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湛若水,被忽視的一代大儒

明朝湛若水,被忽視的一代大儒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代,王守仁的陽明學說風靡全國,能夠與之匹敵的,只有湛若水的甘泉學說。這兩位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的思想學說各有相當的影響,二說並立,時稱“王湛”之學。近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一百位傑出思想家》一書,王、湛同列其中。

湛若水,初名露,避祖諱改名雨,後定名若水,人稱甘泉先生。據說他的父母禱於增城甘泉洞才生下他,又說是因家居增城甘泉都得稱,其學說因稱爲“甘泉學”。明成化二年(1466年),湛若水生於廣東增城沙貝。他在科場中屢次受挫,於弘治七年(1494年)往江門受學於理學大師陳獻章(白沙)門下,得陳獻章諄諄教誨,悟出“隨處體認天理”的心學方法,大受陳獻章讚賞,寄以繼承衣鉢的厚望。湛若水不負師望,他一生的學術、教育活動,均致力於繼承和發揚白沙精神,不遺餘力傳播白沙學說,足跡所至,多創建有書院,宣講白沙之學;書院中多設有專祀陳獻章之場所,以明學術之宗。他終生對陳獻章行弟子之禮,直至嘉靖三十八年(1551年),85歲的湛若水已成爲譽滿天下的大師,仍在廣州白雲山爲老師建祠塑像,率領衆弟子恭恭敬敬舉行祭禮。

明朝湛若水,被忽視的一代大儒

湛若水於弘治十八年(1505年)得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與王守仁以學問相交。正德十年(1515年),爲守母喪回鄉,滯留廣東7年,先後創辦好幾所書院,包括增城的明誠書院、南海西樵的雲谷、大科書院。嘉靖元年(1522年)起,他再度出仕18年,迭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禮部、吏部、兵部尚書。南京六部是虛設閒職,湛若水利用閒職之便,致力著書講學,門人大增。其間曾委託廣東按察使吳允祥,以廣州粵秀山崇拜寺舊址創建白沙書院,讓陳獻章之孫陳畲主持書院。湛若水爲白沙書院撰寫了<粵秀山白沙書院)碑,述說建書院原因和經過。他還曾回增城建蓮洞書院,到博羅建甘泉精舍。

嘉靖十九年(1540年),湛若水結束了邊做官邊講學的生活,致仕返回廣東。歸裏之後,在廣州天關(今法政路湛家巷一帶)、博羅羅浮山、南海西樵山、增城甘泉都各置住處及建書院,四季分居四寓。自作《四居吟》以志其樂,中有“羅浮春花發,西樵夏木蕃;天關秋水清,甘泉冬背寒”之句,可見其逍遙自在。四寓之中,以居於廣州鬧市天關的寓所最大,在此建了一座佔地數10畝的園宅——湛家園,在府第南邊興建了一座取名天關精舍的書院。在他掌教的這間書院,出了中國教育史上一段趣話。先是,77歲高齡的吳藤川老漢敬仰湛若水的道德學問,懇拜他爲師。3年後,又有82歲的黎養真、81歲的黃慎齋兩位老漢也來拜湛若水爲師。三個八旬老翁,並稱“天關三皓”,湛若水以此爲題,寫了一首《三皓》詩:

養真慎齋與藤川,三皓同時及我門。

八十頭顱事事真,老來赤子心還存。

以後,又有102歲的老漢慕名來執弟子禮。湛若水門下竟有5位年過80的弟子,他自己也年已近80,師弟六皓,一時傳爲佳話。

湛家園成爲湛氏家族的聚居地,以後在鴉片戰爭中被毀,在廢墟中重建的街道,命名爲湛家大街和湛家巷。天關書院後來成爲居民區,被諧稱爲“天官裏”(今東風中路一段)和“天官后街”(今人民后街)。

儘管有四季皆宜的四處居所,年事已高的湛若水仍不時外出講學辦學,曾7次到衡山講學,90歲時還出遊南京,並在各地建了許多書院,人稱甘泉書院幾遍東南,有名可考的即有30多間,在廣東各書院講學的當然是大部分時間,在廣州講學的有白雲、天關和鰲峯書院。他還以淳化民俗爲己任,在天關書院訂立鄉約、建鄉約亭。爲了興學養賢,俸餘之資,皆以置數十處館田以瞻四方學者,在廣州就有天關、上禺、白雲、上塘、蒲澗館穀。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湛若水在廣州禺山精舍逝世,終年94歲。逝世前1個月,還在書院講學。他是中國思想史上最高壽的思想家,一生爲教育事業奮鬥,弟子近4000人。其講學書院之多、分佈範圍之廣,在中國教育史上確屬罕見。他的治學思想和方法,至今爲國內外學者所重視、研究。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