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慈禧重用馬新貽的原因是什麼?是爲了制約曾國藩嗎?

慈禧重用馬新貽的原因是什麼?是爲了制約曾國藩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年慈禧看中了馬新貽哪些優勢?

慈禧挑中馬新貽的原因:

一,馬新貽不是湘軍的人,不是曾國藩的人;

二,馬新貽長期與太平天國作戰,熟悉南方軍政情況,有一定的資質和經驗;

三,馬新貽在安徽任職期間,是總管江南軍政的曾國藩的下屬,和曾國藩以及湘軍系統有一定的交往,雙方相互有所瞭解,提拔馬新貽,湘軍不至於激烈反對;

四,馬新貽沒有任何的派系背景,沒有派系支持,可也沒有派系反對,而且馬新貽沒有嫡系部隊,孤零零一人,慈禧容易控制他。

慈禧重用馬新貽的原因是什麼?是爲了制約曾國藩嗎?

馬新貽仕途中最大的挫折是廬州戰敗,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

當時嚴格依法處理,馬新貽不僅要革職,還可能性命不保。但是,上司和同僚們爲他說話,說馬新貽的戰敗是“公罪”。

那麼,什麼是“公罪”呢?與公罪相對的是私罪。

簡單地說,公罪是因公導致的錯誤,私罪是因爲個人問題導致的錯誤。廬州戰敗後,官場上普遍認爲馬新貽犯的是“公罪”,可以從輕發落。最後吏部討論的罰是將馬新貽“革職留任”。應該說,這個處罰相當輕。馬新貽原來是道臺銜的廬州知府,代理安徽按察使,根據革職留任的處罰,道臺的官銜沒有了,安徽按察使不能繼續代理了,馬新貽留在原來的實際職務上“戴罪立功”。他的原來實職是廬州知府,但是,廬州已經被太平軍佔領了,他就留在清軍軍營中,戴罪立功,等待着東山再起的機會。

噩耗迎來...

機會沒有等來,等來的卻是家裏的噩耗。咸豐九年,馬新貽的母親去世,馬新貽按例應該回山東老家丁憂。但是,當時的安徽巡撫奏請朝廷,把馬新貽留在前線繼續工作,不要回山東老家守孝。

朝廷允許一些特殊崗位或者工作離不開的官員,在原來的職務上繼續工作,不用丁憂。一般發生在朝廷重臣的身上,或者發生在兵荒馬亂的特殊時刻。咸豐九年正是清軍在安徽地區與太平軍激烈交戰的時刻,馬新貽在前線,符合官員奪情的條件,因此朝廷同意他留在前線繼續戴罪立功。

到了咸豐十年(1860年),欽差大臣袁甲三出面保舉,爲馬新貽奏請恢復官職。馬新貽恢復了知府的職務。第二年,咸豐十一年,安徽巡撫再次向朝廷推薦馬新貽,朝廷提拔馬新貽爲候補道臺。慢慢地,馬新貽又開始走上了仕途的上坡路。不幸的是,當年馬新貽的父親去世了,馬新貽又要丁憂。這回是欽差大臣袁甲三出面,奏請將馬新貽奪情留任,朝廷又同意了。

同治元年(1862年),安徽清軍收復了廬州,並在壽州大敗太平軍。馬新貽參加了這一系列戰鬥,並立下大功,因此被加上了按察使銜,之又代理了安徽布政使。布政使是從二品官,馬新貽達到了新的仕途高峯。第

慈禧重用馬新貽的原因是什麼?是爲了制約曾國藩嗎? 第2張

到現在爲止,他只用了五年時間,不僅撫平了戰敗造成的影響,還更上一層樓,擔任了安徽布政使的實職,離封疆大吏只有一步之遙了。這一年,馬新貽只有四十二歲。

如果說,到擔任安徽布政使爲止,馬新貽的發跡全靠戰功,這是在情理之中的話,那麼之後馬新貽的高升,卻是人們意想不到的,超出了馬新貽昔日的上司、同僚的意料之外,也在馬新貽本人的意料之外。

升爲兩江總督的他 和慈禧密談後滿臉驚恐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江南各省平定,朝野都猜測慈禧太后會選派朝廷重臣擔任江南各省的總督、巡撫。誰知道平地一聲雷,慈禧太后任命馬新貽爲浙江巡撫。不是曾國荃,不是左宗棠,不是朝廷的哪位尚書、侍郎,而是剛剛擔任安徽布政使只有幾個月,年齡只有四十三歲的馬新貽。馬新貽又一次得到破格提拔。

