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沈惟敬和小西行長數年謀劃的議和計劃,爲什麼一下子成了泡影?原因是什麼

沈惟敬和小西行長數年謀劃的議和計劃,爲什麼一下子成了泡影?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軍侵入後,朝鮮朝廷曾有爭議,有的主張直接嚮明朝求助援軍,有的主張自主抗戰。結果在宣祖的支持下,緊急嚮明朝派遣了請援特使。開戰之前,明朝已從朝鮮、琉球等地接到報告,一直注視着日本不同尋常的動態。長期以來,明朝和朝鮮一直是脣亡齒寒的關係。但明朝在邊境叛亂鎮壓未果的狀況下,針對派遣援軍也有不同意見:有的主張堅守明朝、朝鮮邊境鴨綠江,有的主張直接派兵朝鮮。最後兵部尚書石星的主張佔據了主導地位。他認爲日軍的目的是“侵略大陸”,所以應在朝鮮防禦,不然戰禍將會殃及中國。

獲悉日軍抵達鴨綠江不遠的平壤時,遼東鎮部隊應急命出動。6月中旬,雖人數不多,明軍已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7月16日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領3千兵力攻擊平壤的小西軍。明軍敗。但自此戰況發生了變化,戰況漸漸擴大成日軍對朝、明聯軍的三國間的戰爭。因祖承訓戰敗,明朝痛切地感覺到有必要從南方調入炮兵。明朝最終派遣了剛剛鎮壓了西北邊境叛亂的李如鬆。第二年(1593)正月七日,提督李如鬆率43000明軍,與朝軍聯合,開始了收復小西行長軍營的平壤城戰鬥。

沈惟敬和小西行長數年謀劃的議和計劃,爲什麼一下子成了泡影?原因是什麼

在明軍、朝軍壓倒性火力攻擊下,小西軍交出了平壤城,潰退至漢城。在明軍的大規模參戰下,朝鮮收復了平壤城,朝軍看到了希望。小西軍的敗退大大打擊了在朝日軍。石田三成等在陣奉行(即督陣官)向秀吉報告了平壤的戰敗,並讓加藤軍等各軍團集合在漢城防備明軍。正月二十六日,日軍在漢城近郊碧蹄館一帶爲阻止勢不可擋的明軍南下,以破釜沉舟的決心打敗了李如鬆軍以騎兵爲中心展開的追擊戰,日軍的碧蹄館勝利挫敗了明軍的勢頭。但半個月之後,日軍卻在幸州山城之戰中大敗給權慄率領的朝軍,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等負傷。漢城的在朝日軍兵力消耗幾近五成,軍糧和物資也嚴重不足。

在碧蹄館之戰中,李如鬆軍一敗塗地、意志消沉,便想用議和的方式讓日軍撤退,遊擊將軍沈惟敬和以小西爲首的日軍開始議和交涉。明朝的目的,是在鴨綠江以南的朝鮮領土上阻擊日軍,所以明朝也認爲與其拼死戰鬥,不如盡力和平解決。沈惟敬是上一年(1592)8月兵部尚書石星推薦的謀士,他到朝鮮平壤與小西行長會談,最後達成休戰50天的協定。沈惟敬再次全方位地與日軍交涉的結果,則是4月8日在龍山會談中達成的協議,內容即是當時日軍返還俘虜的朝鮮兩位王子,日軍撤出漢城,明朝也撤離明軍且派遣使者至日本。

沈惟敬和小西行長數年謀劃的議和計劃,爲什麼一下子成了泡影?原因是什麼 第2張

4月18日,日軍領着沈惟敬派來的假明朝使節撤出漢城。朝方欲追擊撤退的日軍,希望和平解決的明朝置之未理,側面禁止了朝軍的戰鬥行爲。日軍撤出了漢城,明軍也就勢南下。6月,李如鬆部隊進駐漢城,宋應昌部隊進駐定州,劉、吳惟忠部隊進駐大邱,王必迪部隊進駐尚州,駱尚志、宋大斌部隊進駐南原。表面上他們包圍了日軍,卻沒有發生戰鬥,一直處在對峙狀態。李如鬆謀劃,擬將沈惟敬、徐一貫、謝用梓等派往日本,令日軍撤走。石田三成等3位奉行和小西行長,帶着冒充明朝使節團的徐一貫、謝用梓和沈惟敬到達名護屋,5月23日拜見了秀吉。

