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元勰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元勰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勰(473年~508年),字彥和,河南洛陽人,鮮卑族。北魏宗室大臣、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獻文帝拓跋弘第六子,孝文帝元宏之弟。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少而岐嶷,姿性不羣。太和九年(485年),冊封始平王,拜徵西大將軍,遷中書令,改封彭城王,深得孝文帝信任,累遷尚書令兼任侍中。孝文帝駕崩後,輔佐宣武帝元恪,封驃騎大將軍。忠心耿耿,贏得舉國愛戴好評,受到宣武帝猜疑。永平元年(508年),在宣武帝默許下,爲國舅高肇所害,年僅三十六歲,追贈使持節、侍中、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領司徒公,諡號武宣。 建義元年(508年),憑藉兒子元子攸即位成爲孝莊帝,追封皇帝,諡號文穆,廟號肅祖。

人物評價

史臣曰:武宣王(元勰諡號武宣)孝以爲質,忠而樹行,文謀武略,自得懷抱,綢繆太和之世,豈徒然哉!

至夫在安處危之操,送往事居之節,周旦匪他之義,霍光異姓之誠,事兼之矣。功高震主,德隆動俗,間言一入,卒不全志。嗚呼!周成王、漢昭帝亦未易遇也。

元勰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個人作品

由於北朝統治的黃河流域從西晉末年以後經歷了長期戰亂,而且北魏初年的帝王對漢族文化重視不夠,因此北朝的詩歌創作遠不如南朝繁榮,流傳下來的作品也較少。

北朝的文人詩興起很晚。在孝文帝元宏以前,作者甚少,流傳至今的只有高允、宗欽和段承根等人所作的一些質木無文的四言詩,以及高允擬漢樂府所作的《羅敷行》、《王子喬》等。北朝詩興起較晚,在形式和技巧方面,學習了南朝的詩歌。但由於社會生活與南朝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北朝詩在內容與風格上仍然具有自己的特色。

元勰的詩則模仿由南朝入北的王肅的詩。這些詩在藝術上不算很成熟,卻偏於慷慨悲涼,與南朝詩有所不同。《魏書·文苑傳》說到北魏自元宏以後,“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因爲文學長期衰落之後,雖經統治者的提倡,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出現許多有較高成就的詩人。

《魏書》本傳:“敦尚文史,物務之暇,披覽不輟”。撰自古帝王賢達至於魏世子孫三十卷,名曰《要略》。其書《隋書·經籍志》已不見著錄,《蠅賦》亦已佚。

問松林

問松林,松林經幾冬?山川何如昔,風雲與古同。

(此詩奉兄長孝文帝之命,十步作成。據考作於太和二十一年。)

元勰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第2張

軼事典故

高肇在殺元勰之前已經是醜態畢露,排擠漢臣王肅和任城王拓跋澄,殺害拓跋勰的兄弟咸陽王和北海王,他們可都是孝文帝遺詔上欽賜的輔政大臣。雖然兩個親王本身也有過錯,但是高肇妄想一手遮天,控制少年皇帝以滿足自己暴漲的權力慾望的行徑,已經暴露無遺,今後肯定會有害於國家。以拓跋勰敏銳的政治眼光難道會覺察不到?他爲什麼不先發制人以手詔拿下那個禍國殃民的外戚,而是一忍再忍地讓他爲所欲爲,最後連自己的性命都葬送掉……

史家將他的冤死歸因於,他自己功高震主卻未遇到一位有道明君。以他的才華足可以繼承和完成孝文帝的改革之路和一統南北河山的遺願,但是他卻沒有,一直到死都是在少年皇帝和外戚的壓制下鬱郁而活,只是在國家安全遭到威脅的時候平定了幾次叛亂而已,他固守着對兄長的尊重和愚忠,空持了一道手詔而放任奸佞小人危害國家——他不肯誅殺高肇是爲了考慮少年皇帝的尊嚴,心想高肇只要不謀反便可不治罪。只是惋惜他一身的才華與抱負,悲哀他的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