同治七年(1868年),馬新貽再次獲得提拔。當年二月,朝廷頒佈聖旨,提升馬新貽爲閩浙總督,馬新貽和他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在馬新貽被提升爲閩浙總督時,他申請陛見。當年六月,馬新貽到達北京,陛見同治皇帝,跪聽聖訓。當然了,同治皇帝當時只是個小孩子,馬新貽主要是去見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探聽慈禧太后的意思,後來兩人密談了好幾回。慈禧太后最後一回召見馬新貽後,馬新貽從宮中出來,走得搖搖晃晃,滿臉驚恐,大汗淋漓,朝服都被浸溼,整個人完全失態了。兩個人到底談了什麼,只有談話雙方知道。現在,我們只能綜合各方面的記載和之後的歷史發展,推測一個大致的情形:慈禧太后和馬新貽首次見面,肯定談到了湘軍問題。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曾國藩訓練的湘軍異軍突起,最終鎮壓了太平天國。幾十萬湘軍官兵遍佈南方半壁江山,更重要的是他們只聽曾國藩曾大帥的。清朝建立以來,從來沒有一個大臣,像曾國藩這樣掌握如此巨大的實權,可以驅動如此龐大的軍隊。而且,出身湘軍的官員們自成一個系統,開始包攬南方各省的地方官職,湘軍一共出了三個總督,九個巡撫。

慈禧重用馬新貽的原因是什麼?是爲了制約曾國藩嗎? 第3張

慈禧太后把自己對湘軍、對曾國藩的顧慮和想法,極可能告訴了馬新貽。她對湘軍的態度是明確的,那就是不信任,不重用,要打壓。而這個艱鉅的任務,慈禧交給了馬新貽。

就這樣......

馬新貽成了慈禧的一枚過河卒子,被安排回南方打擊湘軍。馬新貽知道自己此行兇多吉少,一路上心情非常複雜。他最初被任命的是閩浙總督,還沒赴任,走到山東濟寧的時候,加急的聖旨就追了上來,新任閩浙總督馬新貽調任兩江總督,原任兩江總督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

聖旨一宣佈,震驚了所有人。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是天下最重的兩個地方職位。直隸總督管轄現在的河北和北京、天津地區,因爲掌管京畿地區,位置重要,所以被稱爲天下第一總督。兩江總督,掌管現在的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和上海地區的軍政事務。它管轄的地區,是中國人口最密集、城市最集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況且,曾國藩在江南耕耘多年,勢力遍佈長江中下游,突然被從根據地調走,前往離北京非常近的保定擔任直隸總督,內涵太深了。

當年,馬新貽四十七歲,是當時天下最年輕的總督,也是最有權勢的總督。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是馬新貽卻感覺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他在赴任途中,回菏澤老家祭祖,就叮囑兄長:“我此去吉凶難料,萬一不測,千萬不要到京告狀,要忍氣吞聲,方能自保。”

馬新貽和袁世凱的老爸殺被裁撤的湘軍 迅速激化了矛盾

馬新貽之前和湘軍有交流,有交集,但在職務升遷上,總是壓了曾國荃一頭,積累了與湘軍的矛盾。

慈禧重用馬新貽的原因是什麼?是爲了制約曾國藩嗎? 第4張

曾國荃攻克南京時,掛的是浙江巡撫的虛職,大功告成後,本應去杭州上任了。沒想到,朝廷因爲曾國荃沒有實際到任卻用浙江巡撫的名義上奏,狠狠地訓斥了曾國荃一頓。哥哥曾國藩一看情況不好,說服曾國荃藉口身體問題請辭,朝廷順水推舟,免去了曾國荃的浙江巡撫職務。而新任巡撫,就是時任安徽布政使的馬新貽。

兩年後,曾國荃復出,擔任湖北巡撫,因爲與湖廣總督官文不和,相互彈劾對方,結果兩敗俱傷,雙雙被免職。

馬新貽升任閩浙總督後,浙江巡撫空缺。湘軍系統虎視眈眈,尤其是曾國荃,表現出志在必得的樣子。誰知道,繼任的浙江巡撫是李鴻章的哥哥李瀚章,曾國荃失望了。

馬新貽調任兩江總督後,閩浙總督空缺,湘軍系統又覺得曾國荃有戲,結果公佈的人選又不是曾國荃。曾國荃再次失望。其實,地方督撫的人事大權都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裏,但在湘軍和曾國荃看來,就是馬新貽在背後使壞。而馬新貽在兩江總督的位置上乾的兩件事情,迅速激化了雙方的矛盾。馬新貽乾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組建新軍,建立自己的軍事力量。

並且當時朝廷正在大規模裁撤湘軍,也刺激到了很多人。湘軍是清朝政治制度中的一個“異類”。清朝的政府軍是八旗和營。八旗是清朝奪取天下的基本軍隊,綠營是清朝在統一過程中收編的漢族軍隊。八旗軍隊有二十多萬人,綠營有六十多萬人。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時候,八旗軍隊和綠營軍隊一敗塗地,尤其是南方的清軍,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歷朝歷代都不允許官員自己招募軍隊,防止形成軍閥。但是在太平軍的打擊下,清朝不得不允許南方各地的士大夫自行招募軍隊,抵抗太平軍。湖南的在籍侍郎曾國藩,就依靠自己的人脈關係和資源,拉起了一支隊伍,組成了湘軍。

