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東晉時期政治家王導簡介: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

東晉時期政治家王導簡介: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皇族司馬睿南遷後建立起來的王朝。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爲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王導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王導(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龍、阿龍。琅玡郡臨沂縣(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時期政治家、書法家,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

王導出身於魏晉名門“琅邪王氏”,早年便與琅玡王司馬睿(晉元帝)友善,後建議其移鎮建鄴,又爲他聯絡南方士族,安撫南渡北方士族。東晉建立後,先拜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武岡侯,又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與其從兄王敦一內一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王敦之亂”時,王導拒絕王敦欲廢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遺詔輔立晉明帝。其後進位太保。明帝駕崩後,王導與外戚庾亮等共同輔政,並反對庾亮徵歷陽太守蘇峻入京。“蘇峻之亂”平定後,他駁斥衆人企圖遷都的念頭,穩定局勢。此後聯合太尉郗鑑繼續執政,雖與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頗重,但終無大亂。鹹康五年(339年),王導去世,年六十四。成帝舉哀於朝堂,遣使追諡“文獻”。葬禮規格同霍光、司馬孚,爲東晉中興名臣之最。

王導善書法,以行草最佳。他學習鍾繇、衛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有草書《省示帖》、《改朔帖》、《麈尾銘》傳世。

東晉時期政治家王導簡介: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

人物生平

早而聞名

王導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琊王氏,爲西晉光祿大夫王覽之孫;父親王裁,官至鎮軍將軍司馬。

王導年少時就風姿飄逸,見識器量,清越弘遠。十四歲時,陳留高士張公在見到他後非常驚奇,對他的從兄王敦說:“這個孩子的容貌氣度,是將相之材。”

王導最初世襲祖父王覽的爵位即丘子。後被司空劉寔任爲東閣祭酒及遷任祕書郎、太子舍人、尚書郎,他都未到任。其後,受東海王司馬越辟召,任其參軍。

襄助琅玡

琅玡王司馬睿(即後來的晉元帝)與王導素來友善。王導知道天下已經開始動亂,於是全心全意輔佐司馬睿,暗中立下了興復朝綱的意願。司馬睿也非常信任器重他,兩人情同摯友。司馬睿還在洛陽時,王導總是勸說他要儘快回到藩國。

永興二年(305年),司馬睿出鎮下邳,不久遷安東將軍,請王導擔任安東將軍司馬,軍事謀劃,都聽從其安排。

永嘉元年(307年),司馬睿聽從王導的建議,出鎮建業(後改建康,今江蘇南京)。王導相隨南渡。西晉滅吳以後,南方士族被排斥,仕進很困難,當然不滿意。王導想要在原孫吳境內建立以北方士族爲骨幹的東晉,聯絡南方士族便成爲極其重要的事務。王導就勸說司馬睿道:“顧榮、賀循,都是此地最具名望的人,應當結交他們來收服人心,他們兩人來了,就沒有不來的人。”司馬睿就派王導親自去造訪賀循、顧榮,二人都應召而至。由此吳地之人望風順附,百姓歸心。從此之後,他們相互依靠,君臣的名分就確立了下來 。

穩定政權

永嘉五年(311年),漢國大將劉曜、王彌攻破洛陽,俘晉懷帝,殺王公以下士民三萬餘人,北方陷入空前的戰亂中。中原人士到江南避難的有十分之六、七,王導勸司馬睿乘機收攬賢人君子,擴大力量以圖大事。

當時荊、揚二州比較安定,人口衆多,物產豐饒,王導的治理方針講求清靜,常勸司馬睿克己垂範勵精圖治,輔佐君主安寧邦國。於是越發受司馬睿的器重,兩人之間的感情日益深厚,朝野之中都爲之傾心,稱王導爲“仲父”。司馬睿曾對王導說:“你就是我的蕭何呀!”王導回答說:“過去秦朝無道,天下百姓厭棄亂世,而極爲狡黠的人又欺凌踐踏人民,人們感懷漢王劉邦的恩德,羣起響應反秦,所以大功容易告成。自從曹魏立朝以來,直到晉太康時期,公卿士大夫及門閥世族,奢侈揮霍相互攀比,先賢政教逐步衰退,先朝治世法度,無人遵循,大小官吏,沉溺於享樂之中,才使得奸佞之人有機可乘,導致朝政大道虧傷。然而混亂後將會出現安定,這是天地間的規律。大王將要建立蓋世之功勳,重新一統山河,管仲、樂毅這樣的人才,這時就會出現,不是我們這樣普普通通的臣子所能比擬的。希望大王能深謀遠慮,廣擇賢能。顧榮、賀循、紀瞻、周玘,都是南方的名士,希望大王能對他們禮敬優待,則天下可安。”司馬睿採納了王導的建議,從而逐漸贏得了南北士族的共同擁戴。南渡士人桓彝在初到江東時,看到司馬睿勢力單薄,很爲擔心,對名士周顗說:“我因爲中原多故,想到江南尋個安身立命之地,不料朝廷如此微弱,怎麼辦纔好呢?”當王導和他縱談形勢以後,他的態度有了變化:“我見到了江左‘管仲’,不再憂慮了。”

