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唐昭宗想做明君無奈能力不足!

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唐昭宗想做明君無奈能力不足!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唐昭宗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李儼病逝,由於他生前未來得及指定接班人,他的兩個兒子年幼,因此大臣和宦官們都傾向於在唐僖宗的兄弟中擇立新君。大臣認爲唐僖宗的六弟吉王李保年長又賢明,是合適的人選。最後手握兵權的大宦官、左神策中尉楊復恭派右軍中尉劉季述帶領禁軍去迎接唐僖宗的七弟壽王李曄入宮繼位。

當時的大唐已經山河日下,李曄登基時才22歲,他意氣風發,頗有恢復祖宗基業之志。

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唐昭宗想做明君無奈能力不足!

唐昭宗

“帝攻書好文,尤重儒術,神氣雄俊,有會昌之遺風。以先朝威武不振,國命浸微而尊禮大臣,詳延道術,意在恢張舊業,號令天下。即位之始,中外稱之。”

唐朝中後期,有三大頑疾困擾,分別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黨爭。其中黨爭的問題在唐宣宗時基本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在唐憲宗時曾經短暫得到解決,之後卻愈演愈烈,宦官專權的問題則是連唐憲宗、唐武宗和唐宣宗這樣的明君都未能解決的頑疾。年輕的唐昭宗如何去解決這兩大難題?

1.試圖平定藩鎮

1.1討伐西川

唐昭宗爲了他心中的復興大業,繼位沒多久,他就對藩鎮出手了,他的第一個打擊目標是西川節度使陳敬瑄,理由是陳敬瑄窩藏罪犯田令孜。

田令孜在唐僖宗時把持朝政,他利用手中權勢將哥哥陳敬瑄任命爲西川節度使。

唐昭宗上臺後迫不及待地要收拾田令孜的原因有公私兩方面。

公仇:一是大唐之所以戰亂不斷,田令孜的亂政是罪魁禍首,此外他還兩度挾持唐僖宗逃離長安,完全將皇帝架空。

二是田令孜與藩鎮勾結,藐視中央。田令孜轉任西川監軍不久,僖宗就已經下詔將他流放端州(今廣東肇慶市),田令孜卻跑到成都,在兄長的庇護下拒絕前往端州,唐僖宗對他的處罰成了一紙空文。

私仇:廣明元年(880年),黃巢帶兵攻打長安,田令孜挾持唐僖宗出逃,當時李曄年僅14歲,也跟着一起逃難。

由於倉促逃難,除了唐僖宗和田令孜有馬騎,其他人只能步行。

在經過一片山谷時,李曄實在走不動了,於是他向田令孜哀求給自己一匹馬。

田令孜給李曄的迴應是狠狠地抽了他一鞭,然後揚長而去。

國恨家仇,加上此時閬州(今四川閬中市)刺史王建與陳敬瑄交戰多年。在謀士周庠的建議下,王建決定藉助朝廷的力量,吞併西川,於是他上書朝廷,請求把陳敬瑄調離西川。

文德元年六月,唐昭宗下詔任命宰相韋昭度爲西川節度使,另外派人取代田令孜的西川監軍之職,同時徵召陳敬瑄回朝擔任左龍武統軍。

陳敬瑄和田令孜不甘心坐以待斃,於是拒絕奉詔,並準備以武力對抗中央。

當年十二月,唐昭宗任命韋昭度爲行營招討使,領兵討伐西川,同時將西川的邛、蜀、黎、雅四州劃出設立永平軍,以王建爲節度使、還有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東川節度使顧彥朗共同出兵協助討伐。

