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什麼說楚文王是領路之人?“噬臍莫及”的典故是怎麼回事?

爲什麼說楚文王是領路之人?“噬臍莫及”的典故是怎麼回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楚文王,羋姓,熊氏,名貲,楚武王之子,母鄧曼。是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在位共13年。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死於伐隨途中。次年,熊貲繼位,是爲楚文王。楚文王早年受過嚴格教育,他的師傅是從申國請來的,史稱“保申”。因楚武王在位長達51年,所以楚文王繼位時已人到中年,其性格是鋒芒畢露的。《楚史》記載:“楚文王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遷都於郢(今宜城楚皇城),也許這是楚武王的遺命而由楚文王付諸實施的。”《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稱:“或正式都郢乃在此時(楚文王元年),而事實的遷郢則在十年前(武王晚期,公元前703至前699年)”。

遷都於郢

楚文王是一位很有作爲的國君,爲奠定楚國的根基,他即位後採取的第一大戰略行動就是把都城定在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關於“始都郢”的時間,《世本·居》說是“武王徙郢”;而《史記》的《楚世家》和《十二諸侯年表》都說是楚文王時期,後者說得更加具體:“楚文王熊貲元年,始都郢。”另據《後漢書·地理志-江陵注》:“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陽徙此。”更明確地指出在楚文王繼位後,由原都丹陽遷入新都的。楚武王懾服漢東諸國,楚國勢力已伸入江漢地區腹地,故楚文王即位後即遷都於郢,實際上是對楚武王戰略行動的承襲與發展。

爲什麼說楚文王是領路之人?“噬臍莫及”的典故是怎麼回事?

至於始都郢的地址問題,歷來衆說紛紜,史家意見不一致。自杜注爲湖北江陵北紀南城起,一直成爲流行的說法,也爲人們所普遍接受。近人根據史籍與考古發掘材料,進一步考證郢都的地址問題,提出很有價值的見解。

石泉認爲:春秋、戰國的楚郢都及秦漢江陵城應在當時的沮漳二水間(今蠻河流域下游)、漢水以西不遠處。今楚皇城遺址(指今湖北宜城西。筆者注)應即楚郢都及其後繼城市秦漢江陵城故址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1988年10月第一版)。

張正明認爲郢都先後有好幾個,楚文王始都郢,在今宜城境。公元前506年,吳師入郢,楚昭王出逃,後雖回郢,但楚吳戰爭未息,公元前504年,楚王遷都於鄀,而仍稱郢。幾年後,楚昭王又遷都於江陵,即紀南城,也仍稱郢。故楚國以紀南城爲都,長達220年左右(張正明《楚文化史》)。王光鎬認爲,“如果拋棄一切先入爲主的偏見,實實在在地面對紀南城遺址的地層、遺址、遺物材料,它之絕非楚郢都當毋庸置疑”。所謂郢都,無疑是一座相當都城建制的城,……這是一座楚宣王至楚頃襄王元年前後的楚陪都,稱“[艹/喬戈]郢”。“真正的楚郢都應在漢水西部的今宜城楚皇城遺址(王光鎬《楚文化源流新證》。)

此外,還有其他不同說法,此不一一列舉。我們這裏採取的是傳統說法,即從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紀南城)起,至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取郢都、楚徙都陳,一直定都在此,前後長達411年之久(其中楚昭王時曾有短時遷徙)。

郢都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兼有水陸之便,東接雲夢,西扼巫巴,北連中原通衢,南臨長江天險,不僅自然條件優越,而且戰略地位重要,從此成爲楚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楚國的發展與強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爲什麼說楚文王是領路之人?“噬臍莫及”的典故是怎麼回事? 第2張

楚文王定都郢後,表明楚國已牢固地控制江漢地區。爲承繼楚武王“欲觀中國之政”的意願,立即全力北進。當時漢東道路已被打通,楚文王的主攻方向是在漢北,以直接叩開北通中原的大門。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二年),楚文王領兵攻申。申,姜姓國,周宣王所封,是原西周王朝控制荊楚的重鎮。攻申必經鄧。鄧在今湖北襄樊市北,是楚文王的母舅之國(楚武王夫人鄧曼是鄧人。)但它與楚近鄰,當時征服鄧更有直接意義。鄧人對此是有警覺的,如騅甥、聃甥、養甥等三位大臣就力主乘機殺掉楚文王,說:“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後君噬齊,其及圖之乎?”鄧侯不聽。楚文王經鄧攻打申後,迴歸時果然又攻打鄧國。楚文王這次雖未滅申、鄧,但楚國勢力實際上已伸入南陽盆地。

楚文王在北伐取得初步成果後,又圖謀東向,以擴大北上的通道。恰在此時,地處汝水之蔡(今河南新蔡西南)和地處淮水之息爲息侯夫人息嬀發生矛盾,給楚文王出兵蔡、息提供機會。據《左傳·莊公十年》載,蔡侯娶陳(今河南淮陽)女爲妻,息侯亦娶陳女息嬀,當息嬀出嫁息侯經過蔡時,蔡侯無禮,息侯惱怒,遣使至楚要楚文王攻打息國,息向蔡求救,楚可藉口攻蔡。楚文王依計行事,於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六年)秋,出兵攻蔡,在蔡之莘地大敗蔡國,並虜蔡侯歸,接着把他釋放。這件事影響很大,《史記·楚世家》說:“楚強,陵江漢小國,小國皆畏之。”杜預《春秋》注說:“楚闢陋在夷,於此始通上國。”“上國”指中原華夏之國,一向被華夏諸國視爲蠻夷小國的楚,現以強有力的面貌出現於中原的舞臺上,爲諸夏所側目。過四年,楚文王又滅息以爲縣,虜息嬀,並長驅直入蔡國,佔領其地。

爲什麼說楚文王是領路之人?“噬臍莫及”的典故是怎麼回事? 第3張

正當楚文王東拓北進節節勝利時,齊國經一段時間內亂後,公元前685年(楚文王五年),齊桓公立,以管仲爲相,進行改革,開始強大起來。公元前679年(楚文王十一年),齊桓公盟宋、陳、鄭諸國,開始稱霸。楚文王也不示弱,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十二年),爲徹底打通北入中原的通道,與齊桓公抗衡,出兵攻鄧,一舉滅掉鄧國。史籍雖無楚滅申的具體時間記載,但從前述“伐申過鄧”來看,滅申與滅鄧時間大體是一致的。至此,北通中原的大門業已洞開。同年,楚文王以鄭厲公復位“緩告於楚”爲由,發兵討伐鄭國,直抵棟(今河南禹縣)而還。鄭是姬姓國,又是春秋初期大國,楚文王竟藉口懲罰,足見楚國已挺進中原與齊國爭霸。楚文王和齊桓公幾乎是同時步入春秋大國爭霸的歷史舞臺。楚國經過武、文王兩代的不斷奮戰,“欲觀中國之政”的願望已經實現。清人顧櫟高說:“楚橫行南服,由丹陽遷郢,取荊州以立根基。武王取羅、鄀,以鄢郢之地,定襄陽以爲門戶,至滅申,遂北向以抗衡中夏。”。楚文王的定都郢與北進,爲後來楚國北上爭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