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俗話說“旗民不結親”,揭祕清朝“滿漢通婚”艱難之路

俗話說“旗民不結親”,揭祕清朝“滿漢通婚”艱難之路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滿清入關之前,即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根本不存在禁止滿漢通婚的規定。不過當時滿族人聚族而居,與漢人交流也比較少,滿漢通婚的現象不是很常見。順治初年,多爾袞任攝政王時期,也是允許滿漢通婚的,比如順治五年(1648年),特地頒發諭令曰:“方今天下一家,滿漢官民,皆朕臣子,欲其輯和親睦,莫如聯姻一事,凡滿漢官民,有欲聯姻者,皆從其原”。

但是在多爾袞去世後,開始有了禁止滿漢通婚的說法。究其原因,有幾種說法:一說滿族作爲統治階層,需保持本民族血統的純正,如《遼陽縣誌》曾載:“順治以來…滿人與民人不交產、不結婚,意在保持生計及種族(即民族)”;一說因滿人與漢人語言、風俗存在不同;一說與入關之初激烈的滿漢矛盾有關;還有一種說法是怕滿族女子嫁給漢人後影響滿族人口的增加。

俗話說“旗民不結親”,揭祕清朝“滿漢通婚”艱難之路

不管出於何種考慮,清朝禁止滿漢通婚的確有了條文規定,比如乾隆二年(1737年)諭內務府:“向來包衣管領下女子,不準聘與包衣佐領下人;包衣佐領下女子,不準聘與八旗之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又強調了這一禁令,將禁止與滿人通婚的範圍擴大到了蒙古人、錫伯人等,“蒙古、錫伯、巴爾虎、漢軍包衣佐領下之女,照滿洲例,禁止與漢人結親”。乾隆三十一年,又明確規定宗室女性不得與滿族之外的民族通婚:“宗室之女不得與八旗別載冊籍之戶結親雲,即開戶也”。

俗話說“旗民不結親”,揭祕清朝“滿漢通婚”艱難之路 第2張

從乾隆朝的諭令可以看出,其並未對宗室男性作出相關規定,而在實際嫁娶中,宗室與旗人娶漢族女性爲妻的情況並不少見。清朝的選秀女制度並未將漢軍排除在外,於是很多漢軍旗人之女都與宗室男性通婚,比如康熙及乾隆帝的母親就是漢軍旗人。清朝很多皇帝都有漢族血統,比如歷來對乾隆皇帝究竟是滿人還是漢人一直衆說紛紜。此外,即便是宗室女性,也有因特定的政治需要而下嫁漢人的。比如順治皇帝在任中前期,滿清政權基礎不穩固,因而要藉助吳三桂、耿精忠、尚信之等人鎮壓各地叛亂,爲了籠絡吳三桂等人,順治十年(1653年)六月,多爾袞第十四女和碩公主下嫁平西王吳三桂子應熊。十二年六月,和碩顯親王的姐姐下嫁耿精忠。

在民間,有些地方滿漢通婚較爲普遍,比如在滿漢雜居的東北地區,很多滿人都娶了漢人女子爲妻,漢人女子採用頂名等隱瞞漢人身份的方式嫁給滿族男性,不過滿族女子很少嫁給漢族男子。但是在大部分地方,民間禁止滿漢通婚較宗室還要嚴格,一方面與固有的民族觀念有關,另一方面清政府對民間的控制更爲嚴格。

到了清末,尤其是同治、光緒年間,禁止滿漢通婚的措令逐漸被廢除,這大概與滿漢民族間的對立逐漸弱化有關,同時漢人的崛起也是重要因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