秀吉讓明朝使節團滯留到6月28日,一邊推遲和平交涉,一邊動員在朝日軍,欲佔領去年慘敗的晉州城(在本書第三部晉州之戰中詳述)。當時秀吉給明朝使節看的所謂“和平七條”,是自己隨意擬定的。迎娶明皇公主作爲日本后妃,恢復勘合貿易,明朝和日本兩國大臣永誓盟好,把朝鮮南部四道割讓於日本,再把朝鮮王子及一至兩名大臣作爲人質。從其內容上看日本彷彿成了戰勝國,但從戰況上看,形勢對日本卻很是不利。石田三成和小西行長應該比誰都清楚,這種情況下朝鮮不會接受秀吉無視朝鮮的主張。而小西行長則想方設法達成和約,和沈惟敬謀劃欺騙主君,把心腹內藤如安作爲秀吉的議和特使派到北京。

 

沈惟敬和小西行長數年謀劃的議和計劃,爲什麼一下子成了泡影?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另一方面,6月29日日軍攻克晉州城,殘殺居民數萬,把那一帶變成了廢墟,然後全軍按照秀吉之命令,撤到釜山浦周邊加強守備。8月以後,日軍相繼回國。陸地戰場,12月初安康之戰是最後一戰,之後進入相對穩定的狀態。除了1594年李舜臣攻打日本水軍的戰鬥,直到1597年丁酉再亂爲止,再也沒發生過武裝衝突,只是維持了議和交涉的狀態。當時,朝鮮是被侵略的當事國,但在議和交涉中卻被排除在外。1594年12月,內藤如安持沈惟敬和小西行長共謀僞造的“關白降表”前往北京。

但朝鮮的《宣祖實錄》和當時的義兵將領日記《亂中雜錄》中也有“關白降表”,以此可推測沈惟敬等人事先告知過朝方。這是給明朝畢恭畢敬的降書。主要內容是把戰爭責任全部推給了朝鮮,記下了沈惟敬和小西行長在朝鮮的功績,希望明朝能將他冊封爲藩王。這和秀吉提出的“和平七條”截然不同。明廷不知內幕,認爲內藤如安是秀吉派來的降服使,便滿足瞭如安的要求,冊封秀吉爲日本國王,並提出了以下3條:一、自今釜山倭衆盡數退回,不敢留住一人。一、既封之後,不敢別求貢市,以啓事端。一、不敢再犯朝鮮,以失鄰好。披露情實,果爾恭誠。主和派石星提出了日軍撤離朝鮮後,只冊封而不準求貢,朝日修好,日本永不侵略朝鮮等要求。

 

沈惟敬和小西行長數年謀劃的議和計劃,爲什麼一下子成了泡影?原因是什麼 第4張

內藤如安擔心議和失敗,立即發誓遵守此項。明朝對石星和內藤如安的交涉內容表示滿意,決定把秀吉冊封爲日本國王。明朝派冊封正使李宗誠、副使楊方亨一行,於1595年11月,進入釜山小西軍軍營,繼而打算前往日本。可臨行前正使李宗誠卻得知——秀吉壓根兒沒有想要得到冊封的意思,秀吉只想誘引明朝使臣拘留、侮辱的消息(據說這也是沈惟敬的計謀),李宗誠嚇得半夜逃走。無奈之下只好由楊方亨頂替正使,沈惟敬頂替副使前往日本。這期間沈惟敬和小西行長爲了事前準備東奔西跑,反覆謀劃。

朝鮮朝廷應沈惟敬的隨行要求,派接待沈惟敬的黃慎爲正使,攜朝鮮使節團和明使節團一同前往日本。1596年9月1日在大阪城,明朝冊封使與秀吉會見授予封王金印,並向秀吉等武將按官級授予官服。第二天,日方爲明朝使節擺宴,秀吉等穿明朝官服參加宴會,當天秀吉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明皇帝的敕書中,根本沒有提到秀吉所期待的“和平7條”,只是提到“封你爲日本國王”。秀吉大怒,馬上命令動員大軍。沈惟敬和小西行長經數年謀劃的議和計劃,一下子成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