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于禁是個怎麼樣的將領?襄樊之戰于禁爲什麼投降?

于禁是個怎麼樣的將領?襄樊之戰于禁爲什麼投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襄樊之戰于禁爲什麼投降?歡迎關注哦。

東漢末期襄樊之戰是繼赤壁之戰,漢中之戰,第二次合肥之戰後,再一次影響三方格局的戰役,因爲此戰勝負,決定了曹氏集團的生死,也決定了劉備集團能夠真正崛起,當然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了,不過在關羽戰事推進最順利的時候,也就是水淹七軍的時候,斬殺龐德,俘獲于禁,可以說當時對曹操打擊最大的,不是折損了兵馬,而是于禁的投降,那麼于禁到底是威嚴毅重的名將,還是一個貪生怕死之徒呢?

于禁是個怎麼樣的將領?襄樊之戰于禁爲什麼投降?

于禁和同鄉鮑信早年一起征討黃巾軍,在鮑信迎曹操入兗州後,被王朗舉薦給曹操,成爲曹氏集團中有赫赫威名的五子良將之一,也是很早就追隨曹操的將領,其建立功勳的主要時期,就是曹操崛起前期,征伐陶謙,滅呂布,定黃巾,敗張繡,勝袁紹,一統北方,于禁都是參與其中的,讓于禁得到曹操另眼相看的就是第一次征討張繡時,因爲張繡的復叛,曹軍被偷襲發生潰敗,唯一沒有潰敗的就是于禁的部隊。

《三國志.于禁傳》繡復叛,太祖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

雖然于禁之前已經在征討陶謙和呂布的軍事行動中有所表現,但是真正讓曹操開始信賴倚重於禁,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曹操手下其他將領,哪怕是宗親宿將,都在張繡的襲擊中潰敗了,唯獨于禁整合自己的部隊,成爲當時唯一一支可以和張繡軍交戰的部隊。

于禁是個怎麼樣的將領?襄樊之戰于禁爲什麼投降? 第2張

同時當時發生了兩件事,一件事于禁在撤軍途中,處理了搶劫的青州兵,也就是曹操收編的黃巾軍精銳,另外一件事就是,在別人向曹操說于禁壞話的時候,于禁仍然沒有着急去解釋,而是整軍備戰,防止張繡追擊過來,保證曹軍後方安全後,于禁纔去找曹操的,而且也無需什麼特殊的辯解,只是陳述事實就可以,果然曹操重賞于禁。

其實這是基於兩人之間的相互信任,曹操相信于禁不會反叛,不會聽信別人的讒言,而且在此次事件中,于禁展現出了一名合格將領的大局觀,于禁不僅是忠心於曹操,還忠心於整個曹氏集團,而於禁則多少把曹操當做自己的知己,明白曹操清楚自己的爲人,清楚自己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無需什麼溝通,簡單來說,就是兩人相互懂得對方。張繡這次反叛對曹操來說,是壞事也是幸事,幸事是他發現了于禁有成爲優秀將領的潛質。

《三國志.于禁傳》太祖初征袁紹,紹兵盛,禁原爲先登。太祖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太祖引軍還官渡。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

在官渡之戰前,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之間的小規模衝突早就開始了,這裏先給袁紹說句公道話,都說袁紹昏聵無能,在曹操東征劉備的時候,田豐極力建議袁紹南下奇襲曹操的後方,可是《三國志.袁紹傳》裏卻說,“田豐說紹襲太祖後,紹辭以子疾,不許”,感覺袁紹就是個大傻子啊,是天下事大,還是兒子事大,竟然不出兵,但是顯然這種記載是在醜化袁紹,于禁帶着2000人前行北上,不就是去遏制袁紹軍南下的嘛,所以說當時袁紹是派軍南下的,當然應該也是一支偏師,並非主力部隊,主要還是劉備敗得太快了,袁紹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軍事部署。

