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後世如何評價李嗣源?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後世如何評價李嗣源?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嗣源,即後唐明宗,稱帝后改名李亶,後唐太祖李克用養子,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第二位皇帝,在位共8年。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李嗣源以驍勇知名,輔佐李存勖建立後唐,累遷成德節度使、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中書令。926年,鎮壓鄴都兵變,整合亂兵攻回洛陽,結束了李存勖的統治。不久即位爲帝,年號天成。在位七年,整頓吏治,打擊腐敗,恢復民生。後期姑息藩鎮,變亂迭起。933年,其病中聽聞李從榮兵變,受驚崩逝,終年67歲,廟號明宗,諡號聖德和武欽孝皇帝,葬於徽陵。

軼事典故

語慚諸將

李嗣源生性謙和,每有戰功,從不在衆人面前誇耀。他曾與諸將聚會,聽着諸將爭功,從容地道:“你們都是用嘴來擊賊,而我是用手來擊賊的。”諸將皆慚愧不已。

免冑叱胡

李嗣源幽州解圍時,親率百騎爲前鋒。他摘掉盔胄,揚起馬鞭,用胡語厲聲斥責契丹人道:“汝等無故犯我疆場,我奉晉王之命,率百萬之衆前來,必將直抵西樓(原爲耶律氏世居之地,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南),滅你契丹種族。”

不改國號

李嗣源稱帝時,霍彥威、孔循等人都認爲唐朝氣數已盡,建議他更改國號。李嗣源卻道:“我十三歲便事奉獻祖(李國昌),獻祖以我爲宗親,對待我像對待兒子一樣。我後又追隨武皇(李克用)近三十年,追隨先帝(李存勖)近二十年,參與了幾乎全部的戰爭。武皇的基業就是我的基業,先帝的天下便是我的天下。世上豈有同宗異國的道理。”他命羣臣再議。吏部尚書李琪奏稱:“若更國號,則先帝便與國家沒有了關係,那他的梓宮當如何安放。這不僅讓殿下有負三世君恩,我們做大臣的心中也難以自安。”李嗣源遂不改國號,仍舊稱“唐”。

焚香禱天

李嗣源稱帝后,每天晚上都要在宮中焚香,向上天禱告道:“我本是一個胡人,因逢亂世,才被衆人擁戴爲皇帝。希望上天憐憫蒼生,早日降下聖人,爲萬民之主。”

李嗣源焚香禱天的故事源出北宋名臣王禹偁所著的《五代史闕文》,而宋太祖趙匡胤正是生於明宗年間,因此可能是宋代爲美化趙匡胤而捏造出來的。

後世如何評價李嗣源?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接納諫言

後唐明宗年間,連年豐收,朝廷無事。馮道趁機進言道:“臣以前在太原時,曾奉命前往中山,路過地勢險要的井陘關,臣擔心馬匹失足,都會謹慎的抓住繮繩。但是等到平坦大路,不再小心抓牢控制,卻被馬匹顛倒在地。臣所說雖是小事,但也能說明大道理。陛下不要因爲清閒豐收,便放縱享樂,應該兢兢業業,更加小心謹慎。”唐明宗深以爲然。

後來,唐明宗又問馮道:“如今天下豐收,百姓是否富足?”馮道答道:“穀貴餓農,穀賤傷農,這是常理。臣記得近代有個叫聶夷中的舉子有《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1]唐明宗便命侍臣將此詩錄下,經常誦讀。

唐明宗得到一個玉杯,上寫“傳國寶萬歲杯”,並給馮道觀看。馮道道:“這是前朝的有形之寶,王者有無形之寶。仁義便是帝王之寶,因此有‘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的說法。”明宗出身武夫,沒聽懂他的意思。馮道走後,明宗又問侍臣,這才知道馮道是說守住皇位要靠仁義。

嚴懲貪腐

李嗣源對貪污非常痛恨,繼位之後懲治貪腐毫不留情。汴州倉吏因貪贓被查處,其中涉案的還有史彥珣。史彥珣是功臣舊將之子,又是駙馬石敬瑭的親戚。王建立爲其求情,希望能減輕處罰。李嗣源卻道:“王法無私,豈能因爲是親戚而徇情。”他下令將史彥珣在內的涉案官吏全部處斬。

供奉官丁延徽諂事權貴,因監倉自盜而下獄。侍衛使張從賓等朝中權貴多爲他求情,皆被李嗣源拒絕。李嗣源對張從賓道:“丁延徽拿着我的俸祿,反而偷盜我的倉儲財物,論罪當死!別說是你,就算是蘇秦復生,也不能說服我給他減刑!”最終,丁延徽被處死。

