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玄宗執政時期爲何會爆發安史之亂?根本原因是什麼

唐玄宗執政時期爲何會爆發安史之亂?根本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安史之亂的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唐朝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叛亂,這場持續長達八年的內亂,不僅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導致唐王朝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藩鎮之禍也是由此而始。那麼,“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爲什麼會在唐玄宗時期爆發呢?

唐玄宗執政時期爲何會爆發安史之亂?根本原因是什麼

根源問題:行政區劃的弊端,府兵制的逐步崩潰

“安史之亂”雖然爆發於唐玄宗執政時期,但其實禍亂的根源在此之前已經早早埋下,只是當時唐王朝正值國力鼎盛時期,且這些弊端尚未真正爆發,因而影響並不算太大,但卻爲之後的一切埋下了伏筆。

1、行政區劃的弊端。唐朝初年,李唐延續了隋朝的行政區劃,實行“州-縣”二級制,然而爲了招降各路義軍和隋朝的地方勢力,導致官職需求不斷加大,結果使得“州”的管轄範圍越來越小,隋朝以來的行政區劃問題開始持續惡化。唐太宗雖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繼位後開始對“州”進行裁併,但到貞觀十三年(639年)時,全國上下一級行政區劃“州”仍然多達358個,而二級行政區劃“縣”則僅有1551個,這導致朝廷直接管轄的一級行政區實在太多,而每個州下轄五六個縣,轄區又實在太小。

爲了方便朝廷管理,唐太宗於是汲取了漢朝的監察區模式,同時爲了避免監察區再度演變爲行政區,從而迅速崛起脫離朝廷管控,再度上演漢末以來的亂世,因此按照交通線路將全國劃分爲10道(後增至15道),由朝廷派遣監察官員不定期前往多事地區監察。如此一來,唐王朝的行政區劃便相對合理了很多。然而, 當監察官員從臨時派遣制度逐漸轉爲常職之後,監察區向行政區的轉化便再度開始出現,而這便是“安史之亂”的一大伏筆。

2、府兵制的崩潰。自北魏時期開始,朝廷爲了鼓勵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開始推行“均田制”,即朝廷將掌控的土地按人口數分給小農耕作,百姓向朝廷繳納賦稅,耕作一定年限後,部分土地歸百姓所有,另外部分則在其死後歸還給官府。而“府兵制”便是在“均田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兵制。

唐玄宗執政時期爲何會爆發安史之亂?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均田制”下,由於朝廷掌控的自耕農數量極多,於是朝廷便組織這些自耕農在農閒時開展軍事訓練,戰爭爆發後則徵調其參軍作戰,這些平時爲農、戰時爲兵的農民,便被稱爲“府兵”。彼時,全國各地都設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這種制度歷經南北朝和隋朝發展,自唐太宗時期開始達到頂峯。然而,隨着唐朝中葉以後人口數量的增多,土地兼併情況的日益嚴重,府兵制的基礎“均田制”開始遭到破壞,這導致唐朝不得不從“府兵制”開始轉爲“募兵制”,兵制的崩潰則爲邊軍將領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以上兩點,雖不是“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卻是後唐太宗時期一系列政策改革,並最終於唐玄宗時期釀成“安史之亂”這場大禍的根源。

根本問題:唐玄宗時期的弊政,節度使權力的膨脹

說完了“安史之亂”爆發的根源,我們再來說說安史之亂爲何會在唐玄宗時期爆發,這與唐玄宗時期的一系列弊政,以及節度使權力的迅速膨脹,有着最爲直接的聯繫。

一、執政弊端

1、怠政嚴重,朝政混亂。一手締造“開元盛世”後,隨着唐王朝步入巔峯,天下承平日久,唐玄宗李隆基開始怠政享樂,此後隨着李林甫、楊國忠先後入主中樞,已經無心政事的唐玄宗,便任由李林甫大權獨握,閉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朝綱混亂,各級官員貪腐嚴重。正是在這種環境之下,安祿山才得以通過賄賂各級官員而矇蔽中央朝廷,使得中央朝廷對其謀逆之心始終沒有察覺。

2、內部政爭,胡將崛起。俗話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唐朝雖然一直有任用胡將的傳統,但唐初對於胡將權力的限制仍然極爲嚴格,嚴格杜絕胡人將領獨掌兵權。然而,由於唐玄宗志在削平四夷,以至於邊鎮將領權力日益膨脹,郭元振、張嘉貞、張說、蕭嵩、李適之等人皆以便將身份直接躋身宰相之列,之後因李林甫與李適之政爭激烈,擊敗李適之後,爲防止邊將再對自己的權力產生威脅,於是上書建議唐玄宗用胡人爲鎮守便將的節度使,且不再以漢臣予以牽制,這使得安祿山等胡人將領開始得以獨掌大權。

唐玄宗執政時期爲何會爆發安史之亂?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3張

二、節度使的膨脹

1、軍權。由於唐朝疆域廣闊,而古代通訊又不便,因此爲了應對邊疆戰事,從武則天長壽元年(692年)開始,唐朝逐漸在北方和西北邊境駐紮軍隊,而從唐睿宗景雲年間開始,節度使開始任職長期化、職權轄區化、鎮所固定化、官銜正式化。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爲了應對邊疆戰事,開始在邊境地區設立大規模的軍事重鎮,十大節度使就此形成,而到開元十年(722年)時,邊境的軍隊已經多達六十餘萬。而隨着府兵制的崩潰,從開元十一年(723年)開始,募兵制逐漸取代府兵制,到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時,各鎮節度使以下軍隊基本全部變爲募兵,由於募兵制下士兵的身家性命和升遷全部掌握在節度使手中,導致他們“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節度使至此開始充分掌握軍權。

2、財權。隨着邊境地區駐軍的增多,後勤供應難度開始越來越大,朝廷於是開始嘗試供應改革,最初採用的仍然是軍屯制度,即由各地駐軍開墾農田,一定程度上實現自給自足。最初,屯田剷除糧食仍然交由朝廷統一支配,但由於一來一回時間較長,對於兵貴神速的軍隊來說顯然太過致命,於是朝廷不得不將防區的財政權逐漸轉移給了各地駐軍將領。甚至爲了確保軍隊供應,連防區內食鹽資源的管理權都交給了地方軍隊。如此一來,邊境軍隊的確實現了自給自足,但各地節度使卻也將財政大權牢牢抓在了手中。

唐玄宗執政時期爲何會爆發安史之亂?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4張

3、治權。自唐太宗時期設立監察區,風俗使、黜陟使、巡察使、巡按使、按撫使、存撫使、採訪處置使等監察官員本爲朝廷臨時派遣,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到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各道的採訪史已經開始成爲常設官員,主要便是負責責監察本道刑獄和地方州縣官吏,處置使則有便宜從事的大權。爲了防止各地官員對軍事行動的掣肘,從天寶年間開始,唐玄宗又改由節度使兼領採訪使,例如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天寶年間的他除了充任范陽節度使外,還兼任着河北採訪使和河北道採訪處置使。如此一來,節度使的確可以在轄區內做到如臂使指,軍事行動效率得到最大化,但其轄區數州的治權卻也落到了節度使手中。

如上所述,到唐玄宗天寶年間,不僅朝政腐敗極爲嚴重,節度使也已經成爲了坐擁軍、政、財大權的一方軍閥,在中央朝廷持續混亂衰弱,而地方節度使卻又迅速崛起的情況下,“安史之亂”爆發在唐玄宗執政時期,也就不難理解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