討伐西川的戰爭並不順利,韋昭度率領的禁軍戰鬥力不強,加上他是文人出身,不習兵事,每次作戰時,他由於害怕被流矢所傷,都是遠遠觀戰,招致各位將領的輕視。

楊守亮和顧彥朗由於有自己的地盤需要派兵駐守,無法抽調太多兵力支援。

這樣一來王建就成爲討伐西川的主力,但是他已經得到朝廷的承認,又有了自己的封地,因此他也不急於和陳敬瑄展開決戰,他不斷擴充兵力和地盤。

討伐西川的戰爭打了三年多,大順二年(891年)三月,由於國庫已經掏空,朝廷再無軍費支撐西川戰事。

唐昭宗不得不向現實妥協,他宣佈恢復原西川節度使陳敬瑄的所有官爵,同時命王建等人罷兵休戰,各回本鎮。

唐昭宗上任後的第一次削藩就這樣虎頭蛇尾的結束了,在韋昭度撤軍後,王建派人守住通往蜀中的棧道,禁止朝廷的軍隊再進入。

七月,陳敬瑄和田令孜由於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他們絕望地向王建投降。

1.2征討河東

大順元年(890年)四月,雲州防禦使赫連鐸和盧龍節度使李匡威聯手打敗了天下第一強藩河東節度使李克用。

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唐昭宗想做明君無奈能力不足! 第2張

李克用

隨後,赫連鐸、李匡威和朱溫聯名上書朝廷,要求討伐李克用。

此時,唐昭宗剛剛招募到十萬中央禁軍,面對這天上掉下的餡餅,他喜出望外。

儘管如此由於事關重大,唐昭宗召集四品以上的大臣們商議此事。

大多數大臣都反對貿然向李克用宣戰。主要原因有李克用爲大唐立下大功,他當年在平定黃巢起義時軍功居首。

還有一點就是李克用是當時天下最強藩鎮,如果對他的討伐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但是唐昭宗在兩位宰相張浚和孔緯的支持下,決定破釜沉舟,向天下第一強藩李克用宣戰!

“壬子,張浚帥諸軍五十二都及邠、寧、鄜、夏雜虜合五萬人發京師,上御安喜樓餞之”。

“張浚會宣武、鎮國、靜難、鳳翔、保大、定難諸軍於晉州”。

討伐河東的三個戰場是朱溫所在的南線和赫連鐸、李匡威所在的北線、張浚所在的西線。

李克用判定張浚所帶的禁軍倉促組建,戰鬥力不強,南線的朱溫是各路討伐大軍中實力最強的,但是他此時正和徐、鄆二州的時溥和朱瑄交戰,無法抽調太多兵力,因此李克用將主戰場鎖定北線。

李克用將手下第一猛將李存孝派往南線增援澤州的李罕之,自己則帶領李存信和李嗣源領兵抵禦赫連鐸、李匡威。

李存孝抵達澤州後,向包圍澤州的朱溫部發起進攻。朱溫的部將鄧季筠上陣與李存孝單挑,卻被活捉。

朱溫手下另外兩位主將李重胤和李讜看到李存孝勢不可擋,於是連夜撤軍,回去後被朱溫處死。

李存孝馬不停蹄,趕往潞州,與康君立一起圍攻潞州,潞州守將葛從周由於兵力不足棄城而逃,南線戰場結束。

北線的赫連鐸和李匡威最初進展順利,李匡威攻佔了蔚州,赫連鐸擊潰了李克用的友軍遮虜軍。

面對嚴峻的北線形勢,李克用先後派出李存信和李嗣源前往救援。李嗣源綽號李橫衝,打仗非常勇猛,他的到來扭轉了北線不利局面,赫連鐸和李匡威連吃敗仗。

之後李克用親率大軍攻打赫連鐸和李匡威,殺敵一萬多,赫連鐸和李匡威落荒而逃,北線的危機宣告解除。

西線的張浚,由於受到楊復恭的掣肘,糧草供應不上,因此進軍緩慢,他們在陰地關滯留了三個月才向晉陽出發。

此時南北線的戰場早已結束。李克用派李存孝在陰地關痛擊張浚,張浚退守晉州,李存孝攻打晉州三天後,認爲張浚畢竟是朝廷的人,因此主動撤兵五十里,放張浚一條生路。張浚逃到河陽時,強拆民房的木板做木筏而渡過黃河。

