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商業爲漢朝帶來財富時,晁錯爲什麼要堅持重農抑商政策?

商業爲漢朝帶來財富時,晁錯爲什麼要堅持重農抑商政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文帝時期,晁錯爲什麼要堅持重農抑商政策,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爲務,輓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無農不強,無商不富,自古以來,商業便是有效整合社會生產資源的最佳粘合劑,爲促進物資交互、避免生產浪費、增加社會財富、提高政府稅收做出了突出貢獻。在遙遠的商朝,華夏民族的祖先便已經充分應用商業來推行社會的發展,唐朝、明朝的盛世,更是離不開商業的支持。

商業爲漢朝帶來財富時,晁錯爲什麼要堅持重農抑商政策?

然而在漢朝的景帝時期,御史大夫晁錯卻效仿戰國變法家商鞅,重提重農抑商,並且創作了著名的《論貴粟疏》。作爲一位執政經驗豐富的成熟政治家,晁錯的這種行爲令後人十分不解,不過當我們瞭解到他提出此建議時的社會背景,便不難了解他的真正目的。漢朝商業蓬勃發展,商鞅遺制逐漸消失

文帝執政時,已然擺脫了秦制的影子,出現這種原因並非是因爲他個人對秦律有意見,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爲官名,悉更秦之法。

秦制的創造者是戰國時期的變法家商鞅,在這部嚴苛的社會律法中,有一點非常關鍵,那就是重農抑商。漢朝建立後,從第二帝惠帝到第五帝文帝,皆選擇了黃老之術治國,給予社會充分的休養生息,因此商業自然而然地得到恢復和發展。

商業爲漢朝帶來財富時,晁錯爲什麼要堅持重農抑商政策? 第2張

昔日商鞅之所以要在秦國實行變法,是因爲當時秦國龜縮一角,周邊強敵環伺,爲了生存乃至壯大,必須通過武力對外擴張,繼而要將國家打造成戰爭機器。秦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士農工商兵樣樣精通,所以商鞅就通過重農抑商來保留百姓農兵兩個屬性,將個人打造成完全爲戰爭服務的工具。

秦國百姓的個人需求被嚴重限制,除了準備軍糧就是上陣殺敵,這對他們很殘酷,自然不會被輕易接受,於是接下來商鞅接着又藉助法律,以酷刑威脅,強迫逼得百姓接受,鑄成了既定事實,奠定了秦朝抑商的基礎

到了文帝時期,仁慈愛民的文帝則是希望讓利於民,大力支持商業發展,使得商鞅遺制逐漸消失。

歷史經驗證明,商業勢必成爲社會的粘合劑,對農業發展和積累社會財富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漢朝社會逐漸富足,晁錯卻突然上書《論貴粟疏》

漢朝自惠帝執政後,已經基本從秦末的戰亂烽火中走出來,得益於農耕文明強大的生產力,百姓們的生活質量快速提升,整個社會的財富也大量積累。這些事實,都是晁錯親自承認的: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飢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爲開其資財之道也。

然而晁錯接下來話鋒一轉,完全忽視了"資財之道",而是又將思路引回了農業上。在他看來,漢朝的農業,眼下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首先,晁錯認爲當百姓發現商業比農業更容易積累財富後,很容易造成農業人口向商業人口流失,最終造成良田無所耕的浪費現象,對國家積累儲備糧造成傷害。

其次,晁錯認爲商人會用商業紅利收割農業人口的利潤,傷害百姓的耕種熱情。

商業爲漢朝帶來財富時,晁錯爲什麼要堅持重農抑商政策? 第3張

最後,晁錯認爲漢朝疆域遼闊,雖然眼下百姓人人有田種,但是還有許多之前不適宜耕種的荒地、山地、沼澤地、鹽鹼地無法耕種,如果政府用法律強制百姓開荒,國家會獲得更多的土地,積累更多的糧食。

以上三點問題,倒也是客觀存在而非晁錯主觀捏造的,因此他纔會向文帝上書《論貴粟疏》,將這些問題拿到檯面上,以半勸誡半威脅的語氣,逼迫文帝做出改變。晁錯重農抑商的思想錯在哪裏?

在瞭解《論貴粟疏》的產生原因後,讓我們再去回顧一下晁錯創作此文時的社會背景。

文帝執政時期,他積極施行黃老之道,主張讓利於民,並且制定了一系列諸如減免稅賦,免除徭役等輕政府、重民生的治國政策,因此使得民間財富增加,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表面上看,百姓自然因爲收入增加而變得更加幸福,然而國家卻面臨着財政收入不足,抵抗突發風險(戰爭、瘟疫、天災)的動員能力降低的現實。

當時,北方的匈奴蠢蠢欲動,南越也很不老實,而漢朝內部也開始削藩,內憂外困雖然還沒有真正出現,但是卻儼然爲漢朝帶來了許多假想敵(後來這三點悉數爆發),巨大的危機意識產生了戰爭需求,要知道國與國之間的大型戰爭,拼到比拼的就是後勤,後勤跟不上,的一方,自然會成爲戰敗的一方。

這種潛在的憂患意識,使晁錯感到十分危急,最終他錯誤地選擇了秦國的老路,打算以全民皆兵制度抵禦外敵,而漢朝要爲此付出的條件,就是犧牲漢朝數十年休養生息的成果。

晁錯之錯在於,如果抑制商業,那麼農業最終也會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階段,無法有效地實現資源和人力的最優化利用,想象一下,如果糧食取代貨幣,那麼絕大多數糧食都要滯留在產地,即使要運輸,也會在運輸過程中造成巨大浪費,等於還未開戰便無故消耗掉百姓積累的財富,這其實是對國力的一種傷害。

商業爲漢朝帶來財富時,晁錯爲什麼要堅持重農抑商政策? 第4張

晁錯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後勤的確是綜合國力的比拼,然而他卻犯了一個嚴重錯誤,那就是商業行爲是市場選擇的必然結果,一個強大健全的商業體系只會起到對農業乃至社會的促進作用,而不會與農爭利。

假如商業強盛,那麼人民生活富足,身體素質突出,個體的戰鬥力自然強悍。社會積累的財富多,地方的稅收自然水漲船高,纔有足夠的錢財打造更堅固的城池,囤積更多的戰備糧和軍用物資。更重要的是,只有百姓生活好,纔會對本朝建立起歸屬感和守護家園的決心,這種精神力量會對戰鬥力起到巨大的加成作用。

秦朝重農抑商卻取得一統的成功之路有極大的偶然性,賈誼曾經指出六國之亡在於六國而非秦,像白起等秦軍作戰時,消耗的糧草並非全是由秦國運來的,而是沿途劫掠所得,這說明商鞅的制度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晁錯罔顧社會背景強行提出重農抑商,實在是一種錯誤的選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