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沈慶之簡介:歷仕南朝宋高祖、少帝、文帝、孝武帝、前廢帝五朝

沈慶之簡介:歷仕南朝宋高祖、少帝、文帝、孝武帝、前廢帝五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朝宋(420年—479年),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一個朝代,是正統王朝,是南朝中存在時間最久、疆域最大的朝代。共傳四世,歷經十帝,享國59年。因國君姓劉,爲與趙匡胤建立的趙宋相區別,又稱爲劉宋;按五德終始之說,其爲水德,又稱水宋。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沈慶之(386年-465年),字弘先,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南朝宋名將。

沈慶之出身於吳興沈氏,早年曾參與抵抗孫恩之亂,此後一直在家鄉種地,直到三十歲時方得趙倫之賞識,授以寧遠中兵參軍。他在南朝宋歷仕高祖、少帝、文帝、孝武帝、前廢帝五朝,官至侍中、太尉、車騎大將軍,封始興郡公。

沈慶之作戰勇猛,善於謀略,兩次參加北伐,先後平定緣沔諸蠻、鄖山蠻、犬羊蠻、西陽五水蠻等蠻族,討平劉劭、魯爽、劉誕等叛亂。孝武帝臨終時,以其爲顧命大臣。

永光元年(465年),沈慶之因屢次直言進諫,觸怒前廢帝,被賜死,諡號忠武。明帝繼位後,贈司空,改諡曰襄。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沈慶之少年時便以勇武著稱,孫恩之亂時隨宗族抵抗亂軍,保衛鄉里。

義熙七年(411年),孫恩之亂徹底平定。但江南三吳一帶由於連年戰亂,土地荒蕪,民生凋敝。沈慶之便留在家鄉耕作,以勤苦自立。

義熙十一年(415年),沈慶之到襄陽探望兄長沈敞之,得到徵虜將軍趙倫之的賞識,被任命爲寧遠中兵參軍,輔佐其子竟陵太守趙伯符。他爲趙伯符出謀劃策,多次擊敗入侵的竟陵蠻。趙伯符也因此被稱爲良將。

守衛宮城

永初二年(421年),沈慶之被任命爲殿中員外將軍。

元嘉七年(430年),到彥之督軍北伐。 沈慶之隨趙伯符參戰,後因趙伯符患病南返,改隸檀道濟麾下。

元嘉八年(431年),宋軍回師。檀道濟向宋文帝劉義隆盛讚沈慶之,稱其忠心知軍事。沈慶之得以充任禁軍領隊,防禦東掖門,後又領淮陵太守,由員外將軍轉任正員將軍,期間一度出鎮錢唐新城(在今浙江杭州)。

元嘉十七年(440年),劉義隆欲收捕領軍將軍劉湛及其黨羽,連夜召沈慶之入宮。沈慶之認爲皇帝“夜半喚隊主”必有所圖,故此戎裝進見。劉義隆果命其收斬吳郡太守劉斌。不久,沈慶之調任後軍行參軍,加員外散騎侍郎。

沈慶之簡介:歷仕南朝宋高祖、少帝、文帝、孝武帝、前廢帝五朝

屢破諸蠻

元嘉十九年(442年),雍州刺史劉道產病逝,境內蠻族乘機作亂。徵西司馬朱修之率軍鎮壓,卻連遭失利。劉義隆遂以沈慶之爲建威將軍,前去協助朱修之。不久,朱修之因軍紀敗壞,奪職下獄。沈慶之遂獨自負責征討事宜,大破緣沔諸蠻,俘獲蠻民七千。他隨後進討湖陽蠻,又俘獲蠻民萬餘。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沈慶之被調入北中郎將府,在隨王劉誕幕下擔任中兵參軍,併兼領南東平太守,後又調往武陵王劉駿的撫軍將軍府,仍任中兵參軍。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沈慶之因劉駿調任雍州刺史,隨其移鎮雍州(治襄陽,今湖北襄陽)。當時正逢羣蠻作亂,阻塞水陸交通。劉駿也被阻在大堤,無法繼續前進。沈慶之出兵大破蠻兵,終於使得劉駿順利進入襄陽。他又統兵討平驛道蠻、鄖山蠻等蠻族,前後俘獲近十萬。後來,沈慶之再次擔任北中郎中兵參軍,並加建威將軍、南濟陰太守。

