊稱“尹文子”,齊國人。戰國時代著名哲學家。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尹文與宋鈃齊名,屬稷下學派。戰國時代的宋尹學派的前驅。尹文於齊宣王時居住在稷下,爲稷下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與宋鈃、彭蒙、田駢同時,都是當時有名的學者。

思想

老子思想

尹文對老子的“道”即是“氣”思想進行闡發,明確提出了精氣說。

1、“道”就是“氣” “氣”的精粹、精微部分就是精氣。老子已經有了“道”就是“氣”的思想,曾經提出“道之爲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的觀點。道中有精微的東西,這個精微的東西真實而有實效,包含着精氣說的萌芽。宋鈃、尹文常將“道”、“氣”並提,並且發揮說:“精也者,氣之精者也。”

2、精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宋鈃、尹文繼承了老子的“道”是“至大”與“至小”統一的觀點,認爲精氣“一來一逝,其細無內,其大無外”(《內業》),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一切事物,小到不可分割,大到沒有邊緣,都包含有精氣。精氣“下生五穀,上爲列星”(《內業》),構成宇宙萬物。

3、精氣構成人體,產生生命和智慧 精氣是構成人體的材料,但主要是賦予人體以生命和智慧。

在思想學說方面,尹文提出了哪些看法?他留下了什麼作品?

宋尹學派

尹文的思想是戰國時代的道家學派的前驅,其學說兼儒墨.合道法,廣收並納各派學說,這正是稷下黃老學風。因其思想來源及內容與宋鈃聯繫密切,後人將其與宋鈃並稱爲“宋尹學派”。宋尹學派主張以“寬”、“恕”爲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總原則,“設不鬥爭,取不隨仇”,“見侮不辱,救民之鬥”。他們主張在國與國之間“禁攻寢兵,救世之戰”,禁止攻伐,息止兵事,反對諸侯間的兼併戰爭。據《孟子》記載,秦楚構兵,即宋鈃曾要往秦楚二國“說而罷之”。他們“救民之鬥”、“救世之戰”的目的,是“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爲了達到利天下的目的,在內心修養方面,他們提倡“以情慾寡淺爲內”,認爲人類的本性就是欲寡而不欲多,“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五升之飯足矣”。因此,荀子批評他們是“有見於少,無見於多”。又說“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即只知人慾寡,不知滿足人的合理欲求。

宋尹學派提出“接萬物以別宥爲始”,認爲只有破除了見侮爲辱、以情爲欲多等偏見,才能認識事物的真相。他們力圖從主觀上清除榮辱、譽非、美惡的界限,要求做到“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榮辱等等是屬於外在的東西,不應以之妨害內心的平靜,即使身陷牢獄之中,也不以爲羞恥。莊子認爲他們“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普天下人讚譽,他們並不因此更受鼓勵;普天下人非議,也不因此更加沮喪。他們認爲,如能做到人人“見侮不辱”,雖然被侮,但不以爲恥辱,這樣就不會互相爭鬥,能夠“救民之鬥”,便可以使天下安寧了。

宋尹學派“以情慾寡爲內”,當受到儒家安貧樂道和墨家刻苦精神的影響;而其“以禁攻寢兵爲外”,則明顯是對墨家“非攻”的繼承。宋尹學派思想帶有不少墨家特點,以致於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將墨翟和宋鈃並列。

認識論

宋鈃、尹文在認識論方面是有貢獻的。《心術》、《白心》、《內業》等篇,主要是講認識論。也就是《莊子·天下》所說:"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它對戰國諸子認識論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宋鈃、尹文強調"心"在認識中的重要作用說:"人皆欲知,而摸索其所以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①即人們都想獲得正確的認識,而沒有去考察正確認識是怎樣獲得的。"知"就是對被認識的對象的認識,獲得這種認識就要靠心。宋鈃、尹文所說的"心術",就是討論心如何獲得對事物正確認識的辦法。他們提出了以心知物的思想:"心之在體,君之位也。""耳目者,視聽之官也"。②即是說,"心"在人體處於統帥的地位,耳朵、眼睛這類感覺器官處於從屬的地位。宋鈃、尹文說:"夫心有欲者,物過而目不見,聲至而(耳)不聞也。"③就是說,"心"如果爲物慾所擾亂,則感覺器官耳朵、眼睛就會失去它們的功能。他們認爲:"不修之此,焉能知彼。"④即不修養心,怎麼能獲得正確認識呢?