李從榮

後唐秦王李從榮個性輕浮,喜好研究儒學,常招攬浮薄之徒一起作詩飲酒。

有一天唐明宗問他說:“你公務之餘的休閒時間,學習什麼事呀? 李從榮回答說:“閒暇的時間讀讀書啦,或者和一些讀書人一起作詩論道。”唐明宗說:“我常看見先帝喜歡寫詩,實在沒有什麼意義。你是將門之子,文章不是你的特長,必不能工 ,傳入別人口中,平白當作笑柄。我年齡大了,對於經典義理雖然不算十分通曉,不過喜歡看喜歡聽,除此之外不值得學習。”李從榮最後果然敗亡。

後世如何評價李嗣源?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第2張

人物評價

總評

後唐明宗李嗣源是五代時期一個少有的開明皇帝,加之他在位時間稍長,因此能使國家穩定,政治清明,人民休養生息,對歷史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他晚年也有嚴重的失誤,這主要是他的疑心過重,隨便殺戮大臣,尤其是連續誅殺宰相任圜和樞密使安重誨,使得君臣離心,父子猜忌,國家元氣大爲凋傷。所以當他晚年患病之時,變起倉猝,禍生肘腋,身膺天下大元帥、守尚書令兼侍中的次子秦王李從榮,妄圖奪取帝位,率兵攻打宮門,列陳於天津橋。雖然禁衛親軍奮勇抵禦並殺死了李從榮,但他終因受驚、愧恨交加而很快死去。

歷代評價

郭崇韜:總管令公非久爲人下者,皇家子弟皆不及也。

李琪:殿下宗室勳賢,立大功於三世,一朝雨泣赴難,安定宗社,撫事因心,不失舊物。

馮道:伏惟皇帝陛下,天授一德,時歷多艱。翊太祖以興邦,佐先皇而定難,拯嗣昭於潞困,救德威於燕危,遏思遠而全鄴都,誅彥章而下樑苑。成再造之業,由四徵之功。洎纂鴻圖,每敷皇化。去內庫而省庖膳,出宮人而減伶官,輕寶玉之珍,卻鷹鸇之貢。淳風既洽,嘉瑞自臻。故登極之前,人皆不足;改元之後,時便有年。遐荒旋斃於戎王,重譯徑來於蠻子,東巡而守殷殪,北討而王都殲,破契丹而燕、趙無虞,控靈武而瓜、沙並復。(《上唐明宗徽號冊》)

李存勖: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戰也,當與公共之。

李紹宏:總管李嗣源是陛下宗臣,創業已來,艱難百戰,何城不下,何賊不平,威略之名,振於夷夏。

孫光憲:明宗始在軍中居常,唯治兵仗,不事生產。雄武謙和,臨財尤廉,家財屢空,處之晏如也。

薛居正:明宗戰伐之勳,雖高佐命,潛躍之事,本不經心。會王室之多艱,屬神器之自至,諒由天贊,匪出人謀。及應運以君臨,能力行乎王化,政皆中道,時亦小康,近代已來,亦可宗也。儻使重誨得房、杜之術,從榮有啓、誦之賢,則宗祧未至於危亡,載祀或期於綿遠矣。惜乎!君親可輔,臣子非才,遽泯烝嘗,良可深嘆矣!

王禹偁:明宗出自沙陀,老於戰陳,即位之歲,年已六旬,純厚仁慈,本乎天性。……故天成、長興間,比歲豐登,中原無事,言於五代,粗爲小康。

歐陽修:嗚呼,自古治世少而亂世多!三代之王有天下者,皆數百年,其可道者,數君而已,況於後世邪!況於五代邪!予聞長老爲予言:“明宗雖出夷狄,而爲人純質,寬仁愛人。”於五代之君,有足稱也。……其即位時,春秋已高,不邇聲色,不樂遊畋。在位七年,於五代之君,最爲長世,兵革粗息,年屢豐登,生民實賴以休息。然夷狄性果,仁而不明,屢以非辜誅殺臣下。至於從榮父子之間,不能慮患爲防,而變起倉卒,卒陷之以大惡,帝亦由此飲恨而終。

