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煌言是西湖三傑中最被人忽視的那一個,爲什麼說他是南明王朝的救命稻草?

張煌言是西湖三傑中最被人忽視的那一個,爲什麼說他是南明王朝的救命稻草?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泠橋邊嶽武穆 ,八盤嶺下於忠肅 ,一片孤忠兩地同 ,與公鼎峙成三足。”這是清後期詩人吳鼎元《南屏山謁張忠烈公墓》中的詩句。他將張煌言與岳飛、于謙相併列,並非僅僅因爲他們墓穴相近,更重要的是他們所共有的那一份忠誠。

他是西湖三傑中最被人忽視的那一個,卻是南明王朝的救命稻草

張煌言是西湖三傑中最被人忽視的那一個,爲什麼說他是南明王朝的救命稻草?

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生於仕宦之家,張煌言幼承家學,接受了嚴格的傳統教育,16歲考上秀才,23歲中舉。

他是西湖三傑中最被人忽視的那一個,卻是南明王朝的救命稻草

他博通經史,這就使他得以從先哲的微言大義中汲取忠義報國、廉儉愛民等傳統的道德觀念。他的一生最終也未以國衰兵敗易志,也沒因死亡改節。

自順治二年南京福王的弘光政權被消滅後,清軍一統“華夏”的野心即將實現。而此時因清軍推行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遭遇了南明流亡君臣和各地廣大人民的頑強抵抗。

魯王朱以海監國於浙東、唐王朱朱聿鍵立隆武帝號於閩南,桂王朱由榔建永曆帝號於西南,分別擁有張煌言、鄭成功、李定國及李過、高一功等強悍的抗清義軍爲之竭誠轉戰。

縱觀順治一代,清軍和義軍在中國南方土地上一直進行有大有小的,頻繁的戰鬥。而到康熙繼位後,桂王與李定國前後殉國,鄭成功和魯王也相繼病死,全國範圍內,高舉反清大旗的只剩下閩浙沿海和臺灣。

而當時張煌言所率領的義軍,是清廷心頭最後的隱患。當時浙江總督趙廷臣通過多種渠道多次招降張煌言,儘管南明王朝大勢已去,而張煌言的多次嚴正拒絕了張的誘惑。

張煌言是西湖三傑中最被人忽視的那一個,爲什麼說他是南明王朝的救命稻草? 第2張

“古今來何代無廢興”,張煌言在信中承認改朝換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有志之士,尚謂人定可以勝天”,表現了自己如於謙一樣“挽狂瀾於既倒”的雄心。但是考慮到戰爭繼續下去給百姓帶來的巨大災難,他決定可以“暫解兵爭”,明確提出:“但使殘黎朝還故里 ,則不佞即當夕掛高帆。”他暫且遣散部隊以分頭埋伏,自己隱居於南田懸嶴島(今象山境內)。

而由於部下的出賣,張煌言於康熙三年七月被捕。

張煌言是西湖三傑中最被人忽視的那一個,爲什麼說他是南明王朝的救命稻草? 第3張

康熙三年九月七日,清廷數次勸降失敗後,決定將張煌言押往杭州弼教坊行刑。張煌言遙望鳳凰山一帶,叫一聲“好山色!”從容挺立受刑。

口賦絕命詩一首:“我年適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

他是西湖三傑中最被人忽視的那一個,卻是南明王朝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