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後世如何評價宋寧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後世如何評價宋寧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擴,即宋寧宗,宋光宗趙惇之子,生母是慈懿皇后李鳳娘,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共30年。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乾道四年(1168年)生於恭王府,次年賜名趙擴,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封英國公,淳熙十二年(1185年)封平陽郡王,淳熙十六年(1189年)進封嘉王。紹熙五年(1194年),被立爲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趙擴在韓侂冑、趙汝愚等大臣的擁戴下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爲“慶元”。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寧宗駕崩於臨安宮中的福寧殿,在位30年,終年57歲,葬會稽永茂陵。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上諡號爲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軼事典故

虛心好學

趙擴作爲光宗惟一的子嗣,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光宗即位後,他受封嘉王,到宮外府第居住,光宗不僅將自己在東宮時收藏的圖書全部賜予他,還親自挑選了黃裳、陳傅良、彭龜年等一批名儒,擔任他的老師。嘉王學習也非常勤奮。他即位初,曾親自開列了10部經史書目,又開列了一張10人的名單,對彭龜年說: “朕讀的書太少了,打算把講官增置到10名,每人各專講一書。”他選定的講官中,既有原嘉王府的黃裳等人,更有他仰慕已久的大儒朱熹,堪稱極盡一時之選。

儘管寧宗好學,但他似乎只注重讀書的數量,對書中的內容意義卻是一知半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他的理政能力未能有所提高。即位不久,羣臣的奏疏就因得不到他的及時批覆而堆積如山。彭龜年建議他,讓負責進呈奏疏的通進司把奏疏開列一單,皇帝閱後,在單子上註明需要親自過目的部分,其他的就可交由三省、樞密院處理,這樣,處理奏章的效率就可以大大提高。對自己這位學生的天分,彭龜年深有了解,因此他乾脆附上了單子的格式,以便寧宗能夠照葫蘆畫瓢。但這番幾乎是手把手的教導,不知寧宗是真看不懂,還是嫌麻煩,最終沒有采納。凡是大臣的奏章,他一律批“可”,倒也省去了不少時間,只是害得臣下們大費腦筋,兩位大臣的奏章針鋒相對,皇上都批了“可”,到底以誰爲是呢?

理政無方

即使是臨朝聽政,臣下們也難得聽到寧宗自己對政事的看法。負責記錄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衛涇,曾經描述了他親眼目睹的寧宗上朝情形:“陛下每次面見羣臣,無論羣臣所奏連篇累牘,時間多長,陛下都和顏悅色,耐心聽取,沒有一點厭倦的樣子,這是皇帝謙虛,未嘗有所諮訪詢問,多是默默地接受而已。”寧宗耐性很好,但這並不能幫助他解決實際問題。他既沒帶腦子也沒帶嘴,只空帶了一雙耳朵去上朝,大臣們的論奏聽完了就完了,既不表態,也不決斷,進奏者已經口乾舌燥,最後卻仍然不得要領。如此聽政,身爲臣子的衛涇只有以“謙虛”來爲寧宗辯護,料想他心裏也在懷疑當朝天子的智力水平吧。

後世如何評價宋寧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批閱奏章,臨朝聽政,這些都是皇帝表達自己意旨的正常途徑,而寧宗也許是不願意受到任何約束,所以選擇了一條非正常的理政途徑——御筆。御筆由皇帝在內宮批示,不經過三省等中央決策機構,直接下達執行。這種做法失去了對君權的制約,是不合制度的。傳達御宋代雜劇圖筆必經宦官和近幸之手,如果皇帝是精明強幹之君,尚不致釀成大患,但寧宗卻是個理政能力不強的皇帝,濫用御筆只能爲權臣專政制造可乘之機。他們通過勾結宦官和後宮,或對御筆的批示施加影響,或在御筆的傳達過程中上下其手,讓御筆成爲自己利用的工具,甚至假造御筆,代行皇帝之權。一次內廷宴會,一名伶人扮演買傘的顧客,他挑剔賣傘者,說雨傘只油了外面:“如今正(政)如客人賣傘,不油(由)裏面。”巧妙地以諧音暗指政事不由內(寧宗)做主,而觀劇的寧宗卻懵然不曉何意。面對這樣的皇上,權臣自然是有恃無恐,更加肆意妄爲了。

寧皇御舟

紹熙五年(1194年)寧宗即位後,先是祖父孝宗大喪,繼而太皇太后吳氏去世,所以未見有他湖山之遊方面的記載。嘉泰(1201年-1204年)年間,太上皇光宗與太上皇后李鳳孃的喪期已過,而寧宗已經好幾年沒有賞玩西湖的雲樹堤沙和畫橋煙柳了,因此他頗有泛舟出遊的念頭。有個名叫張巨濟的小臣聽說此事後便上書寧宗道:“慈懿太后的欑(cuán)陵近在湖濱,陛下出遊,不免要鼓樂,豈不是要驚動先人在天之靈嗎?”寧宗認爲他說得有道理,這不僅事涉孝道,還關係到人君的儉德,特遷上書者一秩,還下令把畫鷁(yì)御舟都沉到湖底,以表示自己從此以後不再遊湖的決心。

少食生冷

寧宗不僅頭腦簡單,而且身體也不好。寧宗宮中有兩位小太監,經常揹着兩扇小屏風作寧宗的前導。隨便到什麼地方,總把屏風面對自己。屏風上寫着戒條:“少飲酒,怕吐;少食生冷,怕痛。”把兩事寫在兩扇屏風上,屏風用白紙作底,邊上糊着青紙。一次到後苑遊玩,有人勸寧宗喝酒與吃生冷食物,他就指屏風上戒條給對方看,大臣們也就不敢了。每次進酒,都不超過三杯。

