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熹是什麼人?他僞學逆黨的罪名是真實存在的嗎?

朱熹是什麼人?他僞學逆黨的罪名是真實存在的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慶元黨案”實際上是官場上兩大集團之間的的一場鬥爭。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後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級人物,在當政時期頗有政績,對其評價之高令人矚目:爲老百姓確立理性基礎,關心天下老百姓的命運,繼承前人的學術成果,爲老百姓指明通往美好未來的光明大道。

但使人瞠目結舌的是,在慶元二年(1196年),被安上“僞學逆黨”的罪名,被打圧得聲名狼藉,當然烏紗帽被理所當然摘掉,連其門生也一併受到殘酷鬥爭無情打擊。本文專門聊聊這個事兒。

(一)監察御史彈劾朱熹

《宋史》卷三十七載,南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年)12月,監察御史沈繼祖羅列了朱熹十大罪狀,上書進行彈劾。十大罪狀有不尊重皇帝,不忠於國家,輕視朝廷、敗壞社會風氣、私吞朋友財產等等。有的罪名是帽子過大、有的罪名是道聽途說,均系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因此影響不大。最使人不齒的罪名是朱熹納了兩個尼姑爲妾,已死了丈夫的大兒媳婦有了身孕(暗指當公公的扒灰)。

宋代的監察御史系從七品官職,級別不高且有較大權力。朝廷明確規定,沒任過兩任縣令者不得擔任此職。收集到不良信息就有彈劾人之權,上任後百天內就要彈劾一次,以後每個月必須要彈劾一次,否則就會受罰,影響仕途。

朱熹是什麼人?他僞學逆黨的罪名是真實存在的嗎?

受到監察御史彈劾,算一件可小可大之事,皇帝看後,御筆批註“留中”,也就雷聲過後無雨點下。如果批註“御史臺查辦”,那就麻煩了。不幸的是,朱熹的被彈劾事,就由宋寧宗交御史臺查辦。

按照當時的規定,被彈劾的當事人要作出書面解釋。朱熹的確搞得手忙腳亂喲,在呈報的罪己書中,對於已經當寡婦的大兒媳懷孕的事沒作出正面解釋外,對於其他提出來的罪名,包括拿兩個尼姑當寵妾等,均全部承認是本人所爲,還表示要悔過自新,“深省昨非,細尋今是”。一時間被搞得臭不可聞,身敗名裂。

(二)細析“慶元黨案”的由來

根據所掌握的史料分析,“慶元黨案”實際上是官場上兩大集團之間的的一場鬥爭。

總的來說,朱熹爲官相當正派,性格比較固執剛正。他一直主張要勤政謀政,抵抗異族的入侵,收復失去的中原領土。還認爲以臨安爲都城,是偏安一隅,應當將都城遷往南京,從而加強邊防,有利於收復中原。朱熹的這些主張,當然受到那些主張妥協、割地、求和的官僚們的反對。生性耿直的朱熹當然不服這些人的氣,找機會尋理由參奏他們。

“存天理,滅人慾”是朱熹學說的一個重要主張,“人慾”其實就是人的生理需求也。在那個時代,實話實說屬於個人修養問題,屬於私德吧。朱熹習慣用私德問題彈劾不同意見者。譬如,彈劾台州知府唐仲友,告他與青樓女子嚴蕊等人鬼混,禍害老百姓等等。硬是把唐仲友等“搞下了課”!

外戚韓侂冑把持朝政大權,遭到時任宰相趙汝愚的反對。韓侂冑爲了獨斷朝綱,就要打擊趙汝愚及他的同黨和朋友。朱熹是趙汝愚的朋友,加之朱熹的不少言行早就得罪了韓侂冑及同黨和朋友,因此在韓侂冑的策劃下,借討伐朱熹,實則打擊趙汝愚。

中國古代存在一個有趣的現象,要在公德上打倒一個人,只要查出他的私德不好,也就是在“人慾”方面的一些問題,就可以把其公德全盤否定。韓侂冑及同黨和朋友效法朱熹,採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手法,以使人不齒的罪名彈劾,真的是請朱熹“入甕”,讓朱老夫子在輿論導向上已處於被動挨打的下風。

(三)皇上是“慶元黨案”的推手

朱熹是什麼人?他僞學逆黨的罪名是真實存在的嗎? 第2張

舊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封建社會裏,除了皇帝還有誰說了算?挑起“慶元黨案”的,其實就是宋寧宗本人。

據史載,宋寧宗繼位後,由宰相趙汝愚推薦,朱熹出任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簡而言之就是當帝師。朱熹性格秉直,做事認真,經常教育皇帝要這樣不要那樣,甚至還公然指責皇帝的不是。如果皇帝犟起脖子不聽招呼,他就用辭職來要挾。日積月累,年青的宋寧宗暗暗咬牙:非找機會修理修理這條老闆凳兒不可。這不?宋寧宗看到沈繼祖彈劾朱熹的奏章後,很痛快地就批了“交御史臺查辦”。

還有另一種說法。宋寧宗要製造兩股對抗的力量,以實現政權的平衡,一股是朝臣的,如趙汝愚、朱熹等,一股是外戚的,如韓侂冑等。計他們相互敵視和彈劾,讓皇帝來左右平衡。朱熹的門生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宋寧宗感到了危機。可憐朱熹六十幾歲,即將頤養天年的時候,被宋寧宗這麼狠狠地修理了一次。

慶元六年(1200年),朱熹含冤離世。開禧三年(1207年),宋寧宗爲朱熹恢復了名譽並追賜了官銜,提倡學習他的《四書集註》。那些謊言罪名不攻而破了。

朱熹是個意志堅定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裏,心無旁騖地對四書進行整理和註釋。辛棄疾在其葬禮上的悼詞中,高度讚揚了他的學術水平和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