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鴻門宴背後的祕密,項羽爲什麼不殺劉邦,非婦人之仁

鴻門宴背後的祕密,項羽爲什麼不殺劉邦,非婦人之仁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末,反秦武裝起義風起雲涌,秦王朝瀕於滅亡,反秦力量中的兩大主力項羽、劉邦分別向秦的首都成陽進軍,並約定“先入成陽者王之”。結果,劉邦於公元前6年破武關入秦,搶先佔領成陽,並與民約法三章,廢秦苛政嚴刑,頗得民心。項羽一路與秦精銳部隊苦戰,大破秦軍之主力,乘勝向咸陽進發。

聽說劉邦已破成陽並想稱王關中,項羽勃然大怒,率四十萬大軍之主力,乘勝向成陽進發。破關直入,屯兵鴻門,準備消滅劉邦。“鴻門宴”的地點在現在陝西省臨潼市新豐鎮附近的“項王營”,當時叫“鴻門”。劉邦得知後,馬上派部下張良把項羽的伯父項伯請來,設宴款待。

鴻門宴背後的祕密,項羽爲什麼不殺劉邦,非婦人之仁

第二天,劉邦帶着樊噲、張良等100多名部下,親赴鴻門向項羽致歉。項羽毫無城府,聽劉邦這麼一解釋,一腔怒氣立刻就煙消雲散,並設宴招待劉邦。項羽有個謀士叫范增,他早已看出劉邦的野心,料定劉邦早晚要和項羽爭奪天下,多次告誡項羽:“此人不除,必留禍患。”他數次慫恿項羽殺了劉邦,但項羽對此一直不以爲然。

如今,劉邦自己送上門來,范增感到機不可失。酒席間,他曾多次暗示項羽動手,項羽始終對他不理不睬。無奈,他只好另想辦法。他找來項莊假裝舞劍,明以爲助酒興,實則命其伺機刺殺劉邦。誰料,范增的用心被張良的朋友、好心的項伯識破,他怕惹出事來,便拔出劍來與項莊對舞,以保護劉邦。

鴻門宴背後的祕密,項羽爲什麼不殺劉邦,非婦人之仁 第2張

這時,酒宴的氣氛已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機敏的劉邦見事不妙,當機立斷,在張良、樊噲策劃下,假裝上廁所,趁機逃離了項羽營地,避免了一場滅項之災。項羽優柔寡斷,錯失良機,爲自己後來的滅亡埋下了禍根。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故事。

談到楚漢之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鴻門宴了。由於司馬遷傳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鴻門宴的過程曲折動人極富於戲劇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而期間得失更是另後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讚歎之。

對於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卻衆說紛紜,前人對此基本給予否定的態度,視之項羽不聽臣言,狂妄無禮,優柔寡斷,剛愎自用,眼光短淺,有勇無謀。其結論就是項羽頭腦簡單,驕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敵手,釀成後患。前人對項羽鴻門宴上輕易放跑劉邦簡單歸於其頭腦簡單,不足論矣!

近年來不少學者通過研究當時背景,重新探討這個問題,認爲項羽是因爲念舊情,“爲人不忍”,而沒殺劉邦的。

鴻門宴背後的祕密,項羽爲什麼不殺劉邦,非婦人之仁 第3張

當時楚強漢弱,項王兵四十萬,駐於鴻門,沛公兵十萬,駐於霸上,相距四十里。沛公帶着百餘騎,見項王於鴻門,項王便留沛公宴飲。接下來是范增舉昂,項莊舞劍,樊噲從張良處得知大事不妙,立即帶劍擁盾,直闖軍門,交卓戈的衛士想阻止他,他卻側其盾將衛士撞倒在地,項王按劍曰:“客何爲者?”張良說:“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再接下來是樊噲對項王的指責,項王不作聲,只叫樊噲坐下。“樊噲從(張)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當時陳平尚仕於楚)。……沛公則置車騎(將自己原有的車隊留在鴻門),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疆、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在這樣戒備森嚴的局面中,沛公怎麼能夠脫身,而且招樊噲一同出去?范增、項莊等難道一點沒有覺察?沛公出了軍門之後,項王曾使陳平召沛公(大概項王等得久了),爲什麼不能將沛公召回?

