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勵精圖治的皇帝宋孝宗趙眘,雖敗猶榮

勵精圖治的皇帝宋孝宗趙眘,雖敗猶榮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的第二位皇帝是宋孝宗趙眘,他是宋高宗趙構的養子,接下來小編講講他的一些故事。

趙構曾經有過一個兒子,但不幸夭折,後來他失去生育能力,不得已在宋太祖一脈中選擇了趙眘養在宮中,後來繼承了皇位。趙眘是宋太祖的七世孫,歷經多年變遷,趙眘之家已經成爲普通人家,從普通人家的孩子成爲九五至尊,趙眘對養父趙構身懷感激,非常孝順,所以他死後的諡號也被定爲了“孝宗”。

勵精圖治的皇帝宋孝宗趙眘,雖敗猶榮

宋孝宗趙眘

趙眘原名趙伯琮,六歲的時候被宋高宗趙構選中,抱到宮中養育。不過趙構一直覺得自己還會有兒子,所以也沒給趙眘什麼皇家名分,一直拖到1160年,趙構自感生子無望,再加上朝廷大臣多次進諫,不得已才把已經33歲的趙眘立爲皇子。當時,被立爲皇子的還有另一個被趙構抱養的孩子——趙琢,在立他倆誰爲太子這個問題上,趙構很是費了一番心思。

趙構讓趙眘、趙琢摹寫《蘭亭序》500本,這是個艱鉅的任務,考驗的是人的意志和耐心。趙眘有個好老師叫史浩,學識淵博、很有見識,給了趙眘很多提點。結果趙眘按時完成了臨摹500本的任務,趙琢卻隻字未寫。趙構還給兩人各送去10名美女,過了一段時間又把她們召回。經過檢查,發現給趙琢的10個都已經不是處女,而給趙眘的10個美女卻依然都是完璧之身,這中間自然又有趙眘老師史浩的提醒教導。幾番測試下來,原本身體瘦弱、處於競爭劣勢的趙眘被立爲了太子。

勵精圖治的皇帝宋孝宗趙眘,雖敗猶榮 第2張

趙眘拒絕女色誘惑

公元1162年六月,宋高宗趙構以“倦勤”想多休養爲由,傳位給趙昚,趙構自稱太上皇帝。從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趙匡胤一系。趙眘是個勵精圖治的皇帝,繼位不久就召主戰派老將張浚入朝,共商恢復河山的大計。並且接受史浩的建議,下詔爲岳飛平反,赦還岳飛被流放的家屬。隨後,趙眘陸陸續續把被貶謫、罷免的主戰派大臣平反覆官,修整戰備,發展生產,意圖出征北伐、收復故土。

趙眘是個急性子的人,在初登大位、各方面準備並不充分的情況下,便匆匆任命張浚爲主帥,於1163年展開隆興北伐。張浚可以用“志大才疏”來描述,三觀很正,但能力不足,駕馭不了全局!所以,儘管剛開始宋軍連連得勝,收復了靈壁、虹縣和宿州等地,但後來在金軍優勢兵力的反攻下,宋軍將領意見不和,缺乏有效協調,導致軍心渙散,被迫撤軍時又遭到金軍的圍追堵截,損失慘重,南宋朝廷只好再次與金國達成和議,史稱“隆興和議”。

“隆興和議”從國家名節和給付金國的銀絹數量看,比趙構時籤的“紹興和議”稍微好一點,宋朝皇帝對金國皇帝不再稱臣,改稱侄;原來的“歲貢”改稱“歲幣”,銀、絹各減去5萬兩(匹)。但從土地據守看,“隆興和議”比“紹興和議”還要糟糕,南宋竟將唐、鄧、海、泗、商、秦六州之地割讓給了金國。可能在宋人看來,國家名節、皇室榮辱是比土地更爲重要的,趙眘內心也覺得比趙構簽訂的和議強一些,這是他勉強說服自己的一點。隆興和議之後,宋、金兩國維持了40多年的和平時光。

北伐失敗,讓趙昚的目光暫時轉向內部治理,苦心經營江南半壁江山,發展農業,興修水利,懲治貪腐,革新吏治,推動南宋中期出現了一個盛世局面,社會安定,民生富庶,百姓安居樂業,史稱“乾淳之治”。在政治上,趙眘汲取秦檜久居相位形成的擅權教訓,擴大參知政事的權力,以分宰相之權,同時牢牢把臺諫官(掌管彈劾之權的官員)的選拔任免抓在手中,形成了權力相互制衡的局面。

趙眘始終存有北伐之志,他大膽改革軍事制度,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義兵制,“每戶三丁抽一”,農閒時加強戰備訓練,這樣就實現了“寓兵於農”,既壯大了軍事力量,又減輕了國家財政負擔。他提拔名將虞允文擔任丞相和樞密使,共謀北伐大計,可惜虞允文早逝,計劃未能實施。

趙眘在位27年,趙構太上皇當了25年,生性仁孝的趙眘做重大決策時不可能不考慮趙構的意見。趙構和南宋很多大臣骨頭不夠硬,求和意識強烈,反對趙眘的北伐計劃。再加上戰爭耗費巨大,都攤到百姓頭上,容易激起民變。在多方因素制約下,趙眘收復故土的願望始終未能實現。但趙眘勵精圖治的一腔豪情壯志,體恤百姓、發展生產的仁君情懷,足以使他成爲南宋最強皇帝。

勵精圖治的皇帝宋孝宗趙眘,雖敗猶榮 第3張

趙眘的平民皇后謝蘇芳

趙眘有着濃厚的平民情懷,先後娶的幾位妻子都是平民出身,其中有個叫謝蘇芳的是個孤兒,長大嫁給趙眘後,兩人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一起精心侍奉太上皇趙構。公元1187年十月,太上皇趙構病逝,趙昚痛哭不已,表示要服喪三年,爲此他開始讓太子趙惇參與政事。僅過了2年,趙昚乾脆向乾爸爸趙構學習,禪位給了趙惇,他自稱太上皇,閒居慈福宮,繼續爲趙構服喪。1194年,當了5年太上皇的趙眘溘然長逝,留下了對兒子宋光宗深深的擔心、疑慮和氣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