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振對明朝帶來了什麼影響?他真的導致了明朝由盛轉衰嗎?

王振對明朝帶來了什麼影響?他真的導致了明朝由盛轉衰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振是明朝初期宦官,也是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深受明宣宗、明英宗的喜愛。歷史上對王振的評價並不高,有人說他是明朝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真的是這樣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要說王振是明朝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這個說法未免有些太過武斷了。不過,王振在那場著名的土木堡之變當中,確實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他,明朝在那場戰爭當中,極有可能並不會輸,甚至壓根就沒有那場戰爭。

要想說清楚這事,我們還得從王振這個人說起。

對於王振的早年生活,後世瞭解的其實並不算多。我們只知道,王振是河北蔚縣人,早年多次參加科舉,但屢試不第。不過王振倒也還有點學問,所以就做了私塾先生養家餬口。

要說科舉不中這件事,歷史上倒也比較常見。比如著名的范進同志,考了大半輩子才考中,而且考中之後還瘋了。歷史上考了一輩子,但卻沒有考上的讀書人,其實比比皆是。

然而王振這個人,比較極端。

王振對明朝帶來了什麼影響?他真的導致了明朝由盛轉衰嗎?

其他人考不上,雖然覺得遺憾,但遺憾過去之後,日子還得照常過。而王振考不上之後,覺得考試這條路好像不太適合自己,所以一狠心直接把自己閹了,走上了宦官那條路。

不得不說,王振真是個狠人。

自我淨身之後,王振順利入宮。此時正是朱棣在位期間,朱棣在位的時候,對宦官管理比較嚴,所以接下來的幾年裏,王振在宮裏混得也比較一般。

直到幾年之後。

幾年之後,朱棣死了。

朱棣死了之後,由他的長子朱高熾登基爲帝,史稱明仁宗。然而朱高熾運氣比較差,僅僅當了幾個月的皇帝之後,就駕崩了。朱高熾駕崩之後,他的長子朱瞻基又登基爲帝,史稱明宣宗。

到了朱瞻基的時代,王振的好日子來了。

朱瞻基登基之後,對於王振這個人倒是有些欣賞。不過,朱瞻基欣賞王振的原因,肯定不是因爲王振長得帥,而是因爲王振有學問。

要知道,明朝初期那會兒,但凡有點本事的人,都不會進宮去做太監。所以當太監的人,基本都沒什麼文化。而王振這個人,在讀書人當中學問可能不太夠用,但在太監這個羣體裏,那絕對算是高知份子了。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王振被朱瞻基看中,屢次提拔。兩年之後,朱瞻基的嫡長子朱祁鎮出生後,王振就被派到了朱祁鎮那邊,做朱祁鎮的貼身太監。

朱瞻基當時這樣決定,估計也是想給自己兒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就算是身邊的太監,都得有點文化。但朱瞻基大概打死都想不到,他的這個決定,後來給明朝帶來了多大的禍患。

朱瞻基同樣壽命不長,在位十年之後,就去世了。朱瞻基去世後,年僅九歲的朱祁鎮,就成了明朝新的皇帝。

王振對明朝帶來了什麼影響?他真的導致了明朝由盛轉衰嗎? 第2張

九歲的孩子,懂什麼啊?別說處理朝政了,估計連字都認不全。所以接下來的幾年裏,朝政基本上是由太皇太后張氏負責。張氏雖是女子,但當年也是朱高熾的髮妻,跟着朱高熾一起經歷過靖難之役,能力倒是不差。再加上朱瞻基臨死之前,留下了幾個可靠的大臣。所以接下來的幾年裏,明朝大體上還算安穩。

而在這幾年當中,王振依然做朱祁鎮的貼身太監,陪着朱祁鎮長大。對於這位從小陪自己長大的王太監,朱祁鎮也比較信任。而且王振比較有學問,所以有時候在學業上有了問題,朱祁鎮也會問王振。

這就給朱祁鎮造成了一種心理暗示。

自己身邊這個王太監,是很牛的,是可以詢問很多問題的。

幾年之後,張皇后死了,而且朱祁鎮也逐漸長大了。所以,從這時開始,朱祁鎮就開始掌握了朝堂的大權。朱祁鎮掌權之後,對於自己信賴的王太監,自然要大加重用,直接就提拔王振做了司禮監掌印太監。

簡單來說,就是宮裏權力最大的太監。主要工作就是替皇帝蓋章。蓋章這個工作,看起來簡單,但其實從古到今都是權力極大的。朱祁鎮讓王振坐這個位置,自然也是想着能在關鍵位置上換上自己的人,有利於自己掌握權力。王振掌權之後,倒也沒有辜負朱祁鎮的期望,幫他一起打壓文官集團,徹底掌握了大權。

再之後,隨着當年朱瞻基留下的那幾個大臣也相繼去世和退休,朝堂之上,文官集團勢力進一步縮小。於是,以王振爲首的宦官集團,就越來越強。當時甚至還有一部分朝臣,爲了巴結王振,直接認王振做了乾爹。

王振對明朝帶來了什麼影響?他真的導致了明朝由盛轉衰嗎? 第3張

不過,就算這樣,朱祁鎮對王振依然十分信任,而且在朝政上也十分倚重王振。遇到難以處理的朝政,就會主動去詢問王振。

但是,此時的朱祁鎮,忘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以前他小的時候,問的那些問題,都是較爲淺顯的學問。以王振的讀書經驗,自然能輕鬆回答。但現在,當他的問題變成這些朝政難題的時候,以王振那點本事,還能給出正確答案嗎?

