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鴻門宴上項羽爲什麼不殺劉邦?真是項羽婦人之仁嗎?

鴻門宴上項羽爲什麼不殺劉邦?真是項羽婦人之仁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都知道,鴻門宴上項羽本有機會殺了劉邦,但是他卻白白放走了這次機會,因此才導致了後來的失敗。

鴻門宴上項羽爲什麼不殺劉邦?其實這個問題三觀不正。

但千百年來,人們總是不斷地這樣追問。其隱含的意思是,殺才是正常合理的選擇,不殺反而是很反常的。說項羽政治幼稚的有之,說他剛愎自用,婦人之仁的也有。總之,都認爲項羽該殺劉邦。

爲什麼中國人會有這樣的認識?因爲暗算賓客,背信棄義,不擇手段是家常便飯,在歷史上反覆出現,是歷史之常態。人們以爲理所應當。如春秋時公子光設宴刺殺他的堂兄吳王僚,當上國君,即後來的大名鼎鼎的吳王闔閭。而且殺了之後,非常坦然快意,不會有絲毫的負疚感。更不會受到大多數人的唾棄,反而會受到擁戴。

西方的文化傳統中,有“賓客權利”一說,美劇《權力的遊戲》中便有這個說法。即便是敵人,如受邀前來,也要以禮相待,絕不能加害。也不是說西方歷史上沒有這樣的事例發生,但少得多。更重要的是,做了暗害賓客這種事的人,會產生嚴重的負罪感。也會受到大多數人的唾棄和反對,天下人,包括他的手下人都會紛紛背棄之。如莎士比亞的名劇《麥克白》,就描述了麥克白暗殺鄧肯王后不得安寧的負罪感。我料到有人會說,不能將文學作品等同於歷史,不能這樣比較。但文學作品是人們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反映。就反映不同的價值取向而言,完全可以說明問題。

鴻門宴上項羽爲什麼不殺劉邦?真是項羽婦人之仁嗎?

項羽到底爲什麼不殺劉邦?既不是因爲政治幼稚或婦人之仁;也不是顧忌殺了劉邦後,會被天下人唾棄;更不可能是尊重“賓客權利”。而是他壓根就不打算當皇帝。

秦漢之際,正是中國的政治制度由分封制轉爲郡縣制的過渡期。這是“溥天之下,莫非王統”在技術發展後的必然趨勢。秦因應時勢,統一了中國,建立起郡縣制。但秦很短命,郡縣制還沒得到鞏固就滅亡了。秦滅亡後大家就面臨一個選擇,是採用郡縣制還是秦統一前的分封制。

劉邦是主張郡縣制的。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就說,“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可見,劉邦的野心已被人覺察。而項羽是主張分封制的,二人的政治圖景不同。至少有兩點證據可以證明項羽主張分封制,一是滅秦後,他主持分封了天下,“自立爲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史記•項羽本紀》);二是,楚漢之爭是劉邦主動挑起的,項羽是被動應戰。劉邦雖弱但處於進攻態勢,有長遠籌劃和準備;項羽雖強但處於守勢,根本看不出他有主動出擊取得天下的意圖和準備。

鴻門宴上項羽爲什麼不殺劉邦?真是項羽婦人之仁嗎? 第2張

相比之下,主張分封制的人是少數,主張郡縣制的人是主流。歷史上雖然沒有詳細的記載,但從零星的史料中可以看出,楚漢兩大陣營的主要謀士基本上贊同郡縣制,如漢之蕭何,張良;楚之範曾,棄楚投漢的陳平等。

範曾說項羽,“豎子不可教也!”範曾要教項羽什麼?就是給項羽灌輸一統天下的郡縣制思想,但項羽固執己見不聽。所以範曾纔出此言,最終心灰意冷而離去。他又不可能像陳平那樣去投靠劉邦。陳平爲什麼棄楚投漢,還不是看見項羽滿足於當個天下總盟主的霸王,沒有取天下的野心,才投靠有取天下野心的劉邦。

根本上,正是因爲項羽昧於大勢,才導致他在與劉邦的鬥爭中,逐步失去大多數人的支持。所謂“失道者多助,得道者寡助”。此消彼長,項羽由強轉弱,而劉邦則由弱轉強。

還是因爲項羽壓根沒有統一天下當皇帝的想法,才覺得沒有必要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畢竟他需要劉邦封建一方。認爲只要將劉邦安置在交通不便的漢中,封關中給秦朝降將章邯等人,扼住劉邦進入關中的通道,便可遏制出劉邦的野心,維持住以他爲盟主的分封秩序。

但項羽錯估了形勢,也高估了自己。他既缺乏正統性和德望,也缺乏足夠的實力來維持住他制定的國際秩序。分封不到半年,齊國貴族後裔田榮因不滿分封,就趕走齊王取而代之。打亂了項羽制定的國際秩序。隨後,劉邦派韓信乘機出擊,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取得了關中,拉開楚漢相爭的序幕。歷時五年的楚漢之爭,最終以項羽自刎於烏江而告終。

劉邦勝後繼承了秦國的政治遺產,恢復了郡縣制。由於漢初朝廷的控制力尚不足,兼輔以分封制。但郡縣制的趨勢不斷加強。劉邦在世時基本上剷除了異姓王。到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就取消了宗親諸侯王的治理權,算是完全採用了郡縣制。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