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常遇春作爲明朝第一猛將 常遇春的死是意外嗎

常遇春作爲明朝第一猛將 常遇春的死是意外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明代常遇春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常遇春身爲明代第一猛將,爲何意外死亡?

提到明代的歷史,我們總能想到開國皇帝朱元璋,作爲一介平民百姓,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布藝身份爲起始的開國皇帝,他的一生布滿了成道路上的艱辛與不容易,而提到他的成功之路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常遇春。

常遇春是明代的開國將領,曾有人爲明代的所有將領做了一個排行榜,常遇春便名列第二,僅次於徐達之後。他是當年明月筆下的神箭手,也是所過之處血流遍地的“人屠”。

常遇春其人,胸有溝壑,在朱元璋手下立下汗馬功勞,更是自言能夠獨自率領十萬士兵的堂堂元帥,這樣一個人,卻在四十歲的時候便暴斃身亡,這樣的結局如何不讓後人可惜?

於是,關於常遇春的死因,便有了多種多樣的說法,結合歷史分析,往往排除了所有的可能性後,哪怕最後的答案多麼不靠譜,那它也是正確的答案。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分析關於大明王朝最有勇有謀的元帥之一——常遇春的死因。

狡兔死走狗烹,君王之心難猜

功臣暴斃,一提到這四個字便不由自主會讓人聯想到是不是因爲君主猜忌,暗下殺手,再說那君主是朱元璋,便會換來幾個瞭然的眼神,接着便是心知肚明的搖頭嘆息。

是的,朱元璋此人殺伐果斷不假,卻也猜忌心重。

歷史上,開國皇帝轉眼間便誅殺跟隨在自己身邊爲自己的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的例子不在少數,最典型例如韓信,無論前期的漢高祖劉邦再怎麼“解衣推食”,韓信再怎麼“攻必取,戰必勝”,哪怕高祖皇帝許諾給他“三不殺”作爲擔保,可韓信的結局依然難逃一個死字。

君王的信任是短暫的,可常遇春的死卻與這個情況不同。

常遇春祖上一直到父母那一代都是農民,日日耕作以此爲食,可是常遇春的志向從小便不一樣,他信奉男子漢大丈夫需要習武爲生,將來靠一身武藝成就一番事業,於是便從小在武館旁聽。

當時,正是元代統治時期,蒙古族將人種劃分爲四個等級,而漢人,則是最低等的種族,因此,常遇春便只能出力氣換取學費,如此辛勞習武,終有所成。

可是,習武之人一天所花費的力氣很多,胃口更是比常人要大,但常遇春家中的糧食,別說是一家人吃飽了,甚至都不夠他一個人維持生命。

沒有東西吃就要餓死,於是常遇春無可奈何之下便趁此機會加入綠林大盜劉聚麾下,因爲他身高過人,力大無窮,所以很受劉聚欣賞。

常遇春在劉聚的麾下當上了強盜,四處打家劫舍,憑着他一身武功和精湛的騎射功夫,不僅能吃飽飯,還能過上相對不錯的生活。

可是這樣的生活顯然不是常遇春想要的,他從小立志習武,有想要成就一番事業之雄心,可是現在卻當上了土匪,四處打家劫舍。再看劉聚,除了打劫平民百姓外,再大的志向卻是沒有了。於是他投奔早有耳聞的朱元璋。

之所以說朱元璋不是謀殺常遇春的兇手原因有二。

其一便是常遇春在加入朱元璋的隊伍後,多次爲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甚至還救了朱元璋的命。卻說常遇春在投奔朱元璋後,便拉開了屬於他的舞臺的序幕。

常遇春的首次亮相便是朱元璋率兵攻打採石磯,元代主力大軍在採石磯的河對岸嚴陣以待,朱元璋多次強攻卻都遭遇了失敗,此刻的局勢一時間僵持住了,而正在朱元璋垂頭喪氣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常遇春作爲先鋒,率領手下幾十個士兵,撐着一條小船冒着元軍如同雨點一般密集的箭矢衝向河對岸,常遇春站在船頭,指揮士兵划船躲開飛箭,他自己擎着長槍,撥開射來的飛箭,最終,到達岸邊,常遇春身先士卒跳入元大軍伍中,將元軍牢不可破的隊形打亂,而朱元璋抓住機會,立刻命令手下大軍開始進攻,將元軍打得落花流水,採石磯之戰就此宣告勝利。