司馬光:帝性不猜忌,與物無競。在位年穀屢豐,兵革罕用,校於五代,粗爲小康。

何去非:① 後唐莊宗,承武皇之遺業,假大義、挾世仇,以與樑人百戰而夷之,乃有天下。可謂難且勞矣。然有二臣焉:其爲韓、彭者,李嗣源;爲寇、鄧者,郭崇韜也。嗣源居不賞之功,挾震主之威,得國兵之權,執之而不釋也。莊宗無以奪之,而稍忌其逼。② 鄴下之變,嗣源以一旅之衆,西趨洛陽,如蹈無人之境,其遷大器易若反掌。③ 使崇韜之不死,舉全蜀之衆,因東歸之士,擁繼岌,檄方鎮,以討君父之仇,雖嗣源之強,亦何以御之?蓋嗣源有韓、彭之逼而不踐其禍者,莊宗無高祖之略故也。

後世如何評價李嗣源?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第3張

胡安國:明宗美善,頗多過舉,亦不至甚求於漢、唐之間,蓋亦賢主也。其尤足稱者,內無聲色,外無遊畋;不任宦者,廢內藏庫,賞廉吏,治贓蠹。若輔相得賢,則其過舉當又損矣。其焚香祝天之言,發於誠心。天既厭亂,遂生聖人。由是觀之,天人交感之理,不可誣矣。

胡三省:① 李嗣源答朱守殷之言,安於死生禍福之際,英雄識度自有不可及者。② 李嗣源在河北時奏章爲元行欽所壅遏,猶可言也。渡河據大梁,莊宗嘗至萬勝鎮,君臣相望數十里間耳,既無一奏陳情,又無一騎迎候,莊宗既還,但以兵踵之而西,此意何在哉![15]③ 明宗,晉王義兒也,得國之後,坐視義父之遺育爲魚爲肉,何忍也!他日詎可望麥飯灑陵乎!④ 唐明宗起於行伍而爲天子,常疑宰相輕己。豆盧革、韋說之死,猶曰自取,然以此而斥任圜,卒亦置之死地,大誤矣。[16]⑤觀於可洪、張筠之事,帝之廟號曰明,亦有以也。

陳櫟:明宗本應州,爲武皇養子,本無黃屋之心,遭時之亂,爲衆所附,自此以後,主天下者又一族也。莊宗之失,率皆反之。誅贓吏,損宦寺,減宮女,裁優伶,縱鷹犬,委任宰相馮道等,愛養民力,循致有年。目不知書,而所爲多暗與古訓合。(《歷代通略》)

羅貫中:明宗御極本天成,泣訴莊靈發至誠。外戒遊觀安社稷,內無聲色肅宮庭。親賢懲蠹褒廉吏,寡過修身幾太平。五穀豐登民樂業,漢唐賢主不多稱。

楊慎:唐明宗,李嗣源,胡人異姓。勇鬬戰,屢建功,養子螟蛉。討鄴都,軍士譁,身爲擁立。入洛陽,監國政,志在經綸。遠女色,減中宮,英明有道。惜生民,休士馬,五穀豐登。夜焚香,禱蒼天,早求誕聖。只末年,諱儲嗣,激喪從榮。(《廿一史彈詞》)

張居正:唐主在君位,止歷八年,不能永久。但是每年豐谷熟,民樂有年,敵國罕侵,束兵息馬,人無爭奪,據五代之君,比之如明宗之世,雖非漢文景之盛,亦小小平安世也。彼嗣源胡人耳,每以國泰民安留意,天意遂以豐安應之。

王夫之:① 李嗣源當郭崇韜、李存乂、李繼麟駢首夷族之日,朱守殷戒以震主之勳,勸爲遠禍之策,而嗣源曰:“吾心不負天地,禍福之來無可避,委之於命耳。”斯言也,可以全身,可以致福,終以奄有朱邪氏之國,不亦宜乎?② 唐之亂甚而必亡也,朱溫竭其奸謀十餘年而後篡;朱溫之虐也,存勗血戰幾死幾生而後滅之。乍然蹶興,不折一矢,不需旬月,而即帝於中士,自嗣源始。③ 君子於僭僞之主有取焉者,唯嗣源乎。

秦篤輝:《五代史》書李嗣源反,綱目多恕辭。觀於嗣源監國,魏王繼岌至長安自殺,嗣源之反乃不可得而掩矣。蓋亂兵之逼可恕,紹榮之遏可恕,洛陽之據不可恕。洛陽之據縱可恕,繼岌之殺必不可恕。且嗣源不據洛陽,郭從謙亦無由倡亂而弒莊宗。莊宗既弒,果無叛心,何不求其子繼岌立之,而使其自殺乎?嗣源之爲君,甚有可取,究無以解於反之一字也。後其子從厚爲李從珂所殺,遂至於亡,亦天道也。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