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胡惟庸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 這件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胡惟庸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 這件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胡惟庸案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而後,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究其黨羽,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爲何朱元璋要煞費苦心,大興胡惟庸連坐案?

胡惟庸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 這件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洪武十八年,有人告發李存義和他的兒子李佑不僅是胡惟庸的至親,還曾經夥同胡惟庸謀逆。胡惟庸雖已被誅,李存義也必須連坐。這可是禍從天降,李家揣揣不安。但是,朱元璋對此事並未嚴懲,還特別下詔,李存義與李佑都免於死罪,只是被貶到崇明島閒住。

可能是因爲李善長爲功臣元老,朱元璋念及舊情,因而特地從輕發落。按理李善長受到如此殊遇,應該上書謝恩,但是李善長對此事全然不予理會,這種態度令朱元璋感到非常不快。胡惟庸案的查證一直都在繼續着,並且有了新的進展。

洪武十九年,明州衛指揮林賢通倭事發,經審訊得知,他是奉胡惟庸的命令下海通倭的,胡惟庸謀反案有了進一步的證明。洪武二十三年,又捉拿到奸人封績。封績本是元朝的舊臣,後來歸降於明。據說,他經常往來於蒙、漢之間,曾經爲胡惟庸給元嗣君送過信,胡惟庸在信中稱臣,並請元嗣君出兵爲外應。

其實,早在洪武二十一年,大將軍藍玉出塞時,在捕魚兒海地方就捕獲過封績,但由於李善長施加影響,並未上奏,就把封績給放了。直到這次,由於封績再次被捕入獄,李善長終於也被牽連進來了。

胡惟庸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 這件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第2張

恰在此時,李善長爲了養老,大興土木,因缺少工人,向信國公湯和借用衛卒三百名,以供營建之用。以營卒爲工役,這種事情本是常事。但湯和膽小怕事,又不敢得罪李善長,因而表面應允,暗中卻向朱元璋報告,這無疑是說李善長私自集結兵力。

湊巧,京中吏民爲黨獄株連,坐罪徙邊,約有數百人,中間有一個叫丁斌的,是李善長的親戚,李善長便替他求免。由於朱元璋對李善長的猜忌之心日重,不但沒有答應李善長的請求,反而命令將丁斌拿獲。

經審訊得知,丁斌曾經供事胡惟庸家,於是,供出不少李、胡兩家往來之事。這樣,便認定李存義、李佑父子夥同謀叛的罪狀,立即將他們從崇明島拘捕進京,重新審理定罪。

接着,朱元璋頒佈嚴敕,李善長“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於是,七十七歲的李善長便被賜死了,其妻、女、弟、侄等一門七十餘人被殺。只有李善長的長子李祺及兩個兒子,因爲臨安公主的緣故,得以免死,流徙江浦。

與此同時,朱元璋又策劃陸仲亨的家奴告發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曾串通胡惟庸“共謀不軌”。一場“肅清逆黨”的政治運動,鋪天蓋地,到處偵捕,牽連蔓引,共有三萬餘人被誅戮。連一向與胡惟庸關係疏遠的“浙東四先生”也未能倖免,葉昇以“胡黨”被殺,宋濂的孫子宋慎也牽連被殺,宋濂本人則貶死於四川茅州。

爲了平服人心,朱元璋特地頒佈《昭示奸黨錄》,刊印多冊,發往各地,曉諭臣民,以此爲戒。胡惟庸案至此纔算告一段落,前後遷延近十年。朱元璋如此煞費苦心,興此大案,究竟是何用意?

胡惟庸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 這件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第3張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設有宰相制,宰相都稱爲丞相,當時丞相共有左、右二員,左比右大,分任左、右丞相的是李善長和徐達兩人。朱元璋即帝位後,逐漸感到帝權與相權的衝突,唯恐臣下權力太大,會導致元末“宰相專權”、“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鑑於此,幾次設法試圖調整,以加強皇權。最早被殺的是中書左丞相楊憲。

洪武二年九月,楊憲入爲中書右丞,洪武三年,李善長病休時,楊憲便實際操縱中書省大權,升爲左丞。他玩弄權術,陷害同僚,“市權要寵”,很快被朱元璋處死。朱元璋鑑於李善長權力過大,威脅皇權,在撤換李善長後,最初選中了汪廣洋接替李善長的相位。汪廣洋遇事小心謹慎,又以“廉明持重,善理繁劇”而著稱。

