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李紳的《憫農》憂國憂民,爲什麼本人卻引得後世爭議?

李紳的《憫農》憂國憂民,爲什麼本人卻引得後世爭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浩瀚的唐詩海洋,李紳撰寫的《憫農》通俗易懂、頗具深意。正因如此,在這千百年來被人們廣泛傳誦。李紳本人也因這首詩而流芳萬代,成爲了憂國憂民典型詩人的代表。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李紳的《憫農》憂國憂民,爲什麼本人卻引得後世爭議?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李紳,是不是也像他在詩中所表現的那樣,憂國憂民,幫助百姓呢?

實際上,真實的李紳,生活是極講排場的。

有一個成語叫做“司空見慣”,就是從李紳那裏來的。李紳在家裏蓄養了很多年輕貌美的家伎。當時,詩人劉禹錫在蘇州當刺史,他到李紳府中赴宴時,看上了一個容貌嬌豔的歌伎,於是在宴會上寫下了《贈李司空妓》一詩,其中有“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一句。李紳見了,哈哈一笑,當即把歌伎送給了劉禹錫。

雖說在唐代,這其實是極爲風雅的一件事,但是從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出,李紳的生活,確實是比較奢靡的。

李紳除了生活奢靡外,在做人上,似乎也有許多爲人詬病的地方。

唐代筆記小說《云溪友議》記載了一件事,說李紳在年少時,由於家境貧寒,經常到族中經濟優裕的親戚家中打秋風。

有個叫李元將的人,是族中家境最好的,於是他百般巴結,甚至還主動把自己在族中的輩分降了一級,稱呼李元將爲叔叔

李元將很高興,經常收留他在家中吃飯。

李紳做官後,一改往日對李元將的態度,每次待他都極爲倨傲。

李元將爲了巴結李紳,再也不敢以“叔叔”自居。他主動降低輩分,先以弟弟自稱,接着又以侄兒自稱,結果李紳都對他愛理不理。最後,李元將只得自稱孫子,李紳的臉上纔有了幾分笑意。

這件事不知是否屬實。如果是真實的,李紳的人品確實是有問題的。

李紳雖然身居高官,但是,他似乎並沒有把精力用在爲國爲民上,而是參與了當時危害朝廷的“朋黨之爭”上。

當時,李紳由於依附“李黨”宰相李德裕,得到李德裕和元稹的扶持,仕途上平步青雲。

不過,後來,“牛黨”強力反擊,李德裕和元稹都被貶到地方爲官,李紳也被貶到千里之外的南海去了。

新皇繼位後,李德裕重新得寵,李紳也跟着從南海一步步調回了京城,並重新位居高位。

正因爲參與了朝廷傾軋,所以,李紳雖然當了大官,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作爲。

李紳在當官期間,不但做的利國利民的大事不多,而且還做過草菅人命的事情。

宋代筆記小說《冊府元龜》記載,李紳晚年的時候,曾經辦過一樁“吳湘案”。當時,有人告發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行賄受賄,強搶民女。

由於吳湘與李德裕有世仇,李紳爲了取悅李德裕,於是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竟然羅織罪名,判處吳湘死刑。

朝廷在看了李紳的案宗後,認爲破綻很多,必有冤情,經過調查後,發現吳湘所貪金額不大,強搶民女一事不能成立,所以罪不致死。

可是,李紳卻執意對吳湘處以斬刑,甚至都不能等複覈後便定論。

李紳去世後次年,李德裕被貶去了地方,李黨勢力因此大不如前。這時候,有人再次提起“吳湘案”。經過徹查,皇帝發現是一起冤案,於是給予平反。

詩人應該是德藝雙馨的。所謂“我手寫我心”,心裏面是怎麼想的,筆下才會怎麼寫。李紳一生生活奢靡,爲了個人的利益,依附權貴,讒陷攀爬。而且把自己的一生時間都陷入“朋黨之爭”中,並沒有幹出多少幫助老百姓的事情。由此可見,李紳確實是對不起他寫下的《憫農》這樣的詩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