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晉武帝司馬炎到底是明君還是昏君呢?

晉武帝司馬炎到底是明君還是昏君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晉武帝司馬炎到底是明君還是昏君呢?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晉武帝司馬炎到底是明君還是昏君呢?

我們願意用“明君”或者“昏君”來評判古代皇帝一生的工作表現。但有些人卻很難界定,因爲他們的職業生涯只能用“虎頭蛇尾”來形容。

其中的皇帝代表就是唐玄宗,即位之初非常勤政,之後便懶政怠政,間接引發了唐朝歷史的轉折點——安史之亂。

不過我們下面要說的皇帝就比較特殊了,要不是看在占卜的面子上,他連裝都不肯裝。這個人便是晉朝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

01 以晉代魏

司馬家成爲皇帝是大勢所趨,這與當年曹家代漢的路數是一樣的。但不同的是,曹操將漢政權從東漢末年的一地雞毛中拾起,又收拾乾淨裝飾了一番。實力上擁有絕對優勢,無奈輿論上差了一些。

司馬家則是輿論氛圍上相對要強勢,但國內遍佈曹魏政權的既得利益者,因此從司馬懿時代,對不服從自己的人就採取了殘忍的屠戮政策。

這種做法可以理解,但不能提倡。血腥打擊政策下,讓老百姓對司馬家族多多少少有些心理障礙。再加上東吳與北方遊牧民族不斷製造麻煩,讓晉武帝司馬炎對新生的政權憂心忡忡。

他登基的第一天就進行了“探策”,也就是找個國師抽籤占卜國運。這種事情本來應該是祕密進行的,但皇帝爲了給大家樹立信心,選擇向大衆現場直播。

他問國師:“我大晉可以傳幾代?”

隨着籤筒的一陣晃動,標着“一”的占卜籤掉落到了地上。

大晉朝只能傳一代!?

大殿之上鴉雀無聲,皇帝氣得臉色慘白,羣臣嚇得不敢發聲。只有裴楷信心滿滿地站出來說:“一是天下中心,恭祝我主得四方臣服。”

裴楷這句話可不是瞎說的,他引用了王弼的《老子注》。這本書是王弼窮盡一生研究老子著作的讀書筆記,這本書標誌着中國古代哲學從探索宇宙得到哲理向研究物質本體轉變,是魏晉玄學的開篇,在當時非常有市場。

02 廣開言路

晉武帝司馬炎十分感謝裴楷的救場,但歸根結底還是認爲“一”字不是很吉利。爲了國家發展,他決定集思廣益、廣開言路。

朝廷先是仿照“舉孝廉”制度,向全國徵選“舉賢良方正直言之士”。但不知道是準備不充足還是制度不完善,前兩批的效果不佳。“不佳”到史書對這些人的人名都懶得提起。

直到第三批纔出現了幾個名人,比如“醉酒”的劉伶、“銅駝荊棘”的索靖、《贈棘據詩》的作者阮種,以及我們下面要重點說的郤詵。

與劉伶等人相比,郤詵的知名度並不高。不過中國有個成語是與其相關的,這個成語叫蟾宮折桂。他出身於官宦家庭,見識從小便遠超同齡人。

皇帝當時比較關心的幾個問題就是自然災害、治國理政和道德教化。

晉朝成立的前7年,年年鬧災。乾旱、洪水、地震……換着班的接力。異象頻頻在古代不是好事,這也是晉朝在初期沒有得到民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司馬炎最關心的就是如何救災,如何讓災害不再發生。說實話,到現在也沒有哪個人有能力回答如何制止災害,更何況是一千多年前的晉朝了。

郤詵選擇實事求是,他直言:災害是無法制止的,但官府有能力救災。只要有充足的糧食儲備,同時適當對受災地區進行減免賦稅的政策,免除他們的兵役與徭役,那麼災難來臨我們也不怕。

治國理念其實是司馬家最大的軟肋。經歷了東漢末年的混亂與曹魏政權的動盪,一路倖存下來的司馬家族很難將“仁義道德”作爲立身之本。

那麼治理國家是不是也要殺伐果斷呢?郤詵認爲要施行“王道”不要“霸道”,這才讓司馬炎樹立重儒尊孔、興建學校、完善禮制的決心。

最後就是道德教化,應該以什麼樣的標準作爲老百姓的行事準則。

郤詵一針見血地提出:教化不興並不是百姓的錯,而是官員的錯。正是因爲官員道德素質不高,纔不能給百姓起到帶頭作用,他主張通過“推舉賢人”爲官。

我們從現代的角度看來,郤詵的說法都是腳不沾地的空話,口號誰都會說。但司馬炎制定了《晉禮》和《泰始歷》、用三省制替代三公九卿制……

由此可以看出,這是晉武帝在聽取大家意見之後對制度進行的修改設計。他將郤詵的建議列爲高第(成績優秀)不是沒有道理的。

正是因爲廣開言路、集思廣益,讓晉朝政權在短時間內穩住了天下。

03 虎頭蛇尾

嚴格來說,西晉真的只傳了一代。司馬炎的太子登基後,西晉馬上陷入了動盪,並在不久後滅亡。後來的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是司馬炎的侄子。

有人說,這是司馬炎選了個白癡做太子。因爲這位叫司馬衷的太子曾經在大災之年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名言。

但西晉的滅亡真的是司馬衷的責任嗎?在很多人看來,更像是開國皇帝的過錯。看到天下逐漸穩定之後,司馬炎便開始刻意迴避問題,郤詵敏銳地意識到了皇上的思想變化,但幾次諫言都被無視掉。

尤其是東吳滅亡後,認爲自己創下不朽功業的晉武帝開始躺在功勞簿上享清福,開始懶政怠政,對別人的意見都愛答不理。導致很多本來可以清除的隱患逐漸氾濫成災,並最後在司馬衷的任期內集中爆發。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