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常遇春打勝仗回來百姓夾道歡迎 常遇春爲什麼要下令屠城

常遇春打勝仗回來百姓夾道歡迎 常遇春爲什麼要下令屠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常遇春屠城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朱元璋作爲明朝的開國皇帝,從乞丐成就帝王霸業,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舉。但之所以能夠成就此舉,並非是朱元璋的對手不濟,而是他相較於陳友諒、張士誠兩人更善於蒐羅人才,並能知人善用。徐達、湯和、馮勝、劉基、常遇春等皆是明證。

常遇春打勝仗回來百姓夾道歡迎 常遇春爲什麼要下令屠城

而在這些良將大才之中,朱元璋對於常遇春的賞識可謂最深。他不僅稱讚常玉春“當百萬之衆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還在常遇春在北伐歸途年40歲而逝時,口占一詩“朕有千行生鐵汁,平生不爲兒女泣。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溼”來表達自己的傷心不已,甚至作爲帝王還淚灑棺槨,解衣覆棺。而作爲死後榮光,朱元璋更是追贈常遇春爲開平王,諡忠武,配享太廟;連常遇春的兒子也因此蒙蔭獲封開國六公爵之一的鄭國公。

常遇春打勝仗回來百姓夾道歡迎 常遇春爲什麼要下令屠城 第2張

可是在常遇春獲得這些恩寵的背後,他雖爲名將,卻也有一個惡習那就是殘暴、殺降,飽受詬病。作爲將軍,刀口舔血本是常事,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殘暴也算是亂世的生存法則之一,尚還能爲人理解;但若說殺降,那可就備受指摘了。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之中,“兵者,止戈也”,雙方對戰講究點到爲止,講究“此人殺已降,不武之甚”。但常遇春作爲草莽出身,卻偏偏喜歡殺降,而且這個殺降並不只包括投降己方的敵人,還包括了投誠的百姓。也正是因此有篤信因果輪迴之人,將其年僅40歲便暴斃歸爲殺孽尤甚所致。當然,在現代科學發展的今天,這自然不能成立。但在古代,卻不得不說這種說法十分具有煽動性。

常遇春打勝仗回來百姓夾道歡迎 常遇春爲什麼要下令屠城 第3張

常遇春與朱元璋一般,也是出自貧苦農家。不過,相較於朱元璋家的赤貧,常遇春要算稍好,少時還能隨人練習武術。1351年,由劉福通、韓山童領導之下,一場席捲全國的元末農民大起義拉開帷幕。元朝統治者的苛捐雜稅、橫徵暴斂外加黃河氾濫、各地蝗災旱災迭起徹底讓百姓紛紛選擇揭竿而起。此時的常遇春亦是心有不滿,遂加入了綠林大盜劉聚一夥,打家劫舍好不快活。對於擅長武術的他,劉聚也引以爲心腹,但事實上劉聚面對當時的社會處境只是安於小樂,並無抱負。這也讓常遇春萌生了離去的想法,畢竟“良禽擇木而棲”。

與此同時,朱元璋在接到了兒時玩伴湯和的書信之後,加入了郭子興的起義軍。在郭子興的起義軍之中,朱元璋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積累。既有了馬皇后爲賢內助,又在被排擠出走之後有徐達、周德興、郭英等人擁戴。很快朱元璋便招募了一批精幹力量,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四月,朱元璋兵發和州,而在奪取和州之後朱元璋下令軍伍秋毫無犯。治軍嚴格的朱元璋,自然很得民心,於是一時間民皆歸附。而恰在附近的常遇春,知曉此舉之後,也知朱元璋乃成就大業之人,便果斷選擇投軍。

常遇春打勝仗回來百姓夾道歡迎 常遇春爲什麼要下令屠城 第4張

不過,縱然身負勇武之力,出身盜匪的名聲還是讓朱元璋對常遇春很是冷淡,他一開始也只能以一軍卒開始軍伍生涯。古語有錐處囊中之說,很快常遇春便脫穎而出。而在戎馬倥傯之間,克衢州,戰九華山,採石磯敗元軍,常遇春無不是一馬當先,也正因此他被擢升爲元帥,位居徐達之下。

而徐達、常遇春的正、副搭配也一直持續到明朝建立以後。縱然在此期間,在鄱陽湖之戰中,面對陳友諒大將張定邊直取朱元璋的危機情況,常遇春有搭弓射箭救主與危亡之際的功勳,這種正副搭配也未曾改變。究其原因,便是常遇春勇武背後的嗜殺。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常遇春在打敗陳友諒大軍,俘獲三千俘虜之後,不顧及朱元璋曾經的禁令,下令將三千人全部處決。此舉也充分顯示了常遇春的狠厲作風,影響極壞,這也促成了朱元璋以徐達爲正,轄制他舉動的正副搭配班子結構。

常遇春打勝仗回來百姓夾道歡迎 常遇春爲什麼要下令屠城 第5張

然而,即便有徐達節制,常遇春亦是惡習不改。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他將屠刀伸向了當地百姓。在朱元璋下令徐達爲大將軍,常遇春爲副將軍之後,二人率大軍厲兵秣馬,縱然當時元朝亦有名將王保保,但事實上民心已失之下,起義軍也一路摧枯拉朽攻城略地,很快黃河以南幾乎進入落入起義軍之手。但就在常遇春領導的大軍攻克河南焦作懷慶城之時,一場屠殺降臨。原本在元朝治下,漢民作爲第四等人地位低下,又有苛捐雜稅,對於朱元璋大軍的到來這裏的人們早已是翹首以盼。於是當見到常遇春大軍進城之後,百姓們紛紛夾道歡迎,一時間懷慶城也是萬人空巷。

可是,此時原本興高采烈的常遇春卻突然冷笑一聲,轉身對軍士下令屠城。一時間,懷慶城數萬民衆淪爲草芥,盡數被殺。而導致常遇春下此命令的原因,竟然是民衆的歡迎牌上一面爲恭迎起義軍標語,另一面爲恭喜元軍標語的緣故。事實上,作爲王朝季世最爲弱小的一方,百姓面對手握鋼刀的軍伍之時,他們又如何抉擇呢?他們並不敢開罪元朝人,也自然對起義軍不敢得罪,本身又貧苦交加也只好有此做法。

常遇春打勝仗回來百姓夾道歡迎 常遇春爲什麼要下令屠城 第6張

當然對於這段歷史,其實也存在一定的爭議。有反對者便指出畢竟清朝在修訂《明史》時,爲了遮掩原本爲明臣的舊事可謂是煞費苦心,用了近百年才修訂完畢《明史》,藉由此事抹黑常遇春也不是不可能。不過支持者則指出在民間的傳聞之中,關於常遇春殺降一事不勝枚舉,而且“抹黑”常遇春似乎並不必要。至於其中真僞,也只能有待考究了。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七日,常遇春自開平班師,行至柳河川時,暴卒。至於死因除去傳聞的殺伐太重之外,最爲人取信的便是“卸甲風”。所謂卸甲風,是指在短時間內披甲運動之後導致人體體溫升高、血管膨脹、血液流速加大,一旦軍人迫不及待脫掉甲衣,也就造成了體溫急速下降、心肺負擔加重,最終身體不支之下導致死亡。

不得不說的是,任何歷史人物在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之中,都會有兩面性,完美的歷史人物是不存在的。而作爲後來者,我們後人要做的就是去僞存真,多方考究。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