于禁是個怎麼樣的將領?襄樊之戰于禁爲什麼投降? 第3張

我們從張繡復叛事件以及於禁率部據守延津這兩件事上來看,于禁是一個貪生怕死之人嗎?如果貪生怕死的話,他就不會自己建議帶着2000人就北上,萬一袁紹大軍南下,他就是再厲害,也是去送人頭的,這和他最後投降關羽是不是形成強烈反差,個人的觀點是,他不是貪生怕死之徒,但是他真的畏懼死亡,可能我這麼說你會感覺自行矛盾,我的意思是,他其實是和有戰死疆場準備的,所以他纔會有親赴險境的行爲,只是說在真正到了要面對死亡的時刻,于禁還是害怕了,兩種情況還是有些許不同的,這個待會再說。

《三國志.于禁傳》是時,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爲名將,太祖每征伐,鹹遞行爲軍鋒,還爲後拒;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

這也就是于禁備受曹操信賴的原因,簡單來說,于禁在曹操眼中的形象就是公正無私,這樣的人必然能夠得到曹操的重用,因爲于禁這樣的將領不會做出擁兵自重的事情。

但其實于禁作爲將領,他的有點是成熟穩重,所以他打仗更多偏向於正而不是奇,所以在官渡之戰後,于禁的征伐表現並不是太亮眼,或者說于禁這樣的將領不會太打巧仗,他可能是五子良將中指揮重兵集團能力相對較差的人,感覺于禁的短板比較大,最突出的就是以官渡之戰爲分界點,從那時起,于禁的戰績其實就沒有能拿得出手的了。

《三國志.李典傳》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裏,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于禁曾跟隨夏侯惇去打劉備,結果被劉備設伏大敗,其實從曹操當時的人員調配上就可看出來,曹操是想要讓于禁和李典輔佐夏侯惇的,夏侯惇在曹操集團中指揮能力一般,但是他是被曹操所看重的,長期主管後方的屯田和練兵事宜,而曹操讓夏侯惇擔任統帥,也是曹操的常規手段,畢竟除了宗親外的將領,他是不放心讓他們獨自領兵出戰的。

于禁是個怎麼樣的將領?襄樊之戰于禁爲什麼投降? 第4張

有于禁和李典在,一正一奇,可以保證夏侯惇不犯錯誤,可是按照記載來看,當時夏侯惇想要追擊,李典是極力反對的,歷史上沒有記載於禁是什麼態度,《三國志.于禁傳》也是提都沒提,個人認爲于禁應該是沒有反對的,如果的話,歷史上不可能一點記載都沒有,所以說當時于禁應該是沒有差距到劉備埋伏的。

《三國志.于禁傳》冀州平。昌豨復叛,遣禁徵之。禁急進攻豨;豨與禁有舊,詣禁降......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

《三國志.夏侯淵傳》昌豨反,遣于禁擊之,未拔,復遣淵與禁併力,遂擊豨,降其十餘屯,豨詣禁降。

昌豨早年投降曹操,被封爲東郡太守,但是其多次叛變,在官渡之戰後,可能昌豨也知道,自己曾經多次叛變,曹操只所以一直能安撫容忍自己,就是因爲有袁紹的存在,不想在東線陷入長時間的對峙中,而袁紹一死,昌豨深知自己的死只是時間和一個藉口的問題,所以果斷反了。

于禁是個怎麼樣的將領?襄樊之戰于禁爲什麼投降? 第5張

當時曹操派的是于禁去征討,是于禁打不贏,夏侯淵帶着援兵,兩人合力纔將昌豨擊敗的,昌豨投降後,于禁將其斬殺,這不是說于禁因爲打不過他,想找回面子,都說了昌豨有過太多次反叛的歷史,曹操沒有理由再放過他,而於禁也是爲了給曹操留些好名聲,就拿出圍城不降者殺之的理由,將其斬殺。

但是不管怎麼說,于禁單獨面對昌豨是打不過的,如果是兵力不足,不用讓夏侯淵去支援于禁,而且恐怕其中曹操也是有點懷疑于禁了,畢竟於禁和昌豨是舊相識,于禁不會養寇自重,故意打不過吧,所以夏侯淵可能不僅僅是去幫于禁的,也是監視於禁的。

