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林則徐被流放路上還憂國憂民,真是一代賢臣!

林則徐被流放路上還憂國憂民,真是一代賢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41年7月14日,林則徐在西安告別妻兒,踏上流放之旅。

流放邊疆,對於許多官員來說,是一件極爲痛苦的事情。因爲他將面臨精神和肉體的雙層折磨。所以,許多官員受到流放的懲罰後,寧願選擇自殺。

可是,林則徐在流放途中,依然還在憂國憂民,並不擔憂自己的個人命運和前途,還寫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樣的千古名句,傳唱至今。

林則徐被流放路上還憂國憂民,真是一代賢臣!

同時,林則徐時刻關心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進展,打聽有關信息。1842年9月3日,林則徐抵達蘭州後,從蘭州道員唐樹義口中獲知了老朋友姚椿、王柏心的消息,喜出望外,立即揮筆給他們寫了一封信。

在這封信裏,林則徐痛切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情:“自念禍福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雖放逸,安能委諸不聞不見?……愈行愈遠,徒覺憂心如焚耳。”他離戰場越遠,越覺得心急如焚。至於禍福死生之類,早已置之度外了。

林則徐被流放路上還憂國憂民,真是一代賢臣! 第2張

接下來,林則徐回顧了虎門銷煙的前因後果:“徐自亥年赴粵,早知身蹈危機。及至羊城,以一紙諭夷,宣佈德威,不數日即得其繳煙之稟。收繳之後,並未罪其一人。它國均已遵具,惟義律與積貫賣煙者十餘人,屢形反覆,致與舟師接仗。英夷兵船之來,本在意中。”林則徐認爲,虎門銷煙,自己做得仁至義盡,並沒有將英國商販問罪。只是義律等人背信棄義,從而引發了戰爭。

一路上,林則徐在腦海裏對第一次鴉片戰爭進行復盤,尋求應對之策。他提出,應對英軍的策略無非是兩條。一是籌劃建造艦船和大炮,打造一支強大的水師部隊,力爭水上主動出擊,改變此前株守陸戰的打法。二是立足於本地,招募當地壯勇,編練成一支精銳的武裝力量,以此作爲防禦敵人的主力部隊,不要從遠方調集部隊。

林則徐被流放路上還憂國憂民,真是一代賢臣! 第3張

毫無疑問,林則徐這兩個策略,都極具前瞻性。多年以後,李鴻章和曾國藩分別將這兩個策略落到實處——李鴻章建立了一支北洋水師,曾國藩則在湖南本地打造了一支湘軍。

林則徐將自己的建議濃縮成八個字“器良技熟,膽壯心齊”。他強調武器、技術的改進,更強調軍隊的士氣。

在這封信的最後,林則徐還大膽地設想,如果東南沿海被英軍佔領,“則恢復之策,扼要首在荊、襄,須連結秦、蜀以爲之”。這就是說,要以湖北、湖南、陝西、四川爲後方,進行持久抗戰,直至把敵人趕出國門,絕不能向敵人妥協屈服。

林則徐被流放路上還憂國憂民,真是一代賢臣! 第4張

遺憾的是,林則徐當時已經是罪人之身。他提出的這些策略,雖然很有針對性,但只能在友人之間交流,並不能傳遞到最高統治者——道光皇帝那裏,轉化成克敵制勝的法寶。

美國學者張馨保很欣賞林則徐的這些策略,他在《林欽差與鴉片戰爭》一文指出:“許多歷史學者指責林欽差的總政策是落後的產物,這是不公平的。”他認爲,林則徐提出的“持久戰”理念,“與20世紀30——40年代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軍隊對抗日本人的戰爭中所實行的戰略十分相似”。他斷言:“隨着越來越多的文件被發現並得到研究,西方歷史學家們將不得不重新評價林則徐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作用。”

林則徐地下有知,一定會因爲有張馨保這樣的知己而感到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