元嘉二十六年(449年),雍州再次發生蠻族叛亂。沈慶之隨劉誕移鎮襄陽,並統領柳元景、宗愨等將領,進剿沔北諸山蠻。他在茹丘山下大會諸軍,命諸軍八道並進,鼓譟登山,直攻蠻兵心腹要地,佔據險要。蠻兵震恐不已。宋軍乘機圍攻,打得蠻兵四散潰逃。不久,沈慶之又命柳元景率部前往南新郡,鎮壓蠻帥田彥生叛亂。他隨後由茹丘山出兵檢城,在諸山大破羣蠻,斬首三千級,俘獲、招降蠻民五萬餘口。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沈慶之又督軍進剿幸諸山犬羊蠻。犬羊蠻所據之地險峻難攻,而且防禦頗有組織。沈慶之在山下紮起連營,命諸軍各自在營內掘池取水,以防蠻兵火攻。犬羊蠻果於夜間下山,慾火燒宋軍營寨。宋軍用營中池水撲熄大火,更乘機以弓弩反擊,逼得蠻兵只得撤走。沈慶之命諸軍開路攻山,但因山高路險且正值暑雨,遂于山下修築六座戍堡,將犬羊蠻困死在山上。犬羊蠻被困日久,糧食匱乏,最終只得下山歸降。不久,沈慶之因功升任太子步兵校尉。

隨軍北伐

元嘉北伐

同年(450年),劉義隆發動第二次元嘉北伐,三路並進。其中東路軍以輔國將軍蕭斌爲統帥、寧朔將軍王玄謨爲前鋒。 沈慶之雖反對北伐,但仍被任命爲王玄謨的副手,隨王玄謨攻打碻磝(在今山東茌平西南)。碻磝守將棄城而逃。蕭斌進駐碻磝,親臨前線指揮,並命王玄謨率部西攻滑臺(治今河南滑縣)。沈慶之則被蕭斌留在碻磝,授以輔國司馬之職。

王玄謨圍攻滑臺兩個月,始終未能破城。不久,北魏皇帝拓跋燾親自南救滑臺。蕭斌遂命沈慶之率五千人前去支援王玄謨。沈慶之認爲兵力過少,對戰事並無助益,但因蕭斌堅持,最終只得從命。沈慶之尚未出軍,王玄謨已由滑臺兵敗逃回。蕭斌見前鋒已敗,打算死守碻磝。 沈慶之卻力主放棄碻磝。蕭斌遂退守歷城(治今山東濟南西),命王玄謨留守碻磝。

沈慶之隨蕭斌退守歷城,不久便馳返京師,途中又接到劉義隆詔命,讓他北返救援王玄謨。但當沈慶之行至彭城(治今江蘇徐州),卻因拓跋燾已率大軍逼近,無法繼續北上。江夏王劉義恭當時正於彭城節度北伐諸軍,遂將沈慶之留在彭城,授爲太尉中兵參軍。劉義恭給沈慶之三千兵馬,讓他到卯山抵禦魏軍。沈慶之卻以“虜衆強,往必見擒”爲由,不肯前去。

魏軍很快便攻至蕭城(治今安徽蕭縣),距彭城僅有數十里。劉義恭因彭城兵多糧少,打算棄城南逃。沈慶之認爲歷城兵少糧多,建議移鎮歷城。但劉義恭在沛郡太守張暢的力諫下,最終還是決定堅守彭城,以避免軍心動搖。沈慶之隨劉義恭一直堅守到元嘉二十八年(451年)二月北伐結束,又奉命將數千戶彭城流民遷往瓜步(在今江蘇六合)安置。

平定內亂

征討五水蠻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劉義隆不顧沈慶之力諫,再度北伐,並以“立議不同”,未讓沈慶之參戰。不久,西陽五水一帶(在今湖北黃岡)爆發蠻族叛亂,自淮水、汝水以至長江、沔水都深受其害。劉義隆命沈慶之爲主將,督軍征討五水蠻。豫州、荊州、雍州都奉命出軍參戰,均由沈慶之節制。

隨平劉劭

元嘉三十年(453年),宋文帝命劉駿兵進五洲(在今湖北浠水西南),總領諸軍,征伐沿江羣蠻。沈慶之也自巴水(在今湖北蘄春)趕到五洲與劉駿會合,商討軍情戰略。就在這時,太子劉劭密謀發動政變,弒殺劉義隆,篡位稱帝。南中郎典籤董元嗣當時正從建康返回五洲前線,將劉劭弒逆的消息告知劉駿。劉駿遂謀劃起兵,準備討伐劉劭。

