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狀元真的很難考嗎 古代狀元和現在狀元一樣嗎

古代狀元真的很難考嗎 古代狀元和現在狀元一樣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狀元,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狀元真的很難考嗎 古代狀元和現在狀元一樣嗎

每年高考分數出來的時候,各個地方就會出現了很多狀元。比如縣文科狀元、縣理科狀元、省文科狀元、省理科狀元等之類的。之所以叫狀元,主要是受科舉制的影響。因爲古代的科舉制裏面,級別最高的考試第一名就是狀元,這個稱呼一直流傳到現在。很多人覺得現在的狀元和古代一樣,事實上完全不一樣,如果現在的狀元穿越到古代的話,連秀才都考不上。因爲古代的科舉的難度超出我們的想象。

科舉制是在隋朝的時候出現的,隋文帝改變之前按門第出身選拔官員,改用才學高低作爲錄取的標準。這開創了一種新的官員選拔標準。當然,隋朝雖然開創了科舉制,但由於隋朝存在的時間很短,還沒有來得及推廣這種制度就滅亡了。唐朝建立後,對於隋朝建立的很多制度都很好的繼承,其中就有科舉制。

唐朝對科舉制的貢獻還是比較大的。唐朝時科舉考試分爲文舉和武舉兩部分。每一部分考試的內容越來越細化。而且考試的時間有定期和不定期兩種,錄取的標準和過程都有詳細的規定。總的來說唐朝對科舉制的貢獻不亞於隋朝。唐朝之後的王朝,都繼續沿用這種制度,一直到清朝末期廢除。

我們今天主要看一下清朝時期的科舉制,因爲科舉制發展到明清時期,已經非常成熟了。而且科舉制也成爲了朝廷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由於清朝距離現在非常近,所以我們知道的也越詳細。還有就是清朝的科舉錄取人數相對較多,這樣難度也降低了點。雖然是這樣,難度還是非常高。當你完全瞭解清朝的科舉制之後,你就知道有多難了,也就知道在清朝考中狀元是什麼概念了。

清朝的科舉考試分爲四個部分。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考過了童生試就能成爲秀才。考過了鄉試就能成爲舉人。考過了會試就能成爲貢士。考過了殿試就能成爲進士。這四個級別和現在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四級教育差不多。我們可以這麼理解,也確實是這個意思,但是難度卻有是天差地別。要知道我們現在已經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這在古代相當於人人都考過了鄉試,都成爲了舉人。想想就知道是絕對不可能的,要不然古代就亂套了。

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一般來說捕快及後代、妓女及後代、商人及後代、媒婆及後代等等,這些人都是沒有資格參加考試的。這些行業被稱爲下九流,在封建社會是受到歧視的。看完這個是不是發現,家裏有做生意的、演員的之類的,就和科舉無緣了。除了這些行業的人不能參加考試,還有就是身體有殘疾的不能參加。比如耳聾、毀容、瘸子、駝背等,這些都是沒有資格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絕對是胡扯的,因爲羅鍋就沒有資格殘疾考試。這樣的話就有非常多的人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

不過如果你有資格參加考試的話也不要高興,因爲這只是個開始,還沒有到考試的。因爲考試的難度遠比現在的考試難度高。

先看一下童生試有多麻煩。之所以叫童生試是因爲參加考試的考生都統稱爲童生,不論年紀大小都是這個稱呼。看這個稱呼就能發現和現在小學生的意思差不多。童生試沒有什麼特別的限制,一般的讀書人都是可以參加考試的。童生試還是比較複雜的,不是說考一場就行了。童生試有三個級別,每個級別有四五場考試,每場考試有四五門課。現在想想差不多是50到70場考試。,這70場考試必須都過童生考試纔算正式考過。

