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吳三桂開山海關頭投降清朝後 康熙爲何還將他視爲眼中釘

吳三桂開山海關頭投降清朝後 康熙爲何還將他視爲眼中釘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康熙和吳三桂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吳三桂開山海關頭投降清朝後 康熙爲何還將他視爲眼中釘

吳三桂這一生註定不會在風平浪靜中度過,即使在花甲之年。

也許是上天對於綁在恥辱柱上的人的懲罰,也許他生來就是爲了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筆的濃墨重彩。

戰鬥的理由

1644年5月,自吳三桂衝冠一怒爲紅顏,獻關降清,與清朝大軍合兵擊潰李自成,搶回了他用一生惡名換來的陳圓圓後,接着又馬不停蹄的奔走在大清版圖的外緣,陸續打散了降清復叛的姜襄,榆林叛將劉登樓,農民將領王永強,平山西、攻四川、收雲貴......

這時候的吳三桂是瘋狂的,但是他又無比的清楚,雖然清廷表面上對他格外看重,但在人家心裏,他始終是個不忠不孝的“二臣”。

然而他既然已經做了選擇,就希望能夠拼盡全力得到新主的認可,他希望以這樣的表現來換後半生的無憂自在,所以在這些年的南征北戰中,他常常身先士卒,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

吳三桂開山海關頭投降清朝後 康熙爲何還將他視爲眼中釘 第2張

不得不說,吳三桂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軍事家,他細緻入微的策略,進退有節的戰術,或者紀律嚴明的治軍,即使我們用現代的眼光來評價,都不得不讚一句他傑出的軍事才能。可以說,他將自己畢生最輝煌,最鐵血的一面都留給了大清朝。

直到1660年,浴血17年的吳三桂終於封藩雲南,位極人臣,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生活。

追殺永曆的理由

吳三桂是追着明朝後裔的足跡來到雲南的。1646年,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桂端王朱常瀛之子-朱由榔在肇慶稱帝,建國南明,建元永曆。

此時距清廷入主京都也不過才兩年多,所以明朝後裔在當時仍然還有着大量的領土與羣衆基礎

但要不說他該亡呢,即使在這個時候,明朝後裔之間的幾個政權還在爲爭奪權力而內訌。

與崇禎時期一樣,此時的南明依舊在內憂外患中苦苦掙扎,時常被清軍追到門口,堂堂永曆皇帝經常奔走在流亡路上,連口熱乎飯都吃不上,無奈之下一路逃到緬甸,被緬王收留。

經過清廷全力追剿,明朝後裔以及其他抗清政權滅的滅、降的降、逃得逃。自此,清廷纔算是真正踏實了。

但吳三桂並不這麼想,他認爲他做得還不夠,至少他還沒有得到清廷真正的認可,他需要借永曆的頭來繼續鞏固自己的身份,既然已經做了惡人,索性就一做到底。於是他多次上書,希望能夠得到允許,讓他率軍前往緬甸斬草除根。

事實上,當時順治帝並沒有採納吳三桂的建議,並且認爲這是多此一舉的,但在吳三桂的堅持下,順治終於同意了他的請求。

吳三桂在攻入緬甸時,收到了一封來自永曆帝的信,大意是說:我都千里迢迢跑到緬甸了,天大地大,將軍你怎麼就容不得我一人呢?你既以封王賜爵,難道還嫌功勞不夠,要拿我去邀功嗎?我不知道大清給了你什麼好處,或者說我與你有何仇怨,讓你如此窮追不捨?你可知道你這樣的做法自以爲很聰明,但你卻實在愚蠢,自以爲如此便能得到清廷信任,但恰恰讓人覺得你薄情寡義...

......豈天覆地載之中,獨不容僕之一人乎?......將軍自以爲智,而適成其愚;自以爲厚,而反覺其薄......

永曆這封信寫的不可謂不誠摯,不可謂不字字誅心,此時的吳三桂雖動過惻隱之心,但箭已在弦,不得不發,況且這時候的吳三桂已經心如磐石,下定決心要把這惡人做到底了。

終究,緬王莽白迫於清軍的壓力,親手將永曆獻給了吳三桂。在見到永曆之後,吳三桂還是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什麼都沒說,也許是心中僅存的那一點點良知,讓他覺得有愧於大明。

不過最終永曆還是死了,連同其父子在內的親眷25人縊死於昆明篦子坡。

吳三桂開山海關頭投降清朝後 康熙爲何還將他視爲眼中釘 第3張

自此,明朝僅存的皇室血脈算是徹底被剷除,吳三桂在做完這些之後他並沒有感到輕鬆,反而更覺空虛,他再次回到雲南,在極盡奢靡的生活中,以求能夠填滿他因道德和人性的淪喪而餘出來的空洞內心。

《清朝野史大觀》卷三:三桂在滇中奢侈無度,後宮之選不下千人...

