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細說鴻門宴上霸王項羽不殺劉邦背後的無奈

細說鴻門宴上霸王項羽不殺劉邦背後的無奈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項羽不是不想殺掉劉邦,他對范增曾經的默許已經表明了這一點;他的“不忍”,其實是不想揹負殺人的惡名。

鴻門宴的酒還沒有喝完,劉邦借上廁所的機會,順着尿道子就溜走了。這很叫人納悶,劉邦來參加鴻門宴,隨從只有“百餘騎”,項羽要殺他,他能跑得了嗎?即便上廁所,也得被人牢牢盯着。所以,有人認爲,劉邦表面看是溜走的,實際上是被項羽放走的。這樣的分析有沒有道理呢?有道理,確實說到了點子上,但我以爲只說對了一半:劉邦確實是被人放走的,但放走的人不是項羽。

客觀地說,劉邦有驚無險地溜走,確實是因爲項羽給他開了綠燈,但這並不能證明項羽就不想殺他。酒桌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羽能看不出來嗎?他心明鏡似的,但並沒有阻止,我的理解這就是默許:他心裏巴不得項莊把劉邦殺掉。假如半路上沒有殺出來樊噲這麼個程曉金,後來的局面似乎真的不敢想象,但樊噲的到來,對項羽的安全無形中構成了威脅,所以,項羽只能順水推舟。

細說鴻門宴上霸王項羽不殺劉邦背後的無奈

網絡配圖

有意思的是,聽說劉邦溜走了,亞父范增對項羽幾乎是破口大罵:“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爲之虜矣”(《史記•項羽本紀》,以下引同,不注),埋怨項羽沒有把劉邦殺掉。其實,范增有啥資格埋怨項羽呀?受譴責的人應該是他。因爲他不但沒有理解項羽的真實想法,而且還恰恰因爲他的“木腦筋”,致使鴻門宴一而再、再而三地錯過了很多殺掉劉邦的機會。  劉邦駐軍霸上的時候,一次,范增建議項羽:“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爲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項羽聽完後,不置可否。項羽的不置可否,其實就是默許了范增的建議,起碼是沒表示反對。作爲“一把手”的項羽,他絕不可能露骨地表這個態:行,逮住機會,把劉邦殺掉!這樣的事兒是說不出口的;說出口,就背上了不義的惡名,還怎麼爭人心打天下呢?這是項羽做“一把手”的難處,他只能默許范增去辦,辦好辦壞,他都可以兜後路、擦屁股。

相反,項羽要是不同意范增的建議,他一定會旗幟鮮明地表示自己的觀點。劉邦赴鴻門宴前,項伯曾建議項羽:“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伯受點小恩小惠後,提點兒吃裏扒外的建議,其動機項羽是否心知肚明,姑且不論,但項羽立馬就表示同意了,像這樣的態度,真也好假也好,都好表示。不過,此時的項羽,我以爲,他對項伯的許諾實際上是擺的姿態;他的真實想法,一定以爲劉邦赴宴鴻門,范增肯定會按照自己曾經默許的意思,牢牢抓住這個機會,早就安排好了相應的準備。

可惜的是,范增對項羽曾經的默許並沒有心領神會,偏偏就沒有做好刺殺劉邦的各項準備,以至於在宴會上拐帶得項羽也很被動:

細說鴻門宴上霸王項羽不殺劉邦背後的無奈 第2張

網絡配圖

其一,樊噲強行闖入宴會的大帳內,明顯暴露出了安全保衛存在的漏洞,從中也就不難想象,這些衛士並不是精心挑選的,給人的感覺,他們在思想上還沒有繃緊這根弦,沒有進入“戰備”狀態。

其二,酒宴的半中間,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給人的感覺似乎是等待項羽的信號,手下人好動手,我最初讀這段文字時就這麼認爲的,其實不然。范增提示的其實是,要項羽趕快殺了劉邦,是親自動手。你看,這簡直是開玩笑,別說項羽不想自己做,即便項羽想自己做,還用得着他提示嗎?

其三,項羽沒動手,范增於是出去找來個項莊,叫他充當刺客。又怕項莊不幹,還做了一番很深刻的思想動員,說到:“君王爲人不忍,若入前爲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這顯然是臨時抱佛腳,說明在這之前,刺殺劉邦的計劃他並沒有成竹於胸。

其四,酒桌上沒有殺掉劉邦,但機會仍然潛伏着,其中一個絕好的機會就是劉邦上廁所的時候。但叫人奇怪的是,這時候的范增不知想啥呢,這麼一個絕好的機會又錯過了。假如他提前在外面準備好“伏兵”,趁這個時候不把劉邦剁爛了纔怪。

其五,劉邦簡直如入無人之境一樣,離開了鴻門,沒有一個人及時阻攔,也沒有一個人及時稟報,直等到劉邦到了自己的駐地,張良進去,裏面的人才知道劉邦溜走了。從這一點不難看出,宴會的大帳外顯然沒有伏兵。

細說鴻門宴上霸王項羽不殺劉邦背後的無奈 第3張

網絡配圖

范增是項羽身邊的紅人,被尊稱亞父,可以說是項羽的第一謀臣,但他在鴻門宴上表現出的智商,簡直就是小兒科,實在大跌人的眼睛。一個被倚重的謀臣,居然連送到嘴裏的肉都咽不下去,如此弄巧成拙的表現似乎也叫項羽感到失望,鴻門宴後,項羽逐漸削弱了范增的權力,是不是也與這個有關呢?順帶說一句的是,項羽用的都是像范增、項伯這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怎麼能打天下呢?就是打下來,似乎也守不住。當然,這是題外話。

總之,從這一系列跡象不難看出:1.項羽不是不想殺掉劉邦,他對范增曾經的默許已經表明了這一點;他的“不忍”,其實是不想揹負殺人的惡名。2.范增沒能領會項羽的真實想法,進而沒能充分做好刺殺劉邦的準備,致使鴻門宴錯過了很多機會,這件事辦得如此的槽糕,他應該負全責。3.劉邦看起來是溜走的,實則是被放走的。放走他的人不是別人,正是范增。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