永嘉(307年-313年)末年,王導遷任丹陽太守,加輔國將軍。王導上奏勸諫司馬睿不要輕易賜予臣下鼓蓋等禮崇之物,讓尊卑雅俗有所區別。司馬睿下令嘉獎王導,拜他爲寧遠將軍,不久又加振威將軍。

建興元年(313年),晉愍帝司馬鄴即位,徵王導爲吏部郎,但他沒有入朝就職。

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即晉王位後,任命王導爲丞相軍諮祭酒。不久拜右將軍、揚州刺史、監管江南諸軍事,又遷驃騎將軍,加散騎常侍、都督中外諸軍、領中書監、錄尚書事,假節、刺史如故。王導因爲看到王敦統率六州,堅決辭掉都督中外諸軍的職務。後又因他事牽連,被除去符節。

司馬睿喜愛琅玡王司馬裒,有以他取代長子司馬紹的想法,去徵求王導的意見。王導說:“立太子都是立長子,而且司馬紹也很賢明,不應當隨意改變。”司馬睿還是猶豫不決。王導常常勸諫,司馬紹的名分才得以確立。

關心教育

當時戰爭不斷,各地學校廢棄而未能得到興建,王導上書認爲“風化之本在於正人倫,人倫之正存乎設庠序”,通過建學校來教化禮儀道德、鞏固君臣及父子的綱常倫理,並以此招攬賢才,改變浮躁的風氣,最終達成司馬睿的“中興”之業。他建議擇取朝中子弟入學,選拔博通禮學之士爲師,成教化、定風俗。司馬睿覽奏後,頗爲聽信此議。

義固君臣

大興元年(318年),司馬睿即皇帝位,建立東晉。受百官朝賀時,司馬睿再三請王導同坐御牀受賀,王導再三辭讓不敢當,說道:“如果太陽也和地下萬物一樣,那麼老百姓該到哪裏沐浴光輝呢?”司馬睿這才作罷(此爲《晉書》記載,此說更早的出處似爲何法盛《晉中興書》,但再往前溯,則《世說新語·寵禮》只稱某次“元會”,未言登基之會),任命王導爲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又因華軼叛亂被平定而受封武岡侯,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

太山太守徐龕反叛時,司馬睿訪求可以鎮撫河南(泛指黃河以南地區)的人,王導推舉太子左衛率羊鑑。不久,羊鑑戰敗受罰。王導上疏稱羊鑑系自己所舉薦之人,爲嚴肅朝廷法紀,應根據自己的舉人不明予以貶黜。司馬睿下詔不許。

大興二年(319年),王導接替賀循擔任太子太傅。當時,東晉處於草創之際,朝中未設史官,王導執政時纔開始設置,從此典籍史錄就較齊備。之前孝懷太子司馬詮爲劉曜所殺,於是奉其名諱,有司奏喪禮的規格,天子舉三朝之哀,羣臣一哭就可以了。王導則認爲皇太子是皇位的繼承者,普天下都有悲哀之情,應該也哀傷三朝而非僅僅是一哭,這一建議被採納。

東晉時期政治家王導簡介: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 第2張

提掣三代

王敦之亂

司馬睿登帝位以後,不滿琅玡王氏的驕橫,想削弱王氏勢力。他引用大臣劉隗、刁協作心腹,並且暗中作軍事佈置,釋放揚州地區內淪爲僮客的北方流民,把他們組成軍隊,任命東吳舊族戴淵爲徵西將軍,都督兗、豫等六州軍事;劉隗爲鎮北將軍,都督青、徐等四州軍事,各率萬人,分駐合肥、淮陰,名義上是北討石勒,實際上是對付王敦。王導因此被疏遠,但他一任自然安其本分,淡泊自如。有識之士都稱讚王導善於對待升沉興廢。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反對劉隗、刁協,替王導訴冤爲藉口自武昌舉兵,攻入建康,殺戴淵、刁協等,劉隗逃奔石勒,史稱“王敦之亂”。