因此,宋鈃、尹文提出了"虛"、"靜"的養"心"之道。他們說:"修之此,莫能(如)虛矣"。⑤即修養"心"的辦法最好是心"虛"。他們解釋說,"虛"就是"無藏"。即是說,已被認識了的事物,不要藏在心裏,要把它拋在一邊,否則就會影響對新事物的認識。所謂"靜",就是使心安靜。宋鈃、尹文認爲,"心"如君一樣,應該"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⑥"心"本身動搖不定,就無法觀察事物。只有心靜才能"一意專心",從而正確認識事物。"心"認識事物,宋鈃、尹文認爲應如"影之象形,響之應聲也"。⑦即好像照鏡子一樣純粹客觀地反映事物。

在思想學說方面,尹文提出了哪些看法?他留下了什麼作品? 第2張

基於這種認識,宋鈃、尹文提出了唯物主義的"名"、"實"論。

他們認爲:"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名不得過實,實不得延名。"①就是說,事物的"名"要與"實"相稱。他們說:"正名自治,奇名自廢。"②名副其實的叫正確的"名",這種"名"就自然被人們採用。而"名"不符其"實"的叫不正確的"名",這種"名"就自然被人們所淘汰。宋鈃、尹文的唯物主義"名實"論,在戰國時期是比較早的。

宋鈃、尹文的認識論還提出了"別囿"(yòu 右)說。所謂"囿",是指知識的狹隘性或侷限性。他們主張"接萬物以別囿爲始",③即認識事物要從克服人的主觀片面性開始。《呂氏春秋·去宥》中保存了宋鈃、尹文的"別囿"說。其中有個有趣的故事說:齊國有個人想得到金器,清早起來披上衣服就到賣金器的人那裏去,把金器從主人手裏奪了過來,當場被主人抓住,把他捆綁起來。主人問他:"明明有人在這裏,你竟敢搶走金器,這是爲什麼?"這人回答說:"我沒有看見這兒有人,只看見有金器。"這個故事對理解"囿"很有幫助。宋鈃、尹文認爲,這個齊人由於特別主觀,才如此妄爲。所以,他們說:"人必別囿,然後知。"

宋鈃、尹文的認識論,承認人的認識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認爲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這很明顯是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但是,他們認爲人的認識只是對客觀事物的消極反映,完全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它帶有機械主義的性質。

不過,宋鈃、尹文的認識論在先秦哲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中間環節,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墨子重視感覺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形成了唯物主義的經驗論,但有忽視理性認識的片面性。宋鈃、尹文克服了墨子經驗論的片面性,強調了"心"在認識中的重要作用,但過分強調純客觀地反映事物,無視於認識的主觀性,從而走上另一個極端,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孟子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是把宋鈃、尹文的認識論引向了唯心主義。後來,荀子繼承了宋鈃、尹文的唯物主義認識論,批判了孟子的唯心主義,同時又吸取他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面,因而荀子的認識論就能最後達到先秦哲學史上的高水平。因此,宋鈃、尹文⑤ 《管子》卷十三《心術上》的認識論,在先秦思想發展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宋尹異別

宋鈃思想中有豐富的形名內容,他也在先秦名學思想家中佔有一席之地。荀子在《正名》篇中批評宋子“見侮不辱”是“用名以亂實”,“情慾寡”是“用實以亂名”,就是從形名的角度批駁的。

就這兩個命題而言,宋子依據名稱(概念)之間的相對性即“侮”之名非“辱”之名來論證“侮”非“辱”,所以可以見“侮”而不“辱”;又依據事物與名稱(命題)之間的相對性即存在着具體的某人“情慾寡”的事實來論證所有人“情慾寡”的普遍性。正是由於宋鈃用形名方法論證自己的思想主張,才引起荀子也從形名的角度進行批駁,這是與荀子批駁“山淵平”、“殺盜非殺人”等有關形名分析的著名的名學命題的情形是相同的。形名思想及其分析論證方法在春秋戰國之際已有了相當發展,孔老墨及早期法家思想中都或多或少有形名內容,而尤以墨法兩家爲豐富。從宋鈃的命題論證方式看,他無疑受到墨家形名思想的深刻影響。然而,《尹文子》所體現的尹文的思想卻幾乎找不出多少墨家痕跡。從《天下》篇可見於《尹文子》的材料分析,尹文思想表現出的是鮮明的法家精神。