湘軍的興起,從根本上改變了清朝的軍事制度。湘軍是一支“三無軍隊”,無編制、無防區、無撥款,不受現有的軍事制度的限制。

裁軍,曾國藩來做和馬新貽來做,完全不一樣。湘軍官兵是曾國藩的子弟兵,曾國藩威望巨大,他親自裁軍,被裁的官兵只是在暗地裏發牢騷;馬新貽在湘軍系統沒有威望可言,而且和湘軍一直有矛盾,他動手裁軍,被裁的官兵們就不是在暗地裏發牢騷那麼簡單了。

一邊是大規模裁軍,很多人的生活都出現了問題;一邊是大規模地招募新軍,給他們很好的裝備和待遇,你說,被裁掉的湘軍官兵們能高興嗎?他們還不恨死了馬新貽。

馬新貽乾的第二件事情,火上澆油。被裁撤的湘軍官兵吵吵鬧鬧,很多人沒有回湖南老家,而在江南各地遊遊蕩蕩,是巨大的治安隱患。少數害羣之馬燒殺搶掠。馬新貽對這些散兵遊勇,毫不留情。他組織嫡系部隊的主要目的,就是用來對付裁撤的湘軍部隊。他任命親信、候補道臺袁保慶擔任營務處總管,抓到不法之徒就迅速砍頭。

馬新貽生前最開始是跟着欽差大臣袁甲三投軍打仗的,袁甲三對馬新貽有提拔和保舉的恩情。當年,袁甲三把袁家的子弟帶在身邊,留在部隊裏教育培養,其中的一個侄子就是袁保慶。馬新貽和袁保慶年紀相仿,長期在一起,感情很好。他當上兩江總督後,就提拔袁保慶訓練軍隊,維持治安。這個袁保慶沒有子嗣,哥哥袁保中就把自己的兒子過繼給袁保慶,袁保慶的這個繼子,就是袁世凱。

慈禧重用馬新貽的原因是什麼?是爲了制約曾國藩嗎? 第5張

李連杰扮演的龐青雲就是馬新貽..

隨着電影《投名狀》的上映,該片的情節基礎、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張汶祥刺馬案”再度浮出水面。

李連杰扮演的龐青雲以馬新貽爲原型進行了改編....

“刺馬”號稱“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兇手當場被捉,動機卻迷 霧重重,迄今難有定論。《投名狀》表現的爲兄復仇及政治陰謀,不過是歷史上衆多猜測中的兩個版本。

本文詳述“刺馬案”前後經過,您不妨當一回福爾摩斯,看看能否破解這百年疑案。 -刺客交代了三點行刺動機,漏洞百出 1870年(同治九年)8月22日,上任僅兩年的兩江總督馬新貽在箭場參加完閱射後步行回官署,剛走到官署後院門口,突然從人羣中閃出一人,一邊口呼冤 枉,一邊拔出匕首,刺入馬新貽的右肋。冷兵器時代的刺殺行動技術含量要求非常高,荊軻刺秦王儘管挖空心思最終還是一去不復返。可是,就在檢閱完軍隊回家的路上,在成羣的親兵隨從護衛下,堂堂的兩江總督竟被一個大街上竄出來的刺客刺中了,而且刺得非常到位,馬新貽第二天就斃命了。怪不得慈禧太后接到奏報後吃 驚地表示:“馬新貽此事豈不甚奇?” 更奇的還是刺客的供詞。

慈禧重用馬新貽的原因是什麼?是爲了制約曾國藩嗎? 第6張

據刺客供稱,他叫張汶祥,46歲,河南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南下寧波販賣氈帽,當過四年太平軍,其間救過一個叫時金彪的 清軍俘虜。後來看到太平軍勢力不支,與時金彪趁機逃出,輾轉回到寧波,與南田海盜團伙往來親密。他交代的殺人動機有三點:一是他回到寧波後發現自己的老婆和錢財被一個叫吳炳燮的霸佔了,於是找到時任浙江巡撫的馬新貽攔轎喊冤,馬未受理。他只好到寧波府告狀,雖然要回了妻子,但是錢沒有追回來,氣急之下,逼 老婆吞煙自盡,馬應該對他的不幸負責;二是他的很多海盜朋友被馬巡撫捕殺,海盜們說他最講義氣,應該殺馬新貽爲朋友報仇,同時也泄私憤;三是他私自開的 “小押”(重利盤剝的典當行)生意被馬巡撫明令禁止,絕了他的生路,加深了他對馬的憤恨。新仇舊恨加在一起終於使張汶祥動了殺心,一路跟隨馬新貽從浙江到 了福建、江蘇,兩年之後終於找到機會將其刺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