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安史之亂唐玄宗要哥舒翰主動出擊的原因是什麼?

安史之亂唐玄宗要哥舒翰主動出擊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髮生於唐朝時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是中國歷史上武力由強而弱的轉折點。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安祿山攻佔洛陽之後稱帝,唐玄宗則在怒斬封常清、高仙芝後起用哥舒翰爲兵馬副元帥,哥舒翰進駐潼關之後據險而守,將安祿山叛軍牢牢擋在潼關以東,然而次年六月,唐玄宗卻迫使哥舒翰領兵出關,結果遭遇伏擊慘敗,潼關迅速告破,唐玄宗逃亡蜀地,長安隨即告破。那麼,唐玄宗爲何要迫使哥舒翰主動出擊呢?

安史之亂唐玄宗要哥舒翰主動出擊的原因是什麼?

時代背景:安祿山攻陷洛陽稱帝,唐玄宗換帥內部紛爭再起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爲藉口起兵叛亂,迅速攻佔河北地區。唐玄宗則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洛陽,並令第六子榮王李琬爲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爲副元帥東征。

彼時,由於朝廷精銳邊軍尚未趕回,高仙芝、封常清只能在長安、洛陽臨時募兵,非但兵力不足,而且戰鬥力極爲有限,安祿山於同年十二月十二日便攻入了洛陽,封常清、高仙芝只得退守潼關不出,而唐玄宗則因聽信監軍宦官的讒言,以“失律喪師”之罪將封常清、高仙芝處斬。

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唐玄宗則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爲兵馬副元帥,令其率兵20萬駐守潼關。哥舒翰雖然能征善戰,但此時已經是個50多歲的老將,而且因嗜酒如命、喜好美色導致身體一直有問題,前一年剛剛因中風落下半身不遂的毛病,雖然皇命不可違,但實在是難堪大任。

哥舒翰被起用之後,因與安祿山有舊怨,便僞造誣告因告發安祿山而免於獲罪的安思順(安祿山弟弟),結果導致安思順和弟弟安元貞全部被殺,家人也被流放。此舉直接引發了楊國忠的忌憚,而哥舒翰的屬下勸說其誅殺楊國忠之事也被告發,此舉直接加深了雙方之間的矛盾。

此外,哥舒翰因身體原因,只得讓行軍司馬田良丘主持大局,田良丘則因資歷不夠而無法服衆,便讓王思禮主管騎兵,讓李承光主管步兵,結果王思禮和李承光又相互不服氣,導致軍隊號令不一。再加上哥舒翰統軍“嚴而不恤”,導致唐軍士氣低落,人無鬥志。

哥舒翰也算是知己知彼,只是閉關固守,從不主動出戰,安祿山屢次攻關均被擊退,叛軍主力被牢牢抵擋在了潼關以東數月。與此同時,在河北攻打史思明的郭子儀、李光弼也認爲唐軍只宜堅守,不可輕出。

唐玄宗爲何要迫使哥舒翰出戰?其實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安史之亂唐玄宗要哥舒翰主動出擊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從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開始,唐玄宗便開始不斷催促哥舒翰出關迎戰,一時間使者“項背相望”,給哥舒翰造成極大壓力。六月初四,哥舒翰無奈之下“慟哭出關”,結果遭到叛軍伏擊,唐軍損失慘重,哥舒翰因部下背叛被俘,潼關旋即告破。

至於唐玄宗爲何要迫使哥舒翰出戰,個人認爲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唐軍急需一場勝利,安祿山示敵以弱。自安祿山起兵以來,唐王朝可謂屢戰屢敗,如果說河北失手有安祿山長期統轄的原因,那麼東都洛陽的失守便是對唐王朝的一次致命打擊,這種打擊不僅體現在軍心士氣方面,安祿山在洛陽的稱帝之舉,更是對唐王朝的正統統治提出了挑戰,此時就算唐軍無法徹底平定叛亂,也至少應該用一場大勝來挽回軍心士氣和統治聲望。而安祿山在攻打潼關失敗之後,則命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卒屯於陝郡示敵以弱,而將精銳部隊隱藏了起來,故意引誘哥舒翰棄險出戰,雖然此計被哥舒翰識破,但朝中卻並不知情。而唐玄宗正是在同年五月接到叛軍“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後,才做出錯誤判斷,進而以“賊方無備”爲由強令哥舒翰出戰。

隋唐大運河示意圖

2、洛陽乃是戰略要地,唐玄宗急需收復。對於唐朝來說,洛陽絕非簡簡單單的東都,同樣是極爲重要的戰略要地。《新唐書·食貨志》有載“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到唐朝時期,關中的產出早已無法支撐都城長安的消耗,而歷經三國以來不斷開發的南方則成爲了大唐的重要糧食稅賦供應源,而這條輸送通道便是隋唐大運河,而洛陽則是隋唐大運河的關鍵節點。一旦洛陽長期被叛軍控制,隋唐大運河便等於被攔腰截斷,等於切斷了都城長安的供應。同時,駐守潼關雖然足以抵擋叛軍,卻也等於將大唐堵在了潼關以西,斷絕了與東部半壁江山的聯繫,再加上安祿山建都洛陽,這簡直就成爲了東西兩帝並立的格局,唐玄宗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容忍的,因此洛陽必須儘快收復。

安史之亂唐玄宗要哥舒翰主動出擊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3、將相不和矛盾激化,楊國忠讒言不斷。前文說過,哥舒翰被起用之後,很快便與楊國忠爆發了矛盾。當時,哥舒翰的部下王思禮便曾勸說哥舒翰,應該效仿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計策,“留兵三萬守關,悉以精銳回誅國忠”(“七國之亂”時叛軍以“誅晁錯,清君側”爲名,漢景帝殺晁錯使其出師無名),雖然哥舒翰沒有采納,但此話卻傳到了楊國忠耳中。爲了自保,楊國忠以“抵禦叛軍”爲名,在唐玄宗同意之後招募了三千精兵由心腹日夜訓練,又招募一萬軍隊由心腹杜乾運統領駐軍灞上,名爲抵禦叛軍,實則防備哥舒翰。哥舒翰則上書請求對灞上軍隊統一指揮,結果以商討軍情爲由將杜乾運誘殺,吞併其軍。此事之後,楊國忠與哥舒翰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唐玄宗之所以迫使哥舒翰出戰,正是有楊國忠在旁不斷煽風點火的作用,而作爲唐玄宗的寵臣,楊國忠的話語還是有相當分量的。

除了以上幾點原因之外,哥舒翰作爲領軍在外的將領,本就容易受到朝廷猜忌,再加上他乃是突騎施哥舒部出身,本就屬於異族,朝中對其的猜忌可想而知,這恐怕也是他不敢強行抗命的原因。

此外,從此後事態發展來看,哥舒翰對於部下的掌控力度極爲有限,他雖然看出了安祿山的示敵以弱,但部下不僅沒能看出,甚至以爲戰功近在眼前,這才導致了主力一戰盡損。因此,部下的強烈出戰願望,恐怕也是導致哥舒翰被迫出戰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