《史記會注考證》曾引董份之說,提出許多疑問,其中說:“范增欲擊沛公,唯恐失之,豈容在外良久而不亟召之耶?此皆可疑,史固難盡信哉。”又引徐孚遠曰:“然觀《史記》,敘漢人飲中,多有更衣,或如廁竟去,而主人不知者。意者當時之飲,與今少異,又間有良駿行四十里而杯酒猶溫者,漢主之能疾行,得此力也。其所云步走,或史遷誤也。”這也是強爲之詞。

鴻門宴背後的祕密,項羽爲什麼不殺劉邦,非婦人之仁 第4張

鴻門之宴,不同於尋常宴會,沛公的一舉一動,無不在范增等的嚴密監視之下,何況還要招樊噲同出。樊噲闖進時,完全懷有敵意,這時卻緊隨沛公而出,五尺之童,也會疑忌的。《史記》先說“脫身獨騎”,那麼,是獨自騎馬的,下又說與四人步走,究竟是騎馬還是步走,還是先騎馬而後步走?也敘述得不清楚。

樑玉繩《史記志疑》則這樣說:“若論禁衛訶訊,則彼尚不能御樊噲之人,烏能止沛公之出乎?”這也不能相提並論:樊噲之闖軍營,沛公尚在項王牢籠之中,這時卻是兩人提劍而出,禁衛之士豈能輕易放過?

明於慎行《讀史漫錄》卷二雲:“鴻門事,以爲‘是日微噲奔入營譙讓(責備)項羽,沛公幾殆。’此耳食也。總之,項王本無殺沛公之心,直爲范增縱臾(慫恿),及沛公一見,固已冰釋。使羽真有殺沛公之心,雖百樊噲,徒膏斧鉞,何益於漢?太史公好奇,大都抑揚太過,如四皓羽翼太子,正與此類。”

比較起來,還是於氏之說合於情理,符合項羽性格,他如果一定要殺沛公,范增示意時,就可殺之;沛公逃走後,張良以白璧獻項王,項王還肯“受璧置之坐上”麼?范增就是將張良所獻玉斗丟在地上,“拔劍撞而破之”。

項羽爲人,血氣方剛(比劉邦少二十四歲),有他殘暴的一面,也有慷慨磊落,豪爽痛快的一面,范增早已看出“君王爲人不忍”的特點。

鴻門宴背後的祕密,項羽爲什麼不殺劉邦,非婦人之仁 第5張

“太史公好奇”之論,並非於氏個人說法,又如《史記》寫鴻門宴時,“范增數目項王,所佩玉昂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云云,《漢書?高帝紀》只說“范增數目羽擊沛公,羽不應”,而無“所佩玉昂以示之者三”一句,未嘗沒有道理,因爲史公寫的,傳奇性實在太強了。

除了上訴觀點,有人認爲項羽善於軍事鬥爭不善於政治鬥爭,故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項羽便沒有了方向感,失去靈敏的判斷,找不到自己的敵人,也很難確定自己的攻擊目標。也有說法認爲項羽好面子,沽名釣譽,不想背上不義的名分,所以放跑了劉邦。

還有人認爲鴻門宴是因爲當前的形勢而導致項羽不得不安撫劉邦,就大局上,項殺劉毫無必要;就理智而言,項不殺劉,不爲失策;就感情而言,項不殺劉,不能算矯情;就未來前景而言,項羽已有對策,不殺劉不能看作放虎歸山。更有學者認爲鴻門宴實際上是項羽兵不血刃,不廢吹灰之力奪得關中,既降伏劉邦,又維護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劉邦忍辱負重,拿土地換來渡過暫時難關,僅此而已。

不管是什麼原因使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殺劉邦,鴻門宴前劉邦犯下嚴重的戰略錯誤卻因爲鴻門宴的種種努力補救得以挽回,而項羽在鴻門宴犯下的嚴重戰略錯誤,卻無法挽救,以致後來兵敗而烏江自殺,或許正因爲如此,項羽的悲劇才顯得如此悲壯,項羽的失敗才更讓人扼腕嘆息,項羽的一生才更充滿了人情味,項羽的自殺才更讓後人唏噓不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