此役過後,唐昭宗重新組建的禁軍灰飛煙滅,此後唐朝廷再也無力組建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唐朝的滅亡進入倒計時。

1.3關中三鎮

景福二年(公元893),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悍然出兵,吞併了興元。唐昭宗爲了遏制李茂貞的勢力,於是任命李茂貞爲山南西道節度使,由宰相徐彥若取代他的鳳翔節度使之職。

李茂貞拒不奉詔,還上書譏諷朝廷:“陛下貴爲萬乘,不能庇元舅之一身;尊極九州,不能戮復恭之一豎。”這句話太傷自尊了,堂堂天子連自己舅舅的性命都無法保全,連一個小小家奴楊復恭都不敢殺,唐昭宗怒火中燒,決定討伐李茂貞。

宰相杜讓能再三勸阻,認爲朝廷在征討李克用時已經賠光老本,此時根本無力再戰。

不甘心做傀儡天子的唐昭宗拒絕了杜讓能的建議,他命覃王李嗣周帶領三萬禁軍護送徐彥若前往鳳翔就任。

李茂貞與靜難節度使王行瑜聯手發兵六萬,進攻李嗣周。李嗣周手下的士兵全是剛招募來的新兵,兩軍還沒交戰他們就四散逃跑。

李茂貞兵臨皋驛(長安西),逼唐昭宗殺死杜讓能謝罪,唐昭宗無奈地賜杜讓能自盡。

乾寧二年(公元895年)唐昭宗在河中節度使王重盈病逝後,支持李克用推薦的王珂繼任節度使,而拒絕了關中三鎮(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靜難節度使王行瑜、鎮國節度使韓建)保舉的王珙。

唐昭宗與關中三鎮的矛盾激化,三鎮節度使殺進長安,準備廢掉唐昭宗。

六月,李克用發兵勤王,滅掉王行瑜後李克用請示唐昭宗,要求准許殺掉李茂貞。

唐昭宗拒絕了李克用的請求,厚賞了李克用並送走他。

之後唐昭宗招兵買馬,重新招募了幾萬軍隊。李茂貞知道唐昭宗要對付自己,於是先下手爲強,乾寧三年(公元896年)七月,李茂貞再次發兵攻打長安。

這次李克用在幽州被劉仁恭打敗,損失慘重,再也無暇顧及唐昭宗。

唐昭宗準備逃往太原投奔李克用,卻在華州被韓建扣下。

韓建逼唐昭宗解散剛剛組建的軍隊,又將之前典兵的親王全部殺死。使唐昭宗成爲光桿司令。

2.剷除宦官

唐昭宗是由宦官楊復恭所擁立,但是他對宦官專權十分不滿,心中十分痛恨宦官。儘管如此,楊復恭畢竟有功,加上唐昭宗根基不穩,所以兩者暫時相安無事。

大順二年(891年),唐昭宗因爲舅舅王環的事找到楊復恭,請求他幫忙安排一個節度使給王環,被楊復恭拒絕了。

之後楊復恭怕王環報復,於是想了一條毒計。他向唐昭宗奏報說可以安排黔南節度使給王環。

在王環上任路上,楊復恭派人害死他。

唐昭宗得知消息後,下定決心要剷除楊復恭。當時楊復恭有一義子楊守立,勇冠三軍,唐昭宗決定策反他。

唐昭宗讓楊守立做自己的侍衛,掌管禁軍,還賜姓“李”,改名順節,之後李順節一路高升,於是他背叛了義父。

李順節將楊復恭的不法行爲報告給唐昭宗,唐昭宗趁機罷免了楊復恭。

然後唐昭宗派李順節帶兵攻打楊府,楊復恭戰敗逃往興元,最終他被李茂貞擊敗後被押解長安斬首。

儘管楊復恭被殺,但是禁軍仍然掌握在宦官手中。

天覆元年(901年),唐昭宗與宰相崔胤密謀要除掉所有宦官,但是他們的計劃被宦官探知。

右神策軍護軍中尉韓全誨祕密與李茂貞聯絡,將唐昭宗挾持到鳳翔。之後朱溫打着“勤王”的旗號,打敗了李茂貞,將唐昭宗帶回長安。

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唐昭宗想做明君無奈能力不足! 第3張

朱溫

天祐元年(904年),朱溫強逼唐昭宗遷都洛陽,在經過華州時,唐昭宗悲憤地對着跪拜他的百姓說:“勿呼萬歲,朕不復爲汝主矣”!

