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自成侄孫李來亨抗清:三百年流不盡的英雄之血

李自成侄孫李來亨抗清:三百年流不盡的英雄之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集中川、楚、秦三省清軍和滿洲八旗兵,共十萬大軍在靖西將軍穆裏瑪的指揮下,圍攻茅麓山。李來亨奮起迎敵,滿洲兵在李來亨的炮火、檑木、滾石的打擊下,紛紛墜崖落澗,傷亡慘重,高級指揮官賀布索、穆裏瑪之子蘇爾馬均被擊斃。清軍改變策略,對茅麓山所有出口,嚴防死守,長期圍困,企圖困死明軍。雙方相持數月,李來亨部物資消耗殆盡。李來亨在六月曾組織兩次突圍,雖拼死奮戰,但寡不敵衆,無法突出重圍。他知道已到最後關頭,決心與清王朝不共戴天,與明朝的最後一片河山共存亡。他處死了清方派來招降的叛徒李有實。8月4日,寨內彈盡糧絕。李來亨事先妥善安排了老母的生路,與妻、子等全家人撲向熊熊烈火,壯烈犧牲,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千秋正氣歌。

一個陰雨連綿的秋日,我來到湖北興山縣茅麓山區,憑弔南明堅持抗清鬥爭20多年,特別是在茅麓山區高舉抗清旗幟,頑強殺敵13年,最後壯烈殉國的民族英雄李來亨的抗清遺址。李來亨,原名懋亨,陝西清澗人,生年無考。他是明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族兄之子李過的養子,也就是李自成侄孫。他在少年時即投身農民軍,跟隨祖父、父親南征北戰,在戰火中成長爲一名英勇善戰的戰將。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先後撤出北京、西安,轉戰到湖北時,李來亨已嶄露頭角,與李自成麾下名將高一功、郝搖旗、劉體仁、袁宗第齊名,見載於歷史文獻。

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李自成在通山九宮山被地方反動武裝殺害後,其妻高夫人召集農民軍20餘萬人,實現戰略大轉變,與南明政權合作,共同反抗帶有民族征服性質的滿洲貴族集團建立的清王朝。在江南、大西南殘山剩水間建立起來的幾個南明小朝廷,依然繼承了明王朝腐朽的衣鉢,奢侈腐化、宦官專權、黨爭猶酣,正如詞曲大家吳梅在散曲中形容的那樣,“江山如紙,宮門如市。小朝廷病入膏肓,經不起羣雄狂噬。”

李自成侄孫李來亨抗清:三百年流不盡的英雄之血

順治五年(1648年),抗清隊伍中的軍閥、野心家孫可望悍然圍攻由貴州入蜀的高一功、黨守素、賀錦、李來亨部,只有李來亨力戰得脫,高一功等均被殺,南明抗清大業岌岌可危。“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李來亨挺身而出,繼續高舉抗清大旗,召集所部數萬人,經過多次血戰,最後在方圓150餘華里的茅麓山高山之上、密林深處,建立起抗清根據地。他實行屯田自給、予民休息的政策,關懷山中百姓疾苦,深得民心,都稱他“小闖王”。他多次率兵出擊,給清軍以沉重打擊。

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集中川、楚、秦三省清軍和滿洲八旗兵,共十萬大軍在靖西將軍穆裏瑪的指揮下,圍攻茅麓山。李來亨奮起迎敵,滿洲兵在李來亨的炮火、檑木、滾石的打擊下,紛紛墜崖落澗,傷亡慘重,高級指揮官賀布索、穆裏瑪之子蘇爾馬均被擊斃。清軍改變策略,對茅麓山所有出口,嚴防死守,長期圍困,企圖困死明軍。雙方相持數月,李來亨部物資消耗殆盡。李來亨在六月曾組織兩次突圍,雖拼死奮戰,但寡不敵衆,無法突出重圍。他知道已到最後關頭,決心與清王朝不共戴天,與明朝的最後一片河山共存亡。他處死了清方派來招降的叛徒李有實。8月4日,寨內彈盡糧絕。李來亨事先妥善安排了老母的生路,與妻、子等全家人撲向熊熊烈火,壯烈犧牲,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千秋正氣歌。

從此,大明王朝的最後一盞明燈熄滅了,“應憐中土成荒寨,萬里長風吹古愁。”(清初詩人宋曹詩句)“遺民淚盡胡塵裏”,中土再無大明旗!歷史的年輪,增加了一圈又一圈。346年過去了!大江東去浪千疊,三百年流不盡的英雄血。歷史沒有忘記李自成祖孫四代爲抗清前仆後繼,捐軀疆場的英雄業績,更沒有忘記他們所流的鮮血,在茅麓山區更是流傳着很多歌頌李來亨的傳說。

我們來到山上的百羊寨。這個寨原名王殿坪。李來亨來到茅麓山與清軍的第一次戰鬥中,他下令驅趕尾巴上帶着鞭炮衝向清軍的幾百只羊羣,嚇得清軍抱頭鼠竄,明軍大勝。他將王殿坪改名百羊寨,慶祝勝利,寨名沿用至今。在百羊寨村公所的山下,是李來亨3萬多部隊駐紮屯田的營地,佔地約3萬平方米。李來亨被永曆朝廷封爲臨國公,在這裏建立起莊嚴的帥府。我們向山下望去,雖然帥府早被清軍夷爲平地,但屋基猶在,散落着磚頭、瓦片。透過蒙蒙煙雨,穿過歷史的隧道,我彷彿看到了帥府上的大明旗幟高高飄揚,山風吹拂,戰旗獵獵,李來亨坐鎮帥府,指揮作戰,從容若定。61歲的村支書告訴我們,當地人傳說李來亨並沒有犧牲,而是從一個不爲清軍所知的祕密小道逃走了。事實上,清初的一些史籍,也有類似記載。曾在永曆朝廷任職的歷史學家王夫之在所著《永曆實錄》中,記載李來亨部3萬餘人,除戰死者外,均逃走,被清軍抓住的僅有150人。

李自成侄孫李來亨抗清:三百年流不盡的英雄之血 第2張

百羊寨四面環山,形勢險要,易守難攻。其周圍分佈有李來亨建聖帝行宮碑、瞭望臺、點燈臺、炮臺、七步半臺階等多處遺址。我帶着相機、攝像機冒雨踏着李來亨走過的、修建的山路、戰壕、棧道,憑弔了多處遺址。這是李來亨率部誓死抗清的見證,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李來亨不死——他抗清禦侮的英雄氣概、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殺身成仁的民族氣節,永遠活在後來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