看到這裏我們能發現,既然是考這麼多次試,肯定不止是每場寫一篇作文這麼簡單。總的來說,童生每個級考的內容有八股文、詩賦、策論等,現在是不是明白,古代考試不僅僅是八股文,內容還是非常豐富的。當然,童生試不是說你考過就能接着考下一場了。童生試的最低級別是縣試,一年舉行一次,在每年的二月份進行。考過的話才能進行下一步,也就是府試,相當於現在去市裏面考試。這個也是一年一次,在每年的四月份舉行。府試過了之後就可以參加院試了,這個是在省裏面舉行的,級別更高一點。當然,由於級別高,這個舉行的頻率也沒有這麼高,是三年舉行兩次,也有的是三年舉行一次。

看完童生試我們就能出來,順利的狀況下,也要一年的時間才能考中秀才。如果不順利的話,多少年的都有。任何王朝對考生都沒有年齡限制,只要你願意可以隨便靠。

如果你考中了秀才,恭喜你,你能進入下一輪考試了,也就是鄉試。鄉試並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能隨便考的,是有一定的門檻的。一般來說,參加考試的人比如要去縣裏、府、省之類的學堂裏上學。說白了就是證明你是這裏的學生,你可以去這裏報個名,不在裏面上學也可以,和掛職差不多。除了上學,考試之前,生員與監生、廕生、官生、貢生,經科考、歲科、錄遺合格之後,就能參加考試了。一般狀況下,這些都是沒有什麼問題,和現在考前體檢差不多。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在各個省進行,一般來說是在八月份舉行的。歷朝歷代對鄉試這個級別還是很重視的,鄉試的主考官都是皇帝指定的,一般都是翰林或者學士之類的。鄉試考試共分三場,每場考三日,三場都需要提前一天進入考場。也就是說一場考試一共是四天。這四天的時間裏,考生只能在考場裏面呆着,不能外出的。所以考試之前一定要準備好吃喝拉撒所有的東西。沒準備好這些的話,光是在裏面待四天,一般人都扛不住。監考官只是負責監考,考試只要不作弊,在裏面出現任何狀況監考官都不用管。如果你考試出現疾病的話只能聽天由命了。這一點可以說非常不人性化。

鄉試的內容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簡單的說就是考四書五經和八股文。就是考幾本書的內容和寫一篇文章。難的說就是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而且要求非常多,必須按照一定的模式來寫。要是跑題的話就別指望能考過了。之所以這樣,就是爲了控制人們的思想。順利的話,一年就能考過,不順利的話就不用說了,很多人一輩子都考不過。考過之後就能成爲舉人了,這樣也就有資格參加下一場考試,也就是會試。

會試是在京城舉行的,每三年一次。古代交通不便,如果路途比較遠的話,去京城參加考試時間非常久,有的都要提前一年左右出發。當然,去京城不僅是時間長這麼簡單,還有就是花費比較高。即使是現在,你步行去北京的話也需要很多錢。所以很多影視作品裏寫有些書生沒錢去京城考試,這並不是杜撰,而是很常見的現象。不過對於會試是幾乎不會出現的,因爲考過鄉試成了舉人之後,都還是比較有錢的。根本不缺這點路費。

會試在二月份或者三月份舉行,所以也叫春闈。考試的內容和鄉試一樣,也是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要求也都差不多。一共三場,每場三天,提前一天進考場。進去之前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好。考完之後,當月就能出結果了,這個和現在高考、中考出成績差不多,效率還是非常高的。考過之後,就能成爲貢士了,然後也就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最後一步——殿試。

殿試之所以叫殿試,是因爲是皇帝親自主持的,在大殿裏面舉行。所以參加考試的人就有機會見到皇帝了。殿試的考試時間和會試是有關聯的。是在會試考試結束之後的下個月進行,也就是三月或者四月份進行。之所以和會試離得這麼近,也是方便考生參加考試。只要你考中貢士了,就能立刻進入下一次考試了,還是比較節約時間的。由於和會試時間是一起的,所以也是三年一次。