當年八月,朱溫派人殺死唐昭宗。

3.唐昭宗爲何成爲亡國君?

3.1龐勳和黃巢起義使唐朝廷的財政枯竭

“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唐朝滅亡的根源在龐勳之亂時就埋下,到黃巢起義時國內矛盾進一步擴大。

唐朝中期,江南和劍南的賦稅是中央財政收入的來源。“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當時天下的賦稅要先在揚州彙集,再運往京師。

龐勳起義破壞了江淮漕運,直接影響中央財政。黃巢起義進一步加劇影響,先是高駢佔據江淮,之後畢師鐸、秦彥、孫儒、楊行密等人在江淮地區爭奪地盤,這些將領“所在徵鎮,自擅兵賦,皆不上供”。朝廷因此失去江南賦稅。

劍南的賦稅,也在大順二年(891年)終止上供,王建“以兵扼劍門,兩川由是隔絕”。

還有很多地區,在黃巢起義後也不向朝廷上交賦稅。財源枯竭是唐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3.2黃巢起義加劇了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就困擾着唐朝,但是這個現象在黃巢起義前還不算很嚴重,只有河朔三鎮(魏博、成德、盧龍)長期割據,其他地區偶爾有暫時性割據的藩鎮,比如淮西、宣武、平盧淄青、昭義、武寧都曾經短暫割據過,最後都被朝廷平定。

黃巢起義前,節度使大多由文臣擔任,黃巢起義爆發那年有近一半的文臣擔任節度使。文臣大多忠於朝廷,如此多文臣擔任節度使,說明當時朝廷對藩鎮有很強的控制力。

黃巢起義後,一切都變了,許多文臣出身的節度使被殺或者逃亡,武將趁機以武力接收地盤。

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唐昭宗想做明君無奈能力不足! 第4張

黃巢起義

“時李昌符據鳳翔,王重榮據蒲、陝,諸葛爽據河陽、洛陽,孟方立據邢、洺,李克用據太原、上黨,朱全忠據汴、滑,秦宗權據許、蔡,時溥據徐、泗,朱宣據鄆、齊、曹、濮,王敬武據淄、青,高駢據淮南八州,秦彥據宣、歙,劉漢宏據浙東,皆自擅兵賦,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江淮轉運路絕,兩河、江淮賦不上供,但歲時獻奉而已。國命所能制者,河西、山南、劍南、嶺南四道數十州。大約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侯廢置,不自朝廷,王業於是蕩然”。

可以看出,黃巢起義後,唐朝的統治已經土崩瓦解,藩鎮割據已經遍地開花,此時唐昭宗接手的是一個病入膏肓的帝國。

3.3禁軍的廢馳

任何朝代,當中央軍強大時,朝廷就強盛,反之就是朝廷走向衰落時。

唐朝的禁軍神策軍曾經多次立下大功,他們多次參與討伐藩鎮、護衛皇帝的戰鬥。

由於神策軍待遇好,後來又長期不打仗,許多貴族子弟紛紛加入,導致其戰鬥力不斷下滑。

黃巢攻下潼關後,唐僖宗和田令孜倉皇出逃,神策軍羣龍無首,有很多被鳳翔節度使鄭畋收編。

唐僖宗逃到四川后,“招募新軍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分隸兩神策,爲十軍以統之”。

這些新招募的禁軍戰鬥力十分差,光啓元年(885年),田令孜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爭奪鹽池,王重榮與李克用聯手攻入長安,“神策軍潰散,遂入京師肆掠”。堂堂中央軍,對藩鎮束手無策,和強盜一樣劫掠百姓。