康熙的心病

建王宮、脩金殿、鑄金身、納後宮,可以說,在這天高皇帝遠的雲南,吳三桂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土皇帝。

同時,他也沒有忘了經略洪承疇對他的提醒:“不可使滇一日無事也。”見《庭聞錄·卷三》。

這也是三藩之間的一致默契,因爲一個和平的地區,是不需要這麼龐大的軍力駐紮的。

但最終,吳三桂還是做得過了,清朝對他徹底失去信任,或者說對他產生恐懼,應該就是從他入緬追殺永曆開始。一個對舊主這麼冷血無情的人,任誰也不敢放任他逍遙自在,一個沒有道德沒有原則的人,雖然好用,但更加可怕。

1661年,生在京都、長在京都的康熙皇帝繼位。從小在漢文化洗禮下成長的康熙不同於順治帝,他沒有切身體會過吳三桂的勞苦功高,反而在儒家文化的印證下,更加顯得他無道無德,再加上吳三桂駐紮雲南多年,且年年誇大雲南動盪局勢,每年軍費支出單吳三桂就得900多萬兩。

如今,他已經成爲了康熙心中最大的心病,爲了大清江山,他毅然決定解決了這個人,而解決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兵權,於是削藩的日程就被康熙帝長期置於首位。

吳三桂開山海關頭投降清朝後 康熙爲何還將他視爲眼中釘 第4張

1673年,剛滿20歲的康熙把削藩的詔書送到雲南。對於做慣了土皇帝的吳三桂來說,這是他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大清的半數江山出自他手,一個小小的雲南本不算厚賜,怎麼這小皇帝說翻臉就翻臉。

他依然沒有明白的是,他的命運其實早在永曆帝的那封信中早有預言:“將軍自以爲智,而適成其愚;自以爲厚,而反覺其薄”。

在康熙帝接二連三的詔書下,吳三桂最終爆發了,他實在忍無可忍,大罵前來宣召的欽差:“吾擎天下以與人,只此雲南是吾血掙。今汝貪污小奴,不容我住耶?”。

三藩之亂

時年62歲的吳三桂就這樣再一次披甲執銳,踏上了倒戈伐清的征程,吳三桂手下的部隊連年征戰在沙場,個個都是身經百戰,所以起兵之初憑藉着精良的裝備和軍事素養,一路勢如破竹,輕易拿下貴陽、長沙、嶽州、成都、常德、衡州......

隨着吳三桂義旗高舉,同樣面臨削藩之痛的靖南王耿精忠緊接着於1674年福州起兵,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於1676年廣州起兵,三藩之亂正式推向高潮,戰火遍及半個大清。

吳三桂開山海關頭投降清朝後 康熙爲何還將他視爲眼中釘 第5張

可吳三桂畢竟不是真的想要叛變,他只想讓康熙知道,他沒有反心,他只想偏安一隅,直到老死。所以當他剛打到常德時,吳三桂便不再前進,陳兵於長江南岸,通過各種渠道向康熙請和。

但康熙帝拔除心病之心遠比吳三桂想的要堅定,就在吳三桂按兵不動等待清廷回話時,康熙用實際行動回覆了吳三桂:留質在京的長子吳應熊,長孫吳世霖皆被處死,剩餘一干親族全部入宮爲奴。

幻想破滅的吳三桂只好再次發起進攻,但此時的清廷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貽誤戰機的吳三桂節節敗退

1678年,67歲的吳三桂在起兵5年後病死在征途中。

1781年,三藩之亂徹底肅清,吳三桂的所有血脈全部被殺,一代奸雄的故事就此落幕。

命運與原則

命運總是會糾纏在某一個人的身上,不斷地和他開着玩笑,在經歷了明末崇禎時期的消極勤王,歸降李自成;又因紅顏而衝冠一怒,獻關降清;後被清廷視爲眼中釘,繼而起兵伐清,征伐一生、權謀一生,最終卻落得個斷子絕孫的下場。

與其說他是導致明朝滅亡以及三藩之亂的罪魁禍首,更不如說,是命運推動着他一步步堅定的走向亂臣賊子的人設。

吳三桂開山海關頭投降清朝後 康熙爲何還將他視爲眼中釘 第6張

吳三桂的一生似乎都在與時勢做着鬥爭,但從一些細枝末節中又能看得出來,他渴望踏踏實實過完餘生,可惜,那時的他已經註定再不可能,從他第一次背棄了“道德”之後,就再也沒有了回頭的機會,他只能在一條道上走到黑。

有時候想想,一個人的“原則”是多麼的重要,當你第一次背離了它,就註定要在痛苦掙扎中夜不能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