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他因才華被曾國藩重用,卻因流言差點毀了仕途

他因才華被曾國藩重用,卻因流言差點毀了仕途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經過宋代理學對於儒家經典教義的全新詮釋和整合,科舉功名也從一個新的時間角度和思維角度賦予自己新的歷史外衣。

讀書是爲了入仕,入仕是爲了治國安邦。但這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科舉大軍中能最後抵達金字塔頂端的學生寥寥無幾,如果幸運的話,能在省城的鄉試裏的角逐中拔得解元的頭籌,故里歸鄉之時也會有萬人空巷的熱鬧歡呼了。

但即使是走到這一步的人,人生也往往不免會對不能再上一層樓而抱折戟沉沙之憾。

許振禕就是這茫茫大軍的人物之一,只不過他能夠像蘇軾的父親蘇老泉一樣,一不中二不中但勢必不罷休,最終能夠超越前人更進一步,發奮讀書最後在紫禁城被同治皇帝一點通,進士出身,官至廣東巡撫。

而且,許振禕是在太平天國這場戰爭中,邊打仗邊學習考的名次,這種後起之秀,大器晚成之才應該是內心非常堅定之人吧。但遺憾的是,不知是因爲五千年中國沒有之大變局還是中國兩千年封建專治官場的影響,許書生的書生氣反而茫然而愈加濃烈,但也正是因爲在亂向面前殘留的濃濃的書生氣,反而救了自己。

人在束手無策的時候會做什麼呢——哭,因爲哭有時會救命。

就像陳琳因爲一紙討曹檄文的文筆而名傳天下,最後曹操不計前嫌還求知若渴一樣。許振禕雖然學涯初始不順,但文筆的名聲卻聲名在外,在太平天國舉事的那幾年裏被曾國藩召入幕府,全權負責書信秉筆之務。

武杆子如果說是建立軍功鞏固政治地位的工具,那筆桿子對同樣是文筆飛揚的同道中人來說那也許就是志同道合的夥伴了。

他因才華被曾國藩重用,卻因流言差點毀了仕途

這樣的人才曹操愛,曾國藩也愛。

道光九年許振禕中了舉人想在讀書入仕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便出了曾國藩的幕府。這個時候的曾國藩從和道光皇帝的鬥氣中剛剛想明白,重回湘淮官場與當初把自己攆走的同僚重新共事。文字方面的得力助手只有李鴻章一人,急需幫手的他於是親自寫信給許振禕邀其前來,又託李鴻章幫忙從中催促,可見許振禕的才能一斑。

從無到有,從曾國藩兵敗自殺未遂到曾國荃的先鋒部隊攻克南京,大營裏的許振禕是第一現場見證人。加上在官場上曾國藩的特殊關愛和提攜,於官制而言,許就是曾的門生了。

一日爲師終生爲父。耳濡目染,許振禕不僅僅與老師曾國藩,還和在前線作戰的司令官,曾國藩最疼愛的弟弟曾國荃也結下了深厚的親情情節。論輩分,他得稱年紀差不多的曾國荃爲叔父。

光緒十二年,許振禕從河南按察使升任江寧布政使,頂頭上司正是叔父兩江總督曾國荃。也許是說文解字的細緻習慣,許振禕不但對叔父的祕書工作業精於勤,自己的本職崗位也乾的是頭頭是道,贏得南京官場“一片喝彩”。

就像陰陽平衡,這邊的業績突出必然會招致那邊的妒忌眼紅。官場自然有人會在叔侄這上下級之間尋找一些可利用的文章空間。但許振禕也的確有可供人口實之柄:工作上主觀能動性太強,委任處分,先斬後奏。

對於政治而言畢竟半路出家,鑽營文字之書生難免會有一套自己的處事方法,但讀書入仕的初衷不忘,本是好意,卻被規矩亂了規矩,誰又不是慢慢成熟起來的呢?

曾國荃作爲一個帶兵打仗的粗人其實也不是很在乎這些,而且有這麼一個得力的屬下大包大攬生活上竟然過得愜意了起來。但官場規則豈能有人鶴立雞羣而使雞羣百無聊賴,於是讒言漫布南京上空。

學者畢竟是學者,許振禕一方面忙於自己的工作,一方面深信自己與曾家半進門的關係,自信也不屑於向自己的領導述職解釋,而曾國荃畢竟身爲行伍,在一定的政治面目之下的辨別能力不像文官一樣機警敏銳。一方面爲了平息南京官場的衆怨,一方面也是聽信謠言確保自己的權威,於是在向朝廷的奏摺上暗示將許侄調走。

他因才華被曾國藩重用,卻因流言差點毀了仕途 第2張

總督這樣的超省級官僚有幕府,形形下套許振禕這樣的省市級大員同樣有自己的幕僚機構。就像自己在曾府之內言語兩計,自己的屬下在自己身陷囹圄之際也獻上了一計——以紀念曾國藩爲噱頭,在南京建新的以曾命名的文正書院。

由於事出倉促,許振禕也沒有專項經費,募捐上時間也來不及,自費則更加坐實了事拙後補的行爲。最終一世清明的許振禕挪用了耕牛補貼,給自己的老師貼了金。

書院落成之日舉辦追思紀念儀式。這樣的機會許振禕藉機拉開了即將把自己調外的叔父曾國荃。只是在儀式後許振禕面對自己老師曾國藩的畫像應聲倒地痛哭不起。

在最後的年終幹部報告中,叔父曾國荃向慈禧太后大大表揚了一番,隨即被提爲河東河道總督,一個既有實權又有經費油水的肥差。

可能曾國荃被自己的侄子打動了吧,可能也是在那一刻曾國荃想起了當年三人一起在太平軍面前共事的情景。也可能是許振禕真的成長了。

國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曾經進士出身的杜甫哭的是安史之亂後山河的美好不在,許振禕哭的是對自己恩愛有加的老師,只是時機不稱,輕重不同,最後導致了一個貧寒交迫,一個日蒸上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