劉劭篡位後,因劉駿手握重兵,對其非常忌憚。他密謀致信給沈慶之,讓沈慶之殺死劉駿,奪其兵權。但沈慶之卻根本無意幫助劉劭。他求見劉駿,將劉劭的密信呈上。劉駿誤以爲沈慶之是要殺死自己,哭着請求在死前能與母親訣別。沈慶之向劉駿表明心跡,表示是要“輔順討逆”。劉駿連稱“家國安危,在於將軍”,讓沈慶之召集軍隊,進行軍事部署。

主簿顏竣得知劉駿欲舉兵討逆,認爲此時起兵並非良機,建議先聯合四方藩鎮,結果遭到沈慶之的厲聲呵斥。劉駿忙斥退顏竣,命沈慶之繼續安排起事。沈慶之整備軍隊,不到十天便將起事之事全部安排妥當,時人都認爲是有神兵相助。不久,劉駿率軍返回江州,順江東下,向建康進發。沈慶之被任命爲徵虜將軍、武昌內史、南中郎司馬,亦隨大軍東討。

劉駿一路長驅直進,很快便逼近建康,並接受沈慶之、柳元景等諸將的勸進,於新亭稱帝,史稱宋孝武帝。他大封功臣,以沈慶之爲領軍將軍、散騎常侍。不久,劉駿攻破建康,擒殺劉劭,討平劉劭之亂。沈慶之因功改任使持節、都督南兗豫徐兗四州諸軍事、鎮軍將軍、南兗州刺史,出鎮盱眙,並進封南昌縣公,食邑三千戶,後又移鎮廣陵(南兗州州治,今江蘇揚州)。

沈慶之簡介:歷仕南朝宋高祖、少帝、文帝、孝武帝、前廢帝五朝 第2張

克滅魯爽

孝建元年(454年),荊州刺史南郡王劉義宣聯合江州刺史臧質、豫州刺史魯爽,起兵叛亂,同攻建康,朝野震動。劉駿忙召沈慶之入朝,讓他率部屯駐武帳崗,守禦京師六門。 當時,魯爽駐軍大峴(在今安徽含山)。左軍將軍薛安都渡江征討魯爽,卻因歷陽太守張幼緒怯戰,失利而回。 劉駿遂命沈慶之趕赴江北,統率諸軍總督戰事。

魯爽本欲與臧質會師,但卻一直沒有等到臧質,以致糧草匱乏。他聽聞沈慶之北上督戰,決定退守根據地壽陽(豫州州治,今安徽壽縣),遂拔營撤退。薛安都率輕騎追擊,最終在小峴(在今安徽含山)將魯爽斬殺。[34] 不久,沈慶之督軍攻取壽陽,討滅江北叛軍,因功進拜鎮北大將軍、都督青冀幽三州諸軍事,並獲賜鼓吹一部。

劉義宣此時已與臧質聯軍東進,攻至鵲頭(在今安徽銅陵)。沈慶之將魯爽首級送到劉義宣軍中,極大地打擊了叛軍的士氣。劉義宣、臧質都是駭然失色。就在當年的六月,劉義宣、臧質兵敗於梁山洲(在今安徽和縣南),相繼被殺。聲勢浩大的劉義宣叛亂至此徹底平定。劉駿論功行賞,加授沈慶之爲開府儀同三司。沈慶之上疏力辭,又被改封爲始興郡公。

辭官退隱

孝建二年(455年),沈慶之以“年滿七十”爲由,上表請求致仕。劉駿改授沈慶之爲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但沈慶之不肯接受任命,前後數十次上表推辭,都被劉駿拒絕。不久,沈慶之自廣陵入朝,向劉駿當面請辭。他援引張良退隱的例子,再三要求致仕,情緒激動時更是涕淚橫流。劉駿無奈,只得免去沈慶之的所有官職,以郡公的身份還居私第。

大明元年(457年),劉駿又打算起復沈慶之,但仍被沈慶之所拒絕。

攻殺劉誕

大明三年(459年)四月,竟陵王劉誕在廣陵叛亂。劉駿忙起復沈慶之爲使持節、都督南兗徐兗三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讓他率軍赴江北平叛。劉誕聽聞沈慶之北上,因門客沈道愍與沈慶之同宗,便讓沈道愍去勸降沈慶之,並贈沈慶之玉環刀一口。沈慶之卻將沈道愍趕回,並歷數劉誕的罪行。他繼續向廣陵進發,很快便抵達廣陵城下。