大順元年(公元890年),唐昭宗接受了張浚“強兵以服天下”的建議,組建了一支十萬人的軍隊。當年征討河東李克用時,唐昭宗任命張浚統領這支新建不久的禁軍作戰,結果損兵折將,禁軍損失殆盡,之後朝廷再也無力組建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導致後來在長安附近的中小藩鎮也不把朝廷放在眼裏,頻頻與朝廷交戰。

景福二年(893年),唐昭宗以宗室典兵,任命覃王李嗣周帶領新招募的三萬禁軍討伐李茂貞,結果還沒交戰,“王師自潰”。

乾寧二年(895年),李茂貞等關中三將帶兵殺進長安,唐昭宗逃出京城後,命薛王李之柔收攏了數萬神策軍,交給覃王李嗣周和延王李戒丕統領。

乾寧三年(896年),李茂貞再次進逼長安,唐昭宗逃到華州,被韓建強行解散兩萬多禁軍,之後唐昭宗基本成了光桿司令,成爲任人擺佈的傀儡。

3.4唐昭宗的策略失當

3.4.1同時打擊藩鎮和宦官的策略不妥

當時朝廷面臨的兩大棘手問題:藩鎮和宦官專權。

以當時大唐日落西山的狀況,是不具備同時解決這兩大頑疾的實力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先解決其中一個問題。

宦官儘管飛揚跋扈,但是他們的利益和李唐一致,大唐的江山在,他們的榮華富貴才能保住,因此宦官對李唐是忠心的。

而藩鎮割據則不斷蠶食中央的地盤,是唐朝廷的心腹之患。

唐昭宗此時應該聯合宦官,先解決藩鎮的問題。

唐昭宗卻同時對藩鎮和宦官採取行動,他利用李順節殺死宦官楊復恭後,李順節也桀驁不馴被殺,他手下的禁軍投降了李茂貞。

楊復恭死後,其控制的地盤(山南西道、劍南東川)和禁軍被王建和李茂貞瓜分。

唐昭宗剷除宦官的行動,不但削弱了自己的實力,還壯大了藩鎮的勢力,實在是得不償失。

3.4.2削藩急於求成

唐昭宗是那種手頭上有點兵就要折騰的主,每次他剛剛招募到新的禁軍,他就迫不及待地要拉着這些新兵去找各藩鎮比劃一下,結果大唐好不容易積攢的一點家底被他這樣敗光。

比如攻打李克用就讓禁軍損失慘重,剛招募的10萬大軍化爲烏有,之後唐昭宗又招募了數萬禁軍,結果他又是將新招募不久的禁軍派出去與李茂貞作戰,結果最後輸得清光。

如果唐昭宗不那麼急躁,招募到新軍後加以訓練再派出去,也許效果會不同。

3.4.3削藩策略失當

唐朝削藩成果最輝煌是在唐憲宗時,總結唐憲宗的成功經驗,主要有:以藩制藩、先易後難、避免兩線作戰、選用優秀將領作爲主將。

唐昭宗時期的削藩,除了堅持以藩制藩這個正確的策略,其他三個方面唐昭宗都是反其道而行。

比如唐昭宗過早與天下第一強藩李克用交戰,結果輸得一塌糊塗,從此再無翻身機會。

在徵西川未取得勝利時,唐昭宗又貿然向李克用宣戰,兩線作戰使朝廷處於不利局面。

唐憲宗大膽起用高崇文和李愬等優秀將領,因此取得了輝煌的削藩戰果。而唐昭宗時的削藩戰爭,選用的主將是文臣或者宗室,這些人的忠誠度雖高,但是打仗的本領卻很糟糕,導致朝廷在削藩戰爭屢戰屢敗。

4.結語

唐昭宗是個悲情皇帝,他在繼位初期,意氣風發,採取多種措施,抑藩鎮、除宦官,企圖中興大唐。

無奈大唐已經病入膏肓,猶如一位得重病的病人,唐昭宗下的猛藥,不但沒能拯救這個病危的人,反而加速他的死亡。有心中興,無力迴天,應該是他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