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古代讀書人如果想要做官的話 古人需要經過多少考驗

古代讀書人如果想要做官的話 古人需要經過多少考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讀書當官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古代讀書人想要當官,需要經過哪幾道關?

要了解一位古代中國的政治家或軍事家,要正確評價其仕途,就必須對科舉制度有一定的認識。通過科舉考試是躋身中國官僚階層的第一步。這個制度能很好地說明我們的老祖宗在政治方面的天才之處。古人歷來就非常敬重學者,他們很早就認爲知識分子是最符合管理國家的人選,併爲此確立了一套制度。經過世世代代的觀察和實踐,他們認爲用儒家思想治國是最爲恰當的。

古代讀書人如果想要做官的話 古人需要經過多少考驗

這種理論賦予知識分子極大的榮耀,同時讓學術的最高目標成爲了踏上仕途。由此中國的士人階層應運而生,這就是統治中國的官僚階級。教育開始高度制度化,並致力於一個主要目標——培養官員。這種教育制度的核心是經過詮釋的孔子學說,而從孟子到朱熹,已有不少評註者對這套學說進行了相當程度的修改。科舉考試面向公衆而競爭激烈,旨在從那些精於孔子學說和孔子理念的士人之中,選拔出最出衆的人才進入官場。

01科舉考試的起源

通過競爭激烈的文學類考試選拔官員,這種做法在中國由來已久。以這種辦法選拔人才,是從漢朝甚或是更早的時候就開始了,但最早讓其形成考試製度的是隋煬帝。他在600年左右確立了這套制度。從他以後到19世紀末,這套選拔制度就沒有太大的變動,應試者要在考試中脫穎而出,就必須一字不差地把儒家理論爛熟於心。在古代的教育中,沒有現在所謂的系統性,也沒有捷徑可走。從南宋朱熹開始,學習的內容就徹底標準化了,基本的幾部儒家著作是一成不變的。尤其在朱元璋建立明代後,考試教材和範圍一直都沒有絲毫改變。那麼考試的具體流程是怎樣的呢?

02科舉考試的流程

應試者首先要在其原籍的縣內參加考試,由縣令監考。這次考試是免費的,且人人可以參加。隨後的所有考試都沒有年齡限制,參加次數也不設限。通過縣試的人才有資格參加各府的府試。每兩年,通過了縣試和府試的人蔘加院試,由省裏的學政到各地主考。

這纔算真正邁出了踏入官場的第一步,各付依照配額從中選出獲得高分者,授予“秀才”的頭銜,秀才相當於現在的學士。這個頭銜並不代表此人可擔任官職,但他由此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有不能用刑的特權,並可參加下一輪的省級考試——鄉試。

鄉試在各省會城市同時舉行,考官由皇上親自指派。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如遇到皇帝生日,皇子誕生或打仗取勝等喜慶之事,皇帝也可下詔加考,即舉辦特科。這次考試非常嚴苛,每省只錄取70至80人,而在一些人口稠密的省份,多達8000人蔘加考試也並不鮮見。考中的優勝者被稱爲“舉人”,相當於現在的碩士。對雄心勃勃的知識分子來說,這纔是第一份實質性的回報,中舉意味着具備了做官的資格。然而實際上,極少有舉人能任命就職。要踏入官場還需要過第三道關——會試。

每三年的春季,各省的鄉試完畢後,會試就在北京舉行。所有舉人都有資格參加會試,但一般只從中錄取350至400人。這些人成爲“進士”,相當於現在的博士。進士隨後會參加殿試,通過殿試的人即可成爲翰林院的一員,獲取國家俸祿。翰林院內部分許多等級,都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而來。進士躋身待詔的行列,通過過一段時間以後就會獲得任命,官位一直以來都是僧多粥少的狀況,科舉考試競爭激烈,考不中是大概率事件,大部分人只能失望而歸,只有少數幸運兒能夠金榜題名。(下圖爲古時讀書人進京趕考)

古代讀書人如果想要做官的話 古人需要經過多少考驗 第2張

應該說,十考九不取是參加科舉考試正常的現象,考取了纔是反常和意外。不是書讀得好,就一定可以高中的。當時人稱作:“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讀書只是衆多必要條件的其中一項而已。

03買官賣官現象對科舉制度的衝擊

當國家衰落之時,尤其是各地紛紛發生暴動的時代,出現了售賣學位和官位的現象,嚴重影響了科舉制度的正常運作。據學者衛三畏記載,秀才的頭銜在廣州一度賣至8000美元。因爲秀才並不是官職,因而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這一頭銜擁有一定的特權和社會地位。衛三畏同時指出,1831年某個廣東人出資5萬美元,修葺了廣州城附近的堤圍,因爲獲得了“舉人”的頭銜;很多年後又有一名廣東人被授予“鹽法史”的職位,原因是他爲出征新疆的左宗棠大軍捐贈了10萬兩銀子,約合7.5萬美元。學位、官位的售價也有比上述例子低的情況,但以上的事例可讓我們大致瞭解當時人對功名的重視程度,這主要是因爲官銜本身亦是博學的標誌。

古代讀書人如果想要做官的話 古人需要經過多少考驗 第3張

然而,買官賣官的現象,並不能充分說明科舉制度缺乏合理性。這一套選拔政府官員的制度是行之有效的,也是政權長治久安的保障。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都以科舉制度作爲官僚統治的基礎,這套官僚體制治理了這個國家大約1300多年之久,而在此期間這一套制度並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足以證明科舉制度經得住考驗。

儘管每個新朝代的建立者起初都試圖擺脫士人階層,但時間很快就會證明,這一階層正是朝代建立者延續自身統治最可靠的保障。此時士大夫重新受到重視,選拔他們的文學考試也同時受到追捧。儒學的要旨就是忠於帝王,儘管歷史上謀反叛亂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士大夫階層從來都沒有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