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禹是如何改變禪讓制讓自己的兒子啓繼承帝位的

禹是如何改變禪讓制讓自己的兒子啓繼承帝位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禹的父親——鯀,卻是一位失敗了的英雄,相傳鯀曾受堯指派,負責治理洪水,他用築堤擋水的辦法,試圖堵住洪水,但堤壩坍塌,造成了更大的水患,治了九年也沒有成績。

舜攝政後視察治水情況,“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古史傳說往往以爲,鯀用堵水之法治水失敗,其子禹用疏導之法獲得成功,事情簡單而明確。

其實,治理洪水是原始社會後期先民們經過數代人的奮鬥才得以完成的,古史傳說將功勞全歸於禹,這是當時人們英雄主義觀念的反映,其中肯定有誇張和簡單化的地方,其合理因素,是在於禹作爲領導者使治水偉業最終得以完成。

關於禹的治水方法,《夏書》上說“禹堙洪水十三年”、《山海經》上說“禹堙洪水殺相繇”、《淮南子》上說“禹乃以息土填洪水”等,均指出禹也曾用過“堙”的方法,屈原的《天問》中也有“纂就前緒,逐成考功”的句子,說明禹也曾繼承過鯀的治水方法。

我們把原始時代後期一系列偉人的情況聯繫起來看,不難發現,那個時代的首領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普遍擁戴,主要在於首領本身的卓越才能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其中也有祖先的廕庇以及個人的詐謀的因素。

禹是如何改變禪讓制讓自己的兒子啓繼承帝位的

《禮記》中的《禮運》篇講“小康”之世所說的“謀用是作”,其代表人物以禹爲首不是沒有根據的,按照一些古書中的記載,治水失敗只是鯀被放逐而死的表面原因,而根本原因卻在鯀與舜的爭權奪位,堯欲將權位傳給舜時,鯀極力反對,鯀對堯說:“不詳載!熟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 鯀爲了奪位,曾經“怒其猛獸,欲以爲亂”且“召之不來,仿佯於野,以患帝舜!”以至遭到放逐和誅殺。

但鯀的兒子禹就要圓滑世故的多,可以說禹是我國上古時代第一位實行詐謀並取得成功的人物。

根據《尚書》的記載,鯀被誅殺後,禹審時度勢,採取了十分謹慎的態度,“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爲司空,以通水潦,顏色黎黑,步不相過,竅氣不通,以中帝心。”儘管禹不一定如此地奴顏婢膝,在舜的左右總邁着小步行走,甚至連大氣都不敢出,但在鯀被殺後還能擔任要職這一事實至少可說明禹是善於詐謀的,在傳統觀念中,有一種對偉人的寬容態度,即俗語說的“一好遮百醜”,只視其功,不視其過。

禹的時代,社會結構有了比較顯著的變化,於是禪讓制也呈現出微妙的狀態,禹在位時,選擇皋陶爲繼承人,此舉充分反映了禹的智謀和狡猾。

皋陶是偃姓部落首領,早在舜的時候就威望很高,曾經當衆詰難過禹,但後被禹所籠絡,便“令民皆則禹”,舉薦皋陶,實際上是加強了禹自己的權勢、擴大了禹自己的影響。

禹是如何改變禪讓制讓自己的兒子啓繼承帝位的 第2張

果然,皋陶被舉薦後不久死去,禹又舉薦不大受擁戴的益爲繼承人,難怪司馬遷這樣解釋:“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政日淺,天下未治,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啓”根據一些古書中的記載,禹搞禪讓,實際上是設下了一個圈套。

帝禹死後,選定東夷族益爲繼承人,但依照古代的禮制,繼承人需守喪三年以後才能稱帝,在益即將即位時,禹的兒子啓利用帝禹兒子的優勢地位,舉兵反對益,繼而殺之自立,於公元前2055年創立了中國第一個世襲政治朝代——夏朝。

禹的權謀與開拓順應了當時社會文化觀念轉變的潮流,至此,中國開始漫長的家庭式帝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