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元朝爲何定都北京朱元璋爲何棄北京坐天下?

元朝爲何定都北京朱元璋爲何棄北京坐天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京的風水比南京好在哪?

從中國古代堪輿術上看,北京處於“北龍”中最長的一條龍——燕山山脈之上,海拔多在千米左右,龍勢明顯比南京的海拔兩三百米要雄偉。與南京相比,北京的“天子氣”則更重,北有燕山天然屏障,南是物產豐富的大小平原。從大局上看,東北的山海關,到東面的渤海灣,至山東半島,則形成了北京的又一天然軍事關卡。詩人蘇轍詩《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燕山》中稱,“燕山如長蛇,千里限夷漢。首銜西山麓,尾掛東海岸。”把北京的帝王氣象說得淋漓盡致。

元朝爲何定都北京朱元璋爲何棄北京坐天下?

網絡配圖

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對堪輿術也頗爲在行,曾對北京所在的冀州一帶風水大加讚賞,“冀州好一風水,雲中諸山,來龍也;岱嶽,青龍也;華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諸山,案外山也。”從朱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北京的地理形勢是全符合傳統的風水要義“左青龍右白虎”格局的,呈“四方朝覲”態勢。

北京在風水定義中,有人也曾稱“龍盤虎踞”,如元時人即認爲,“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據說這也是元從上都遷到大都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公元10世紀時的遼時,北京一度也曾叫過南京。北京的叫法很多,我查了一下,薊城、燕京、中都、大都、北平都是北京的稱呼。但真正叫北京的則在1403年之後,而在民國時間,又改北京爲北平。

北京在三大古代都城中,成爲“國家首都”的時間比西安和南京都要晚。北京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周武王時期,堯的後代被封於這個地方,時稱薊丘,後爲燕國國都。“燕”的由來也因爲燕山這條大龍的存在。

北京第一次“龍翻身”在公元12世紀中葉,時金主將國都由東北遷到這裏。真正的龍興應該是在元朝。但之後,北京也遭受了一次劫難,整個城市幾乎被燒光了。此事發生於公元1216年,之前一年,成吉思汗將金政權逼離燕去,遷都汴京。蒙古軍隊輕易就佔領了燕京。成吉思汗的軍隊進城後,將金的宮室整個焚燬。成吉思汗無意於定都北京,但都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時期,情況發生變化。深得忽必烈信任的和尚劉秉忠建議,元的都城遷定到燕京爲佳,忽必烈接受了這一建議,改燕京爲大都。並指定劉秉忠主持大都的設計和建設。劉秉忠依漢人傳統的風水觀點,按“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格式安排了大都的功能佈局,歷時24年方建成,遂現代北京城的輪廓。

元朝爲何定都北京朱元璋爲何棄北京坐天下? 第2張

網絡配圖

  在元滅亡後,朱元璋差一點就坐上了元朝皇帝的金鑾殿,將都城從慶天府(南京)給遷來了。但還是因爲風水不吉的原因,迷信的朱元璋最終還是呆在應天不走。在大都落入明軍手裏後,朱元璋曾諮詢朝臣的意見。但朱元璋身邊的人都是江蘇、浙江、安徽一帶的南方人,並不願到北京就職,便稱大都是元朝的亡國之地,王氣已盡,不宜建都。南京是興王之地,不必改換都城。

朱棣的封地就在北京,稱帝前是“燕王”,對北京有很深的感情。風水輪流轉,在朱棣當了皇帝后,北京風水也突然好了,羣臣擁護,不再沒有王氣了。明朝是風水最爲盛行的朝代之一,有不少這方面的書籍留存了下來。其中有一本叫《葬經翼》,是一個叫繆希雍的風水大師寫的。書中觀點,就代表了有明一朝對北京風水的理解,“冀州者,太行之正,中條之幹也。燕都者,此龍之盡,鴨綠界其後,黃河挽其前,朝迎萬派,擁護重覆,北方一大會也。”

但北京的風水缺點也特別明顯,由於離關外太近,一旦失守,後果不堪設想。明中後期,不斷受到北方蒙古人的侵擾,明帝王后期一度想再遷南京。清初無錫人、地理學家顧祖禹撰著的《讀史方輿紀要》,被稱爲“奇書”,書中就點明瞭北京風水的要害之處,“燕都僻處一隅,關塞之防日不暇給,卒旅奔命,挽輸懸遠,脫外滋肩背之憂,內啓門庭之寇,左支右吾,倉皇四顧,下尺一之符,徵兵於四方,死救未至而國先亡矣。”

這個觀點,實際是從明朝讓清朝滅亡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護京的居庸關、山海關、紫荊關、倒馬關等軍事要塞一旦失守,被對手控制住,北京城破陷僅是旦夕之事。相比起來,南京和西安在風水上都沒有這方面的致命點。北京的供給也成爲一大問題,北京的水源與城市發展在歷史上就是一個突出的矛盾,“風水寶地”的北京缺水,是一個威脅不弱於敵人的問題,歷史上西域繁華的樓蘭古城的突然消失,就是因爲沒有水,讓“乾死”的。

元朝爲何定都北京朱元璋爲何棄北京坐天下? 第3張

網絡配圖

在現代的北京,水荒日益嚴重,周邊沙漠化,加上人口激增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在不少學者眼裏,北京已不適合做首都,“遷都”時不時被提及,甚至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也不迴避這一話題,北京“沙漠化問題若不能控制,遲早要遷都”。

相比起北京,還有西安,南京的獨特地理環境優勢就顯露了出來。四周經濟發達,風氣文明。東南的太湖平原和錢塘江流源自古就是富饒之鄉,作爲運輸大動脈的長江,就在身邊,比黃河更加便利。從歷史上看,凡是在此建都的政權,從都不愁經濟供給。

從現代格局來看,南京的優勢則更明顯,所在的長三角一帶如今已成爲大陸經濟最發的地區,與第一大經濟城市上海相距離很近,人間天堂蘇州、杭州、軍事重鎮蕪湖、安慶串聯一體。難怪,南北朝時代的的南朝文人謝朓即稱,“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但南京人現在自已卻不自信起來,說是南京的王氣徹底不存了,六朝宮城所在的總統府地區,讓南京圖書新館鎮壓住了;紫金山西的“龍脖子”又被挖了一大洞——前年建的九華山遂道。

實際上,這些說法都是飯餘的笑談,包括我文中所提到的“真龍”、“天子氣”什麼的,不過是古人的一種理解而已。歸根到底,一座城市能否發達,是與時代的選擇和民衆的努力聯結在一起的,而不是什麼天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