尹文在“別宥”的基礎上具體地闡述了法家的社會政治思想。《尹文子》說“定此名分,則萬事不相亂也。故人以度審長短,以量受少多,以衡平清重,以律均清濁,以名稽虛實,以法定治亂,以簡治煩惑,以易御險難,以萬事皆歸於一,百度皆準於法”,在這樣名法制度明確的情況下,纔會有“農商工仕,不易其業,老農、長商、習工、舊仕莫不存焉,則處上者何事哉”的政清人和、各得其所的法治社會。《尹文子》進一步又說“天下萬事不可備能,責其能於一人,則賢聖其猶病諸。設一人能備天下之事能,左右前後之宜,遠近遲疾之間,必有不兼者焉。苟有不兼,於治闕矣。”深刻闡明瞭法家社會分工思想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又說“有理而無益於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無益於事者,君子弗爲。……所言者不出於名法權術,所爲者不出於農稼軍陣,周務而矣已。故明主不爲治外之理,小人必言事外之能。小人亦知言損於治,而不能不言;小人亦知能損於事,而不能不爲。故所言者,極於儒墨是非之辨;所爲者,極于堅僞偏抗之行,求名而已。故明王誅之。”主張人人都應以名法爲依據,言其分所當言之理,爲其分所當爲之事,不追求超出分外的理論和才能,一切以是否有益於社會治理和實際事務爲準則;凡無益於社會治理和實際事務的理論和才能,應雖知而不言,雖能而不爲,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種只“周務”不“求名”的主張以及對儒墨思想和特立獨行者的激烈態度已與韓非的法家極端主義毫無二致了。這也是對《天下》篇中“君子不爲苛察,不以身假物,以爲無益於天下者,明之不如已也”的法家新詮釋。

在思想學說方面,尹文提出了哪些看法?他留下了什麼作品? 第3張

尹文對宋鈃的“均平”思想也進行了徹底改造,清除了墨家取消差等的絕對平均主義,賦予了新的意義。《尹文子》寫道“賢愚不相棄,能鄙不相遺。能鄙不相遺則能鄙齊功,賢愚不相棄則賢愚等慮”,這是在種種名分差別確定的基礎上實現不均之均、不平之平的法家均平主義思想。更進一步則是“貧賤者不怨,富貴者不驕,愚弱者不懾,智勇者不陵”的“道行於世”的道家自然主義的均平思想。那已經是難以企及的最高理想社會了,然而,就是在這種最高的理想社會裏也依然存在着貧賤富貴的差別。

尹文早年從學於宋鈃,接受了宋鈃那時已有很大社會影響的思想主張,尚未形成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系,在社會上也沒有太大的聲望。大約在宋鈃去世後,尹文對宋鈃的思想產生懷疑,例如,《尹文子》有段宋鈃與田駢、彭蒙討論“聖人之治”和“聖法之治”的文字,批評宋鈃不懂法治。於是,他對所接受的宋鈃思想進行了全面的清理和改造,把宋鈃的基本思想從墨家的基礎上轉換到名法家的基礎上,從而使宋鈃所開創的學派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作品

流傳於世者唯《尹文子》一書。《尹文子》,舊列名家,今本僅《漢書·藝文志》一卷,爲魏黃初末出,山陽仲長氏分《大道》上下兩篇,語錄與故事混雜,各段自成起訖。《漢書·藝文志》著錄《尹文子》一篇,列在名家。他的書在漢末已有很多脫誤,三國魏文帝時,山陽仲長氏試爲條次,撰定爲上、下篇。近人長沙王啓湘再次加以訂正訓釋,成《尹文子校詮》,分上下卷,並附逸文。

上篇論述形名理論,下篇論述治國之道,可以看作是形名理論的實際運用。其思想特徵以名家爲主,綜合道法,亦不排斥儒墨。自道以至名,由名而至法,上承老子,下啓荀子、韓非。《尹文子》的形名論思想,爲研究中國邏輯思想史者所重視,其對語言的指稱性與內涵等關係的思考,頗值得玩味。文章善於運用寓言說理,雖然不如“白馬非馬”有名,但是卻很有趣味,其中講一個人,給兒子取名“盜”和“毆”,結果捱了一頓打。拋開讓人猶如霧裏看花般的“道”、“名”、“形”,看看古人的調皮之處,也是一得。《尹文子》主張統治者自處於虛靜,並對事物要進行綜合覈實。其學說與黃老刑名之學相近。《尹文子》書雖短小,卻記載了不少寓善.而且文字簡樸,含義深長.耐人尋味。

《尹文子》一書的真僞也歷經許多討論,20世紀初期有些學者據認爲今本的《尹文子》全系僞託之作,但在1970到80年代間,已有學者認爲書中材料在研究尹文思想時,大抵是可信的;90年代以後,僞書之說更受到全面的批駁。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