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探索林則徐身上的三個標籤:能吏、廉吏、忠吏

探索林則徐身上的三個標籤:能吏、廉吏、忠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本站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林則徐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能吏

道光二年,(1822年)林則徐第一次受到道光帝的召見,在談話中,道光對他過去的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汝在浙省雖爲日未久,而官聲頗好,辦事都沒毛病,朕早有所聞,所以叫汝再去浙江,遇有道缺都給汝補,汝補缺後,好好察吏安民罷。”

接着林則徐向道光帝請教今後工作指示,道光回答說:“照從前那樣做就好了”《林則徐日記》。

嘉慶十六年(1811 年),26 歲的林則徐終於殿試高居第二甲第四名,選爲庶吉士,授翰林編修,踏上了仕途之路,此前因爲落第不得已做師爺謀生。此後七年的京官歲月,飽嘗貧困之苦,由於剛正不阿的性格,耿介處世的林則徐看不慣嘉慶時期的官場種種,因事憤而辭職回鄉。

在道光繼位後,他的老師道光近臣曹振鏞積極爲之復職進行斡旋,多次向道光帝推薦,這也解釋了爲何道光早對其有所聞的原因。林則徐出任江蘇按察使後,在任期間澄清江蘇吏治,親自裁決案件。對許多案件都是親力親爲,甚至親自參與驗屍等工作。短短在任四個月內,就把許多陳年舊案全部處理,不光如此,當時江蘇遇上數十年來未見的洪災,莊稼盡毀,林則徐負責賑濟災民工作,他一方面把國庫撥給的百萬賑濟款發到災民手中,不讓吏役、生監、土棍從中侵佔,由於措施得力“活老弱無算”被百姓稱爲“林青天”。《金安清•林文忠公傳》

幾年後,他不顧個人仕途得失,毅然決然爲江南水災的百姓請求減免稅糧。就在具摺請緩時,接到軍機大臣轉來的廷寄,措辭嚴厲:“近來江蘇等省幾於無歲不緩,無年不賑,國家經費有數,怎能這樣一年又一年拖欠成爲了慣例?”與此同時又接到道光上諭批評林則徐“不肯爲國任怨,只知道博取聲譽”。在這種譴責下,林則徐不顧個人仕途功名,上書給道光爲百姓痛心疾呼:“多寬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氣”在他的感動下,道光終於批准緩徵建議,爲百姓贏得了生機。

除此之外,林則徐主政各地最看重民生水利建設,認爲這是民生之本:“水利之盛衰,農田系焉,人文亦系焉。”《婁水文徵序》。

探索林則徐身上的三個標籤:能吏、廉吏、忠吏

1820年,他外放杭嘉湖道就修建海塘“士民德之”,此後他工作的各地到處如水一般對民生滋潤,留下了不老的民心工程。在虎門銷煙後的大功不賞被貶新疆後,他還在新疆大力倡導民生髮展“周曆天山南北二萬里,東西十八城,浚水源,闢溝渠,教民耕作”。在南疆最忙的時候,他“晝夜總在路上,行時多,歇時少”,有時甚至沒有及時給家寄去書信《林則徐傳》。林則徐是那種無論放到哪裏都能做出業績的人,但更多的是集中在民生建設上,走到哪裏都得到百姓的廣泛擁護,如果說他是個能吏,不如說他更像個“民吏”,就是給百姓帶頭幹活的封建時期的良知平民官員。

廉吏

林則徐身上還有這一個廉字,不光自己廉,同時也要求家人廉,苦口婆心在家書中天天對其兒子們進行“遠程教育”:“京官中雖多仕流,吾兒所交者未必盡是匪人,然亦不可不慎,言語亦需謹慎。鴉片一物,更須屏絕,否則非吾子也。”