洪武六年,胡惟庸進入中書省,與汪廣洋共任右丞相。之後,汪廣洋以“無所建白”貶爲廣東參政。但是,汪廣洋一離相位後,胡惟庸遇事專斷與李善長相比,有過之無不及。況且,李善長還借胡惟庸等人,遙執相權,勢力更甚於前。

汪廣洋被貶後,當然不服氣,便暗中收集李善長的不法證據,於洪武九年與御史大夫陳寧,合疏參劾李善長有“大不敬”之罪,正中朱元璋下懷。洪武十年九月,朱元璋先升胡惟庸爲左丞相,再調回汪廣洋爲右丞相,以牽制胡惟庸,改變胡惟庸獨相的局面。

胡惟庸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 這件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第4張

然而,汪廣洋復相後,整日喝酒,並沒有起到應有的牽制作用,反而事事調和,公事“惟以他官剖決,不問是非,隨而舉行”。這令朱元璋大爲失望,又把他貶往廣南地區。即使這樣,仍未能平息朱元璋的怒氣,便又追加詔書,下令追到後,即將汪廣洋就地處死,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汪廣洋被貶殺。

由上可知,明初的丞相擅權不行,尸位素餐也不行,放權、抓權均無好下場。朱元璋對於相權的存在,實際上已深爲反感,他不能容忍相權過大,絕不希望有凌駕於衆人之上的權臣存在,廢相只是時間問題。

胡惟庸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 這件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第5張

然而,胡惟庸的獨斷專行,使相權與皇權的衝突更爲明朗化了。在胡惟庸之前,李善長小心謹慎,徐達經常帶兵在外,汪廣洋只知飲酒吟詩,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尚不突出。但是,胡惟庸爲相七年,擅權亂政,使得朱元璋感得大權旁落,除了翦除,別無選擇。

其實,早在洪武十一年三月,爲了限制丞相的權力,朱元璋就下令凡奏事不得先“關白”中書省。在此之前,凡是各地送給皇帝的奏章都要關白中書省,就是給皇帝一份,同時也要給中書省丞相送一份。接着,又令六部奏事不得關白中書省,這樣就大大削弱了中書省的權力。即使這樣,也還不能令朱元璋滿意。

於是,就有了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朱元璋接着就宣佈裁撤中書省。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朱元璋大權獨攬。秦、漢以來,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從此廢除,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稍後,朱元璋還宣佈以後嗣君不許議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請者,處以重刑,並立爲祖訓。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後,仍能時刻感受到李善長的威脅。李善長雖已退位,但勢力還很大,加之與胡惟庸的姻親故舊關係,始終令朱元璋耿耿於懷。爲了鞏固帝業,就必須徹底消除這一隱患,因而胡惟庸案不斷升級。

明代的心腹大患是“北虜南倭”,於是又爲胡惟庸添上了一個“通倭通虜”的罪名,就是說他勾結蒙古和日本,企圖謀反。但據吳晗先生《胡惟庸黨案考》,通倭通虜都是“莫須有”的罪名。

胡惟庸事件,正像一個傳說中的故事,時間越長,故事的範圍便越擴大。到後來胡惟庸東通日本高麗,西通卜寵吉兒,南通三佛齊,北通沙漠,東西南北諸夷,無不與胡惟庸叛逆案發生關係。朱元璋在殺胡惟庸若干年後,又給他加上這些謀逆罪名,是想借胡案興起大獄來誅殺文武功臣,以防功臣們日後威脅朱姓子孫。

平心而論,胡惟庸的被殺,完全是咎由自取,但是,所謂的“胡黨”,未免牽強附會。胡惟庸案實際是朱元璋整肅功臣的藉口,凡是他認爲心懷怨懟、行爲跋扈的大臣,都被加上“胡黨”的罪名,處死抄家,開國功臣李善長也最終被牽連進此案。

胡惟庸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 這件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第6張

有明一代,任職丞相的只有四人,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有三人被殺。據說,徐達似乎也未能善終。李善長是受禍最慘的,不僅本人被賜死,還被族誅。

在他死後一年,郎中王國用爲其鳴冤,由御史解縉起草《論韓國公冤事狀》,疏中論道:李善長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勳臣第一,又何必爲胡惟庸謀事,況且他已經年邁,根本沒有精力再折騰,何苦如此!當時正值胡黨株連,氣氛異常恐怖,很多人擔心會招來禍事。但朱元璋看了以後,未作任何批示,可見他也默認是枉殺。

所謂的胡謂庸案只是一個藉口,目的就在於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結果,徹底廢除了宰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