《三國志.于禁傳》後與臧霸等攻梅成,張遼、張郃等討陳蘭。禁到,成舉衆三千餘人降。既降復叛,其衆奔蘭。遼等與蘭相持,軍食少,禁運糧前後相屬,遼遂斬蘭、成。

于禁帶兵打梅成,梅成投降了,結果復叛,投奔了陳蘭,兩人合軍一處,兵力增強,又是于禁這裏出的亂子,個人懷疑,這次於禁是被騙了的,因爲顯然于禁沒有做好接受梅成投降的準備,畢竟梅成不是一個人逃了的,他是帶着部隊逃的,投降明顯只是緩兵之計,于禁沒看出來,也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就讓梅成在自己的眼皮子地下逃跑了,最終還是張遼帶兵滅了梅成和陳蘭的,而於禁呢?只是負責後勤,並未出現在前線上。

于禁是個怎麼樣的將領?襄樊之戰于禁爲什麼投降? 第6張

其實這就已經說明於禁的處境了,隨着加入曹氏集團的武將越來越多,能力比于禁強的人也多了,而指揮大部隊作戰的能力,于禁也不強,所以于禁就慢慢退出曹氏集團一流武將的圈子了,我們看襄樊之戰時,爲何于禁會被任命爲前期救援襄樊的主帥,當時的五子良將和宗親將領,大部分都脫不開身,張遼夏侯惇在東線和孫權對峙,夏侯淵張郃徐晃在西線,壓制劉備集團從漢中東進的態勢,曹仁被圍困,可以說于禁是最閒的,所以曹操將救援襄樊的重任交給了于禁。

《三國志·龐德傳》仁使德屯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

《三國志.吳主傳》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

于禁在多日大雨的情況下,絲毫未察覺關羽的計劃,最終於禁所率大軍被關羽俘獲,說到于禁投降的原因,有人認爲是爲了保全自己部下,又或者希望暫時投敵,之後有機會再回到曹氏集團效力,也是識時務的做法,我個人覺得,說多了都沒用,他就是經歷過思想鬥爭後,最終畏懼死亡了。這裏我們不要把自己當做聖人,你不經歷站在死亡邊緣,你就不會知道死亡可怕,哪怕是中名節的古代。

于禁是個怎麼樣的將領?襄樊之戰于禁爲什麼投降? 第7張

可以說于禁投降想要找機會迴歸曹氏集團效力是不可能的,因爲他應該清楚知道,自己投降,作爲一名高級將領,對曹軍的士氣打擊會有多大,對還在苦守襄樊兩城的曹軍會帶來什麼影響?會不會造成連鎖反應,導致襄樊兩城也投降?

至於說于禁投降是想要保護部下,這就更扯了,因爲將領投降與否,和部下的生死是沒有關係的,沒聽說過主將投降,就不能殺降卒的慣例,而且當時于禁是有機會和關羽談條件的啊 ,雖然局勢不利,但是可以要求關羽不得殺害曹軍士族,只要關羽答應了就好了,不然就拼個魚死網破,不是說于禁投降了,關羽就不會殺降卒了,這兩件事沒有必然了聯繫。

《史記.項羽本紀》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爲言趙高。項羽乃立章邯爲雍王,置楚軍中......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秦末的時候就已經有一個案例了,章邯投降保住20萬秦軍了嗎?殺不殺降卒本來也不是一個降將可以能夠保證的,和受降的將領已經當時的局勢都有關係。

于禁是個怎麼樣的將領?襄樊之戰于禁爲什麼投降? 第8張

說到底,個人還是認爲,就是于禁怕了,之前的軍旅生涯,于禁的確做過戰死沙場爲國捐軀的準備,可是之前沒有一次有襄樊之戰時那麼危機,死亡就赤裸裸的出現在自己的面前,于禁最終也是被死亡的恐懼擊垮,所以選擇了投降,不能說于禁是貪生怕死,其中有一些區別,就在於,貪生怕死是尚未到了危機時刻就要保命,而畏懼死亡是真到了關鍵時刻,才發現自己是那麼的脆弱。如果說于禁知道自己投降後的後半生經歷的話,可能會選擇走龐德那條路吧,最起碼能夠給自己的後代換取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