探索林則徐身上的三個標籤:能吏、廉吏、忠吏 第2張

對於自己他要求更是嚴格,在當時官吏送往迎來,盛宴款待,大肆揮霍已經司空見慣,有的飲宴三天三夜都不能終席《薛福成•河工奢侈之風》。

林則徐雖然升遷和職務變化非常快,但是每次上任途中,事先就發出《傳牌》,昭告各地官員,謝絕一切接待供應。在《傳牌》中明確規定:“所僱傭船隻,按照當地加個付給,不許沿途支付水腳,亦無須添蒿幫纖,伙食一切,亦自己買全,沿途不要送酒食等物。”最後明確表示:如果地方官員違背要求,該地方官立即嚴拿懲辦,不得稍有徇縱,切切《林則徐集》。

按理別說上任的地方大員,就是當時被革職罷官回老家的總督都要大擺排場。1841年,閩浙總督顏伯燾因廈門失守被革職,他回家路過漳州,隨行夫馬六七百名,接連走了10多天,隨行的兵役、擡夫等僕從達到3000人,酒食上下共用400餘桌《道鹹宦海見聞錄》。

林則徐的一生如同清澈泉水,不染一塵。每到地方做官,馬上貼出《關防告示》,向百姓鄭重宣佈:“所有事情都是我親自辦理,沒有別人干擾,奉公廉己,恆五夜以捫心”並向百姓保證如果發現:“各種情弊,馬上來我這裏報告,或就近地方官拿究,以憑懲辦。”同時又叫大家監督自己一切食用,均系自己購買,不收地方供應,平買平賣,不準勒索賒欠。《林則徐集•公牘》

對自己如此,對身旁工作人員和打着自己親屬旗號辦事的也提出嚴格約束:“倘若有詭稱與本司親朋故舊可代爲關說,以及衙役在外照耀,混稱打點照應者,無論事體大小,犯必立懲,如果能給予舉報的,一旦證實,給予重賞。”

爲官40餘年,林則徐所留家業十分微薄,甚至他給父親的養老費還是節約得來,爲此曾國藩在家信中跟弟弟感慨說:“聽說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的六千串,督撫二十年,傢俬如此,真不可及,吾輩當以爲法。”

忠吏

道光帝雖然在任內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成了鴉片戰爭的最大責任人,但是在任內力圖振作,大力提拔林則徐、陶澍、張集罄這類清流官員,扶持官場作風不遺餘力,以至於這些臣下在聽說道光去世後莫不發自內心頓首痛哭。也正是因爲道光的人格影響,讓他們更加忠心報效。

探索林則徐身上的三個標籤:能吏、廉吏、忠吏 第3張

道光帝在不斷使用他時倒也說出了比較坦誠的話:“知人難,得人尤難,汝當知朕之苦衷,一切勉力而行,毋負委任,朕有厚望焉。”《林則徐集》在收到道光的勉力後,林則徐感動的“再三跪誦,感極涕零”,因而唯有“殫竭血誠,一切認真辦理,以期仰答鴻慈。”林則徐發自內心對道光帝存有深厚感激之情,如果沒有道光帝在其離職後將其復職,並不斷提升重用,林則徐也斷然不會有着重大作爲,雖然在鴉片戰爭中,林則徐被貶黜新疆,也是道光帝的無奈舉措,這也解釋了林則徐後來得以復職並出任重要的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的主要原因。

在道光去世不久,太平軍在廣西起義,林則徐病勢沉重,此時他身體極其虛弱,街道詔書立即啓程,10月12日走到詔安,病情急轉直下,幾天後到了廣東普寧時,竟至“昏暈難起”,不得已口授遺折,由隨行的次子代筆上書咸豐。隨即,他就不治病逝。數日後,還不知他已病故的咸豐帝,還加派他兼任廣西代理巡撫。倘若他不是重病在身,帶病趕路,以至於並未能治理而惡化,如果天假以年憑他的能力、經驗、名聲、威望,可能在拜上帝會未能成爲氣候之前,加以瓦解。林則徐的一生就是又能幹大事,又能清正廉潔,又能忠心耿耿的道德操守的集合體。他本來可以安閒治病養老,卻在國家重大危機時刻拋卻自我厲害,不計個人禍福生死,用行動詮釋了他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人生信條,他身上的三個標籤能吏、廉吏、忠吏,最終成就了我們民族英雄的偉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