王敦反叛時,劉隗勸司馬睿盡誅王氏家族之人,人們議論紛紛,都爲之擔心。王導率族中兄弟子侄二十餘人,每天天亮時到臺閣處等待議罪領罰。司馬睿因王導素來忠誠正直,特地還給他朝服,並召見了他。王導叩首答謝說:“叛臣賊子,哪個朝代沒有呢,但想不到會出在我們王氏家族中。”司馬睿赤着腳走下來拉着王導的手說:“茂弘,我正要託付一國之命與你,你怎麼說這樣的話呢。”於是下詔說:“王導以大義而滅親,可以把我任安東將軍時的符節授予他。”但王導在此役中並未真正假節。

王敦得志後,任用王導爲尚書令。王導認爲佞臣擾亂朝綱,同意王敦來“清君側”,但當這些人被殺逐以後,帝室勢力退縮回去,王敦還想進一步篡奪政權,王導便表示堅決的反對,出面維護帝室。當初,長安陷沒、四方勸進的時候,王敦想要把持國政,恐怕元帝年長難制,企圖另立他人,王導不從。及至王敦攻入建康以後,對王導說:“那時不聽我言,幾乎全族被滅。”但王導始終不爲所動。王敦無法實現他的野心,只好退回武昌。

自從漢魏以來,朝廷賜諡號多是依據其人的封爵,有人雖然地位高德行聲譽重,因沒有爵位,按例不加封諡號。王導上疏說:“武官有爵必定加諡,而卿校常伯等官因無爵不得其諡,這種做法不符合賜諡制度的本意。”這一建議被採納。自此以後,公卿等文官沒有爵位的也可加封諡號,這都是王導提議的結果。

永昌二年(323年),司馬睿憂憤而死,晉明帝司馬紹繼位,王導輔政,解任揚州刺史,改拜司徒,依照曹魏時陳羣輔佐魏明帝的先例。王敦以爲有機可乘,又加緊圖謀篡奪,王導站在維護帝室立場堅決反擊。后王敦領兵向京師逼進,當時王敦正患病,王導率族中子弟爲王敦發喪,大家都以爲王敦已死,於是膽氣倍增鬥志高昂。明帝討伐王敦時,授王導假節、都督諸軍,兼領揚州刺史。

王敦之亂被討平後,王導被晉封爲始興郡公,食邑三千戶,賜絹九千匹,進位太保,司徒之職依然如前,特許他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但王導堅決推辭不接受。

蘇峻之亂

太寧三年(325年),司馬紹病死,幼主司馬衍(晉成帝)繼位,王導受顧命,與西陽王司馬羕、尚書令卞壼、車騎將軍郗鑑、領軍將軍陸曄、護軍將軍外戚庾亮、丹陽尹溫嶠共同輔政,並加羽葆鼓吹儀仗、班劍二十人。但庾亮很快借帝舅之重及太后之威而獨大。

咸和元年(326年),據稱後趙石勒軍侵犯阜陵,司馬衍下詔加王導爲大司馬、假黃鉞,出兵討伐。晉軍停駐江寧,司馬衍親自在郊外爲之餞行。不久,後趙軍退走,王導解除大司馬之職。

庾亮準備下詔召歷陽內史蘇峻,和王導商議此事。王導說:“蘇峻奸詐多疑,必定不肯奉詔前來。山川原野中,可以躲藏毒蟲猛獸,蘇峻在外,還不至於馬上發難,應暫時包容不驚動他。”王導力爭,卞壼、溫嶠等也紛紛力阻,庾亮一概不聽,仍然請求徵蘇峻入朝,引發了“蘇峻之亂”。

咸和三年(328年),朝廷軍戰敗後,庾亮攜族人逃離京城,王導與大臣荀崧、陸曄等入宮侍衛司馬衍。蘇峻因王導德高望重,不敢加害,仍讓他官居原職處於自己位置之上。蘇峻想要逼迫成帝前往石頭城,因王導竭力爭執不起作用。

蘇峻成日在司馬衍面前胡言亂語,王導擔心會有不測之禍。當時,蘇峻部下路永、匡術、賈寧都勸說蘇峻,要他殺掉王導,盡誅朝中大臣,重新安置上自己的心腹。蘇峻素來敬畏王導,不聽他們的勸告,因此路永等人和蘇峻產生了矛盾。王導派參軍袁耽暗中誘勸路永等人,計劃讓成帝出逃至陶侃、溫嶠的義軍除。由於蘇峻防守看護甚嚴,事情未能成功。王導只好帶着兩個兒子隨路永逃奔到白石。