1360年五月,朱元璋的大敵陳友諒率十萬兵卒攻打應天,朱元璋手下兵卒只有三萬多人,他命常遇春與馮國勝埋伏,誘敵深入,後來陳友諒一衆兵卒被常遇春,馮國勝率軍衝殺,死傷慘重,大敗而逃,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給朱元璋爭取了時間,壯大了力量,常遇春也因此被升爲行省參知政事。

後第三年,陳友諒號稱率領六十萬大軍傾巢出動,在鄱陽湖與朱元璋大軍進行水戰,陳友諒的船遠大於朱元璋,更是堅固難破,相比之下,朱元璋的船小,但勝在速度快,靈活性高,兩軍對峙,不相上下。

在其中一天裏,朱元璋的船擱淺,陳友諒派出元代第一猛將張定邊前來圍攻,朱元璋的性命危在旦夕,周圍將領兵卒,已無力阻攔,可正在這時,常遇春搭箭就射,一下子便射中張定邊,再駕駛自己戰船使得朱元璋脫離擱淺的困境,最終,陳友諒不敵常遇春乘風縱火,戰船被火燒着,烈焰熏天,陳友諒本人也在混戰中的流矢下死去。

這場戰役徹底扭轉了雙方的力量,常遇春不僅功勳卓著,更是救了朱元璋的命,因此,哪怕是顧忌恩情,朱元璋也會猶豫片刻。

第二個原因,更是決定了朱元璋不能殺常遇春。

常遇春死前,剛剛出塞討伐了侵擾通州的元將,這一征討自然是戰無不勝,甚至還俘獲了元軍及其戰馬牛羊數萬,大軍班師回朝的過程中,常遇春暴斃而亡。

此時,全國的政治、軍事形勢還不明朗,塞外敵人威脅,四川,雲南這些邊疆地區還尚未平定,大明王朝仍然需要多次用兵,而朱元璋在瞭解常遇春暴斃的消息後更是悲痛萬分。

他親自迎接靈柩,賜常遇春諡號爲忠武,配享太廟,不僅如此,甚至將自己的龍袍披在了常遇春的遺體之上。

常遇春作爲明朝第一猛將 常遇春的死是意外嗎

▲常遇春形象圖

此刻的朱元璋,想必痛惜的感情更多。

所以,朱元璋殺死常玉春這種猜測並沒有錯。

殺降不詳,人屠自作自受

在我國曆代,一直都有這麼一個說法——降將降兵不殺。而縱觀歷史,那些動輒屠城,坑殺降將降兵的將領,大多都沒有好下場,因此,作爲“人屠”,常遇春是否真的是因果報應,不報不爽,最終被自己的屠殺給害死的?

明史記載,常遇春在1359年輔佐朱元璋在九華山俘獲陳友諒3000人作爲俘虜,徐達與常遇春對於這三千俘虜的處置產生了分歧,徐達認爲不能殺,而常遇春則堅持要殺,最終兩方爭持不下便決定去詢問朱元璋的意見。

但是,口信還未到朱元璋的手上,常遇春便私自將這三千多俘虜殺掉了,甚至還丟棄在一個大坑中,將他們埋在下面。

但是,依照常遇春的爲人作風,就可以判斷他並不是隨意殺戮之人,他的選擇看似殘忍,但是卻經過了自己的深思熟慮。

首先,這三千人雖然是俘虜,投降於朱元璋一方,但是不敢保證他們是真心歸附而不是詐降;其次,這些人雖然歸順,但是信用不高,誰瞭解他們會不會在陳友諒得勢後反將一軍,臨陣倒戈;再次,養這三千降兵需要糧草,但是戰勝時分,糧草來之不易。

或許上述理由並不在常遇春的考慮範圍,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另一個視角來看待這件事。

常遇春作爲明朝第一猛將 常遇春的死是意外嗎 第2張

▲常遇春雕像圖

再說常遇春屠城一事,明史記載朱元璋曾勸說常遇春不要那麼殘暴,弒殺是不對的,而且朱元璋號稱正義之師,就絕不能所過之處屍橫遍野,朱元璋告訴常遇春,如果你將整個城的人都殺了,那麼收復的城池就算再多,沒有人住在裏面,也是廢城一座。

一次,常遇春在攻下一座城池後遇到安撫不成反而反抗的百姓,他極爲氣憤,夜間做夢又夢到此事,不由得發出夢囈:“此處刁民,實在該死!”