沈慶之擔心劉誕叛投北魏,便將軍隊駐紮在廣陵十八里外的白土,以切斷其北逃之路。當時,兗州刺史沈僧明遣軍助戰。 豫州刺史宗愨、徐州刺史劉道隆也相繼率部趕至,將廣陵城重重包圍。劉誕見朝廷大軍雲集,果然率步騎數百人棄城北逃。但部衆剛剛行出十餘里便不願再走,沈慶之部將武念也率部追至。劉誕只得退回廣陵,繼續堅守城池。

劉駿爲了儘快平叛,又將右衛將軍垣護之、左軍將軍崔道固、屯騎校尉龐番虯、虎賁中郎將殷孝祖由宋魏前線調至廣陵,皆受沈慶之節度。沈慶之隨即進逼廣陵,駐於洛橋西,但因正逢大雨而未能攻城。劉誕仍想拉攏沈慶之,遣人送糧草給他。沈慶之拒而不收,全部焚燬。劉誕又從城上投下函表,讓沈慶之轉呈劉駿。沈慶之仍不接受,並重申自己“奉詔討賊”的決心。

沈慶之在城外填平溝壑,整修攻道,備好行樓等攻城器具,隨時準備對廣陵城發起進攻。 他還在西南方的桑裏修築三座烽火臺,並與劉駿約定,一旦破城便舉烽火傳訊。 但當時正逢雨季,每日陰雨不斷,沈慶之始終未能組織起攻勢。劉駿見戰事毫無進展,指使御史中丞庾徽之奏免沈慶之官職,一面又下詔表示不予追究,以此激發沈慶之的鬥志。

沈慶之直到當年七月方纔組織起攻勢,率諸軍攻破了廣陵城,將劉誕殺死,傳首於建康。當時,劉駿欲盡屠盡城中百姓,因沈慶之力諫,改爲“五尺以下全之,女口爲軍賞,男丁殺爲京觀”。不久,劉駿進拜沈慶之爲司空,因其力辭,又依照西晉密陵侯鄭袤的舊例,允許他“朝會位次司空,門施行馬”,以示尊崇。

再平五水蠻

大明四年(460年),西陽五水蠻再次叛亂。劉駿又將平叛重任交給沈慶之,讓他以郡公的身份統領諸軍。沈慶之經過一年多的攻戰,將叛亂悉數平定,俘獲蠻民數萬人。

擔任顧命

464年(大明八年),孝武帝駕崩,命沈慶之與柳元景等擔任顧命大臣,並留遺言道:“如果有大型軍事征討之事,都要交託給沈慶之。”太子劉子業繼位後,賜沈慶之几案、手杖、三望車,他都推辭不肯接受。

465年(泰始元年)八月,柳元景等人因劉子業繼殘暴昏庸,密謀廢黜劉子業,改立劉義恭爲帝,並將此事告訴沈慶之。沈慶之與劉義恭素來不和,便向劉子業告發。劉子業誅殺劉義恭、柳元景等人,進封沈慶之爲侍中、太尉。同年九月,劉子業親自渡江征討義陽王劉昶,並命沈慶之統領衆軍。

晚年遇害

起初,沈慶之因告發柳元景等人有功,很得劉子業信任。但是後來,沈慶之多次進言勸諫,劉子業很不高興。沈慶之擔心禍事,便閉門在家,不見賓客。後來,蔡興宗勸沈慶之廢帝,沈慶之回答道:“這種大事不是我所能幹的。”沈慶之的侄子沈文秀也進行勸說,沈慶之仍然不肯。

同年十一月,劉子業誅殺寧朔將軍何邁,知道沈慶之會前來勸諫,便關閉清溪諸橋,不讓他進宮。沈慶之得知此事,果然前來,無法進宮後只好作罷。當日,劉子業命沈慶之之侄沈攸之送藥賜死沈慶之。沈慶之不肯服藥,沈攸之便用被子將他悶死,終年八十歲。

沈慶之死後,劉子業對外宣稱他是病死的,對其賞賜十分豐厚,追贈爲侍中、太尉,諡號忠武公。沈慶之還未下葬,劉子業便已被廢殺,宋明帝劉彧繼位,追贈爲侍中、司空,諡號襄公。471年(泰始七年),宋明帝又追改沈慶之爲蒼梧郡公。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