羣情自安

咸和四年(329年),蘇峻之亂平息。戰亂之後,建康的宮殿、宗廟都被焚爲灰燼。溫嶠建議遷都到豫章,三吳之地的豪傑們請求定都於會稽,這兩種意見爭來爭去,不知哪樣爲好。王導說:“建康,即古時的金陵,過去就是帝王之都,而孫仲謀、劉玄德都說這裏是帝王之宅。古代帝王不必因簡陋豪華而移都,如果能弘揚衛文公以大布之衣大帛之冠爲君的風尚,則可無事不成。若不勤勉耽於安樂,即使找到一塊樂土,也會變成廢墟。況且北方敵寇像遊魂一樣,窺伺我們的空隙,我們一旦有膽怯的表現,跑到南越之地,再想得到威望和實力,恐怕是難以辦到。現在應該特別鎮靜,這樣民情便可自安了。”由此所有遷都的提議都不能實施。

位極人臣

咸和六年(331年)冬,舉行冬祭,司馬衍下詔將祭品送給王導,並說“不必下拜。”王導連連推辭不敢承受。當初,司馬衍年幼,每次見到王導,都要下拜。又曾在給王導的詔書上寫着“惶恐地說”這樣的話,中書省起草的詔書,則稱“敬問”,這以後就成了定規。後來正月初一,王導入朝,司馬衍還親自起來迎接; 並以家人禮拜見他的妻子曹淑。

當時天下大旱,王導上疏請求退職。詔書說:“聖明的君主管理天下,行動都要合乎天道,舉止不能偏離了規則,這才能使人倫肅整,萬物生長順利。我肩負祖宗基業的重任,受着王公的推舉輔佐,但不能繼承仰接古聖王的遺風,使宇宙萬物平安,造成天旱日久,萬民憂愁怨胥,國家的不幸,責任在我一人。您賢明通慧,精於道博於理,才志弘大深遠,功蓋四海,輔助朝政已有三代,國家之典則沒有廢亡,都是由於您像仲山甫那樣輔佐的結果。而現在貶低自己的功績,引咎自責。現在把元首的過失,移給宰輔大臣來承擔,這更會增加我的過錯。國家治理的萬千事機,不可一日不理,您應該放下謙虛禮讓的個人品節,而承擔起治世經國的大任。門下省速遣侍中以傳達我的誠意。”王導堅決地推讓,朝廷數次下詔懇請,然後才繼續執掌朝政。

王導平素儉樸寡慾,倉中沒有積蓄的糧米,穿衣不同時穿兩件帛衣。成帝知道後,送給他布萬匹,以供他私人開支。王導體弱患病,出席不了朝會,成帝就親自到他府中,置酒設樂,然後用輿車將他接到殿裏,成帝就是這樣敬重尊崇他。

鹹康元年(335年),歷陽太守袁耽上報,稱後趙石虎的軍隊侵掠歷陽郡,王導請求出征討伐。朝廷加大司馬職,授黃鉞節杖,領中外諸軍事,設置左右長史及司馬,供給布萬匹。不久才發現是錯誤情報,於是解除大司馬職。

鹹康四年(338年),又轉任中外大都督,進升太傅,又拜丞相,依照漢朝制度,罷去司徒之設,以職權歸於丞相。同年,其妻曹氏去世,朝廷追贈以金章紫綬。

自漢、魏以來,羣臣不拜皇帝的陵墓,王導因和司馬睿親密得如同布衣之交一樣,不僅僅只是君臣關係,每一次提拔封賞,都到陵前拜祭,不勝悲哀。由此下詔百官拜帝王之陵,這是由王導開始的。

極盡哀榮

鹹康五年(339年),王導病逝,終年六十四歲。成帝於朝舉哀三日,遣大鴻臚持節監護喪事,儀式贈物的禮儀,比照漢代大司馬霍光及安平獻王司馬孚之例。

下葬時,晉成帝賜九遊轀輬車、黃屋左纛、前後羽葆鼓吹、武賁班劍百人,自東晉中興以來,沒有可以同他相比的臣子。成帝又派使持節、謁者僕射任瞻追諡“文獻”,以太牢禮祭祀。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建立劉宋,當時前朝東晉的封爵中只有王導、謝安、溫嶠、謝玄與陶侃子孫的爵位未被廢除,王導爵位始興郡公被降封爲始興縣公,食邑一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