誰瞭解,手下將他的夢話當做所下的命令,對這座城市展開了屠殺。當常遇春醒來後,發現帳中帳外空無一人,仔細回憶驚出一身冷汗,連忙穿衣策馬前去阻止,可是此刻的大軍,已經屠城二十里,城中更是屍橫遍野,任由常遇春怎麼後悔都爲時過晚。

所以說,常遇春屠城與殺降是真實存在的,可是如果說因此就認定常遇春是遭到報應反噬而死,未免過於不適合實際,更是一種唯心主義的猜測,那麼常遇春到底是怎麼死的?

一生戎馬,積勞成疾

常遇春的死因,很多人認爲是因爲一場瘟疫,要了解古時候的瘟疫致死率是極高的,但是,仔細一想,如果常遇春真的是因爲感染瘟疫去世,那麼爲什麼死的只有他一人,而其他人都在傳染性極高的瘟疫之下活了下了?

所以,關於常遇春得了一種傳染病的說法是不對的。

現在的學者普遍更傾向於認爲常遇春是得了一種叫做“卸甲風”的慢性病而死的。

常遇春作爲明朝第一猛將 常遇春的死是意外嗎 第3張

▲常遇春形象圖

“卸甲風”在現代,叫做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爲寒冷、潮溼、慢性勞損使得背部肌筋膜及組織發生水腫、滲出還有纖維變性產生的症狀。

常遇春身爲朱元璋看好的統帥,卻喜歡自己衝鋒陷陣,身先士卒。

朱元璋曾經告誡過他,身爲大將,不要“與小交角”,讓他珍惜保重自己的身體,纔能有更長久、更大的成就,可是常遇春依然我行我素,經常一人一馬就衝入敵方的隊列中廝殺,二十幾年的征戰生涯裏,他更是負傷無數,再加上戰爭頻仍,居無定所,食無定時,多年的積勞成疾,身體定然早已發出求救信號,可他卻一直不當回事,依然我行我素。

而常遇春最後一次北征,大軍五月份出發,七月份班師回朝,此刻正值春夏之際,天氣酷熱,常遇春不僅要殺敵陷陣,還要制定作戰計劃,而柳河川正處於當今的河北省承德市,也就是著名的避暑山莊所在地,晝夜溫差極大,白天柳河川天氣炎熱,常遇春重甲在身,無法休息,更是酷熱難耐,而晚上氣溫驟降,他便不顧及自己的身體狀況,立刻脫掉盔甲,汗水未乾之時被涼風刺激,引發“中風”症狀,於是,本就身體處於亞健康的常遇春在這種情況下,患上了“卸甲風”這種慢性病,再加上大軍遠征倉促,沒有名醫調理,所以便不治身亡。

常遇春作爲明朝第一猛將 常遇春的死是意外嗎 第4張

▲朱元璋形象圖

常遇春的死讓我們感到可惜,事實上,在朱元璋心中,常遇春的地位非同一般,明代常遇春的畫像經常會有他身着龍袍正襟危坐的畫面,他身上的龍袍便是朱元璋披在常遇春遺體上的。朱元璋厚愛常遇春,不僅從常遇春生前以及死後的封號上能看出,常遇春的長女更是被朱元璋嫁給了自己最寵愛的兒子朱標。

回首常遇春短短的四十載光陰,他的一生從來不是以一個完人存在的,他是一位從未敗過的名將,或許他的戎馬半生過於短暫,但是卻做到了兒時對自己立下的諾言,“好男兒志在四方”。如果說,常遇春沒有病死而是活到了朱元璋坐穩了大明王朝龍椅的那個時候,那麼等待着他的或許便是最後的清算,因此常遇春最終病死在沙場而非官場,事實上也是對於他自己的一種成全。

半生戎馬半生瀟灑,後世萬載留名,雖然一生短暫,但是卻足夠能讓人記住,這或許便是常遇春最好的結局了吧。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