由於是皇帝監考,所以殿試的考試內容很少,考試的時間也非常短。殿試考試只有一天時間,從清晨到日暮。考試的內容只有策問,考前檢查之後就可以領試卷考試了。所謂的策文也就是對經書上的內容或者政事進行出題。當然題目有時候只有兩三百字,有時候長達上千字。一般來說,考生寫的答案都是兩千字左右,這個是最佳的結果。

殿試結果出來的還是比較快的。考中之後分別三個級別;一甲,也叫進士及第,一共只有三個人,分別是稱爲狀元、榜樣、探花。二甲,也叫進士出身,佔錄取人數的三分之一。三甲,也叫同進士出身,佔錄取人數的三分之二。高中一甲的人皇帝當場賜官的,二甲和三甲要再考一遍,成績靠前的可以賜官。

看到這裏我們能發現,狀元終於出現了。花了這麼長時間,終於考中狀元了。可以說三年纔出了一個狀元。事實上,這不僅是時間週期長這麼簡單。錄取比例也非常低,我們看一下各個階段的考試錄取比例就知道了。

童生試是最低級別的,考過就是秀才。清朝一共存在276年,共出現了46萬名秀才。平均一年出現1666個秀才。我國現在是1300多個縣,一個縣一個文科狀元、一個理科狀元,共有2600多個狀元。這樣看的話,秀才比縣狀元難度差不多大一倍。現在知道範進爲何一直都是秀才了吧,《武林外傳》裏的秀才是什麼概念了吧。

再看一下會試,這個是科舉裏最難的考試。舉人的錄取率非常低,一般只錄取考生的2%,也就是50個人只錄取一個。正常情況下,每個省一年也就只錄取幾十人,最多的話也不過上百人。說真的,清朝北大在各省的錄取人數都比這個高,這樣看的話,想要考中舉人真的需要很大的天賦。

第三看一下院試,這個錄取的比例還是很高的。貢士的錄取比例相對來說高一點,差不多是150萬人中有一個是貢士,按照現在的比例,全國應該有1000多個貢士。看起來很少,但是舉人本來就很少,所以舉人考中之後,再考貢士還是很簡單的。難度比考舉人容易點。

最後看一下殿試。殿試的錄取比例就是更低了,唐朝時一次殿試最多隻錄取幾十人,一般也都是二三十人,平均一年錄取十個人左右,這個比省狀元還難。當然,唐朝之後比例高一點。清朝的時候,一次錄取幾百人,正常都是三四百人,少的話幾十人也有。考中貢士之後,很多都是可以考中進士的。其實平均下來,也就是一年最多一百人,但這個比例也非常低。

現在我們再看一下回到古代稱爲狀元的可能性吧。簡單的說,人家是三年纔出一個狀況,要在所有的考生中脫穎而出。光是看這句話就知道難度有多高了。很多人覺得難度這麼高,古人或許就不熱衷於考試了。其實,但凡有條件的,還是喜歡參加科舉考試了。因爲一旦考中了,好處非常多,比現在的狀元多得多。

光是童生試的秀才,見到縣太爺就不用下跪了,而且犯罪也不能用刑,這個還是不錯的。舉人就更厲害了。考中舉人意味着有做官的資格,一旦縣裏面有空缺,就能直接做縣官了。即使不做官,縣裏面的事物,縣官也要和舉人一起商量的。而且國家每年還給舉人的俸祿,除此之外,舉人還不用交稅,服勞役等。舉人的生活還是不錯的。至於貢士、進士就更不用說了,那都絕對能做官,而且明清時期,很多高官都是通過科舉途徑升遷上去的。也就是說,考中進士之後,當大官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清朝的大學士、總督、巡撫、尚書等很多都是科舉出身的。

也正是因爲有這麼多好處,所以古人才一直參加科舉。反過來說,正因爲有這麼多人蔘加,競爭纔會這麼大。現在想想,回到古代做狀元確實不錯,不過概率也幾乎沒有。畢竟競爭的激烈程度遠遠超出我們想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