節儉愛民

當然,寧宗爲人尚不失仁厚,對民間疾苦頗爲關心和同情。即位前,他護送高宗靈柩去山陰下葬,路上見到農民在田間艱難稼穡的場景,感慨地對左右說:“平常在深宮之內,怎能知道勞動的艱苦!”即位後,寧宗幾乎每年都頒佈蠲免各種賦稅的詔書。在個人日常生活上,寧宗也力行節儉。他平時穿戴樸素,並不過分講究,飲食器皿也不奢華,使用的酒器都是以錫代銀。有一年元宵夜,一個宦官見寧宗獨自端坐在清冷的燭光下,便問:“上元之夜,官家爲什麼不大擺宴席慶祝一下?”寧宗愀然答道:“你知道什麼!外間百姓沒有飯吃,朕怎麼能有心思飲酒呢?”有一次他前往聚景園遊賞,臨安的百姓爭相觀看,以至於有人被踐踏踩死。寧宗知道後十分後悔,從此再也不出宮遊賞了。理宗即位後,宰相鄭清之曾以寧宗日常供養如寒士,衣服鞋子多次洗滌修補爲榜樣勸諫皇帝節儉。

後世如何評價宋寧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第2張

人物評價

總評

宋史專家虞雲國先生在其著作《南宋行暮:宋光宗宋寧宗時代》中評價道:光寧時代與南宋歷史的轉折政治史而論,南宋皇權的一蹶不振和權相的遞相專政始於這一時期。以經濟史而論,嘉定初年爆發的紙幣信用風潮標誌着南宋社會經濟自此跌入了全面失衡的困境;以軍事史而論,開禧北伐的潰敗和嘉定之役的支絀預示了南宋在即將到來的宋蒙戰爭中的敗局;以思想史而論,嘉定時期理學官學化的前兆折射出統治階級在社會危機面前向新的統治思想求助乞援的迫切性。

如果把宋寧宗後期的統治放到更廣闊的歷史視野中去審視的話,展現的全景則是:一方面是蒙古鐵騎無往不勝的西征和南侵,一方面是西遼、花剌子模的覆滅和西夏、金朝、高麗的乞和,而另一方面卻是南宋完全缺乏現實的危機感。後人讀史至此,不能不爲南宋方面扼腕和憂心。實際上,在勃興的蒙古馬背文明面前,南宋滅亡的種種症狀,早在宋寧宗後期就基本具備了。南宋之所以還能苟存半世紀之久,主要原因並不在於南宋方面,而在於夏、金的地理緩衝,在於蒙古騎兵更適宜在中亞、東歐廣袤的高原平野地帶馳騁,在於蒙古貴族的內部紛爭,一句話,在於蒙元滅宋時間表的確定。

史書評價

《宋史全文》:“帝謙仁恭儉,出於自然。蚤親師孺,留意學問。在位三十餘年,池臺苑囿,無所增益,府庫之財,未嘗妄費。褲履雖敝,或加補濯,而愛民之念,始終弗替,一遇水旱,憂見顏色。御衆臨下,率從寬簡,故吳曦以世將據蜀,不勞資斧而授首;江淮湖鎮之區,寇盜或作,旋即底定,皆履信思順之所致也。升遐之日,遠邇哀慕。”

《宋史》贊曰:宋世內禪者四,寧宗之禪,獨當事勢之難,能不失禮節焉,斯可謂善處矣。初年以舊學輔導之功,召用宿儒,引拔善類,一時守文繼體之政,燁然可觀。中更侂胄用事,內蓄羣奸,至指正人爲邪,正學爲僞,外挑強鄰,流毒淮甸。頻歲兵敗,乃函侂胄之首,行成於金,國體虧矣。既而彌遠擅權,幸帝耄荒,竊弄威福。至於皇儲國統,乘機伺間,亦得遂其廢立之私,他可知也。雖然,宋東都至於仁宗,四傳而享國百年,邵雍稱爲前代所無,南渡至寧宗,亦四傳而享國九十有八年,是亦豈偶然哉。惜乎神器授受之際,寧、理之視仁、英,其跡雖同,其情相去遠矣。

後世如何評價宋寧宗?他有哪些軼事典故? 第3張

歷代評價

趙惇:“皇子嘉王,仁孝之德,中外所推,居小心,未嘗違禮,嗣膺大寶,茲謂得人。”

袁燮:“陛下尊居宸極餘二十年,無聲色之奉,無遊畋之娛,無耽樂飲酒之過,不事奢靡,不殖貨利,不行暴虐,凡前代帝王失德之事,陛下皆無之。”

黃洪:“龍舟太半沒西湖,便是先皇節儉圖。三十二年安靜裏,棹歌一曲在康衢。”

完顏璟:“趙擴昏庸懦弱,被有勢力的臣子控制,接連幾年違背捨棄盟約,增聚軍馬,招納叛變逃亡的人。”

劉一清:“上始初雖爲侂胄所誤,然三十一年敬仁勤儉如一日,天文示變,齋心露禱,禁中酒器以錫代銀。”

王夫之:“高宗朝有恢復之臣而無恢復之君,孝宗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照此而論,寧宗朝既無恢復之臣又無恢復之君。寧宗之爲君,韓侂冑之爲相,豈是用兵之時?”

蔡東藩:“初任韓侂冑,繼任史彌遠,兩奸專國,宋室益衰。”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