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帝堯是什麼身份?他繼位之後都有哪些功績?

歷史上帝堯是什麼身份?他繼位之後都有哪些功績?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堯,又稱唐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 帝嚳之子,祁姓,名放勳,原封於唐,故稱陶唐氏。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根據古史記載,帝堯是帝嚳之子,母親是陳鋒氏,大約在13歲時“受封於陶,改國於唐”,帝嚳將帝位傳給了長子摯,但帝摯繼位後沒幹出什麼成績,於是帝堯即位,做出了一系列驚人成就,成爲後人敬仰的五帝之一。

歷史上帝堯是什麼身份?他繼位之後都有哪些功績?

五帝之中,相比其他四位帝王,帝堯更顯才智出衆,他的時代各種發明創造不斷涌現,讓人不由得非常好奇帝堯之前的人生經歷,但在帝堯即位之前,古史沒有記載他做了什麼。隨着甲骨文不斷被解讀,尤其是“堯”字被解讀出來,帝堯的另一身份呼之欲出。

01

根據古史記載,帝堯本姓伊祁,本名放勳,13歲時“受封於陶”,後來“改國於唐”,因此後來人們又稱他爲陶唐氏。

中國的姓氏最大來源之一,就是通過封地而來,比如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趙氏,本是商朝嬴氏之人,與秦國嬴氏是兄弟,但投奔周朝之後被封於趙地,因此纔有了後來的趙氏,還比如戰國韓國之韓氏,本來出自晉國公族,姓姬,但因爲封在韓地,所以改稱爲韓氏。帝堯之堯,與本來姓名、封地都毫無關係,那麼堯這個稱呼從何而來?

按照中國人對地名的命名原則,往往都會與地理、特產密切相連,比如漢陽(漢水之北)、江陰(長江之南)、鹽城(產鹽重地)等,帝嚳封帝堯於陶地,以陶字意思來看,陶地的製陶業應該非常發達,那麼帝堯登基之前與製陶業是否有關?

四千年前的歷史,如今已經難以溯源,但由於中國文字的特性,往往保留着時代的基因、隱含着歷史的真相,因此透過堯字的最初字形,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揭開帝堯的身世。迄今,甲骨文中的堯字,是得到最爲普遍認可的最初字形。

02

甲骨文中的堯字(見下圖),是一個蹲着的人,上面有兩個土圈。

之所以判斷上面兩個不規則圓形代表土丘,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甲骨文中的土字,就是這種圓形,但土字只有一個,堯字上有兩個圓圈,二是堯的繁體字寫作“堯”,上面有三個土疊加,說明古人也判斷是土丘。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指出,“堯,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這種解釋非常符合帝堯的身份,站在高臺或土丘上發號施令之人,身份自然貴不可言。

不過,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聯繫到窯、陶(古音yao,通窯)、燒、澆等字,爲何堯與窯、陶同音,爲何燒、澆都有堯字旁,因此堯字的字形應該還有一種解釋,就是製陶所建造的高出地面的土窯。

歷史上帝堯是什麼身份?他繼位之後都有哪些功績? 第2張

03

窯字古今變化不大,上部是穴下部是缶( fǒu),本義是燒磚瓦陶瓷器的竈。

陶字古今變化不小,通“窯”古音爲yao,右部古今沒什麼變化,但起先陶字沒有左邊的耳朵旁,後來增加了耳朵旁。準確地說不叫耳朵旁,而是增加“阜”字旁,意思是製陶時從土山上取土之義,後來文字演化過程中變成了耳朵旁。《說文解字》中解釋是“陶,從阜,陶聲,阜,土山”,唐代《一切經音義》中解釋是“陶,燒瓦器土室也。”

需要說明的是,甲骨文中的“阜”字,像階梯或像階梯那樣有起伏的山,而且是三座土丘壘在一起或挨在一起,後來演變爲“山丘”之意,因此阜字本義是拾階而上的土丘。

甲骨文卜辭中的唐字(見上圖),是商湯的專有名稱,後人將之引申爲大音、大話、洪亮堂堂之音、大空話等,但甲骨文中的唐字極爲神祕,至今也沒人解讀出本義。不過,聯繫到糖、塘等讀音,唐字本義可能是打水,下面的口子代表池塘,上面部分或代表水草或代表取水工具之類。

由於唐是商湯專名,而甲骨文之前應該還有文字,因此甲骨文中的唐字應該不是最初的字形,屬於經過演化過的文字,具體指什麼已經難以辨別。但如果代表打水,就與製陶之意相匹配了。窯、陶讀音相同,代表的都是燒陶土室,而在燒陶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因此根據唐字字形來看也有可能是指打水。

也就是說,帝堯封地陶的製陶業非常發達,國號唐也可能與製陶息息相關,因此堯字本義可能就不是代表高了,而是從土窯引申爲製陶。正因如此,燒、澆等字才都有堯字旁,因此燒火與澆水都是製陶過程中的必要工序,隨着古人認知提升,以及用以避免與陶或窯重複的堯字出現,和帝堯名氣越來越大,於是在堯字左邊添加火與水用以表達這兩個行爲。

04

1978年,在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距離平陽(今臨汾)僅十餘公里的地方,考古專家挖出一座上古遺址,就是大名鼎鼎的“陶寺遺址”,被學者認爲是“帝堯故都”,以及“最初的中國”。陶寺遺址中出土了衆多文物,其中之一就與陶器有關。

歷史上帝堯是什麼身份?他繼位之後都有哪些功績? 第3張

中國上古有三種製陶技術,即“貼敷模製法”或“泥片貼築法”、“泥條盤築法”、“輪製成型法”,其中輪製成型法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率,使造出的陶器具有器形規整、胎薄而習的特點,陶寺遺址的製陶技術就屬於“輪製成型法”。

考古發現,陶寺遺址的陶窯,結構更加完善,密封性更好,窯內溫度可以提高到1000℃左右,因此可以燒出灰陶和磨光黑陶,保證了陶器的質地和色澤,以及可以燒製出器型更多更豐富的陶器,比如廣泛使用袋足、圈足、三足、耳和手柄等附件,更增加了陶器的實用性。

與此同時,陶寺遺址中的陶器樣式繁多,鼎、釜、鬲等的炊具,盒、罐、甕等的藏儲器,碗、鉢、盤、簋等的食器,盔、觚、杯等的飲器。甚至,還出現了胎壁很薄、磨製光亮、鏤刻花紋的蛋殼黑陶等,猶如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從陶氏遺址令人震驚的陶器來看,堯之本義應該與製陶息息相關才符合邏輯。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大致還原帝堯的歷史:帝嚳的領地中有一個製陶中心,由於可能比較喜歡放勳,於是就將他封於陶地,放勳成爲陶地首領之後,或許積極參與改進製陶業,或許只是單純的領導,最終推動了陶地製陶業的發展,讓其成爲了真正的天下聞名的陶都,隨着時間的推移,爲了避免與陶、窯重複造成認知混亂,於是以製陶形象造出了一個“堯”字代表自己或部落,並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聞名於世。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製陶不算什麼,但在四千年前,帝堯的陶地可能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之一,在金屬器具極度稀缺的時代,陶器是人們祭祀、日常等的主要用具,隨着陶地的陶器流傳,帝堯之名也廣爲人知,成爲後世敬仰的五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