正是這個習慣,給後來的土木堡事變,埋下了伏筆。

公元1449年,瓦剌派人來北京進貢。按照當時的規矩,明朝得回饋給瓦剌一部分賞賜,而且要比瓦剌人帶來的東西更多,以示恩典。然而在瓦剌人來了之後,王振覺得這個價格有點不合理,所以拒絕按照瓦剌人開出的價格進行賞賜,而且在瓦剌人開出的價格上面,直接砍去了五分之四。

這下子,問題大了。

瓦剌之前已經修養生息很久,實力提升很快,正想挑釁一下明朝。所以這次朝貢之後,瓦剌以明朝對自己不公爲名,派兵騷擾明朝邊境。

像這種貿易問題,歷史上其實很常見。別說是明朝,就是現代的國與國之間,也經常會產生貿易摩擦,這很正常。然而當瓦剌出兵之後,王振不願意了。王振覺得,瓦剌這樣做實在太過分,所以就勸說朱祁鎮,直接御駕親征,去打服瓦剌。

客觀來說,王振的這個想法,應該算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同樣的問題,如果拿到明成祖朱棣那會兒,的確可以這麼幹。因爲朱棣本人就會打仗,而且那會兒明朝軍事實力也比較強,打誰都比較容易。

但現在不一樣了。

現在的情況是,朱祁鎮這個少年皇帝,從小在宮中長大,對打仗根本一竅不通。而王振這個狗頭軍師,同樣也是吹得厲害,但本事不咋地。不過,王振對此並不在乎,他只是單純地認爲,明朝當時紙面上的軍力,足以碾壓瓦剌人好幾個來回,所以根本沒什麼好怕的。

於是,在王振的慫恿之下,朱祁鎮出兵了。

而且是帶了二十萬精銳大軍。

王振對明朝帶來了什麼影響?他真的導致了明朝由盛轉衰嗎? 第4張

這二十萬精銳,幾乎是當時明朝的全部精銳軍隊了。相比之下,瓦剌那邊的主力軍隊,也就只有幾萬人而已。在裝備武器方面,更是比明軍差了不知道多少條街。

瓦剌人本來也沒想和明軍硬打,只是想通過軍事行動,給明朝造成一些壓力,然後爭取更多的經濟利益。估計瓦剌人當時發現明軍大軍北上的時候,心裏也有點慌慌的。要知道,此時的明朝,距離朱棣去世纔不過二十多年。永樂年間留下的老底子都還在,軍隊也還算強。如果換上一個會打仗的將領,帶着這支大軍,估計能碾壓瓦剌人好幾個來回了。

然而這次,指揮大軍的,是壓根不懂軍事的朱祁鎮,以及狗頭軍師王振。

明朝大軍北上之後,壓根沒找到瓦剌的主力軍隊。在邊境耀武揚威一番之後,明軍因爲補給不足,便開始準備撤退。然而就在撤退的過程中,王振又出幺蛾子了。王振覺得,自己好歹也帶了二十萬大軍,要是不回家鄉轉一圈,那就太遺憾了。所以,王振直接修改了行軍路線,搞得明軍內部的指揮都開始出問題了。

在王振一番瞎指揮下,一直遊走在旁邊的瓦剌主力,看出問題了。

瓦剌人發現,眼前的明朝軍隊,似乎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強。

要不,試着打一下?

最終,瓦剌人在土木堡地區,圍住了明軍。以幾萬人的兵力,圍住了明軍的二十萬精銳。土木堡地勢較高,沒有水源。二十萬大軍渴了兩天之後,再無戰鬥力。被瓦剌人抓住機會後,一戰即潰。

二十萬明朝精銳,自此盡喪。朱棣當年留下的那些老底子,這一戰被徹底打光了。就連朱祁鎮這個皇帝本人,都成了瓦剌人的俘虜。

至於王振本人,倒也算是惡有惡報,死在了亂軍當中。

王振對明朝帶來了什麼影響?他真的導致了明朝由盛轉衰嗎? 第5張

土木堡事變後,瓦剌人繼續南下,兵臨北京城下。好在當時明朝國力依然很強,在經過一番戰鬥之後,靠着北京的城高牆厚,打跑了瓦剌人。不過經此一戰後,朱棣留下的精銳,基本上就被打光了。而且明朝早期留下的那種戰無不勝的印象,也被徹底打破。自此之後,明朝的勢力範圍,只能收縮到長城以南,再無力進攻草原。

總得來說,王振的存在,確實是給明朝帶來了很多問題。不過要說王振單憑一己之力,便讓明朝徹底由盛轉衰,那也太擡舉王振了。明朝自此之後,由盛轉衰的真實原因,其實還是土地兼併,以及各種制度開始陸續出現問題。至於土木堡事變,只能說是加快明朝衰敗的一場重要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