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考狀元都考些什麼?狀元有多難考

古代考狀元都考些什麼?狀元有多難考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考狀元都考些什麼?狀元有多難考?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一、科舉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科舉在我國歷史悠久,包括上學時的教材課本中,也曾說過隋煬帝楊廣開創科舉制度,這讓很多同學莫名的恨上了這個千古昏君。然而,在科舉的完善道路上,隋煬帝還只是個晚輩,只是對科舉制度進行了一定的完善,並且推廣到全國使用。

科舉制度的雛形其實誕生在十六國時期,當時十六國中的後趙皇帝石勒爲了加強國民教育,讓青少年能夠接受系統性的教育,於是下令國家開始設立“學官”這一職位,並且每一郡都要設立博士和祭酒兩個人,挑選一百五十個學生,進行三次考試,最終合格的人,便可以畢業到御史府進行就職。

在這之後,又從國子監裏挑出五個學生,提拔成佐著作郎,記錄整個教育制度裏出現的問題和弊端。

話說這個石勒雖然是個皇帝,卻是大字不識幾個的大老粗,竟然能想出這麼好的政策,這樣的人爲什麼沒有打過其他國家呢?

古代考狀元都考些什麼?狀元有多難考

不可否認的是,隋煬帝楊廣的確爲科舉制度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或者說,考試製度正是從隋煬帝楊廣開始才被稱之爲“科舉”,所謂科舉,便是“蓋舉分科目而舉士人之義”。

科舉不單單是爲國家選取人才,最主要的是能夠爲國家選取各種各樣的人才。科舉便是“分科、舉拔人才”。在公元607年,隋煬帝設立了十科舉人,而我們經常看到和聽到的“進士科”便是十科之一的“學業優秀聰明,文才秀美”。不過在隋朝時期,並沒有“進士科”這一說法,真正的進士一說,還是從唐朝開始的。

如果說科舉萌發於隋朝,那麼真正成型是在唐朝時期。在隋朝時,雖然科舉制度已經較爲完善了,但並非是我們現在定期考試一般,而是國家或者皇帝需要人才了,纔會在全國下詔令,開展科舉爲國家選拔人才。

我們現在所遇到的中考、高考這種升學考,還是從唐朝開始的,唐朝不僅每年定期進行考試,偶爾也會臨時下詔書進行科舉考試,這種也被稱爲“制科”。而每年都會舉辦的固定考試,則被稱爲“常科”,是不是像極了突擊考試和期末考?

古代考狀元都考些什麼?狀元有多難考 第2張

二、科目的發展

正如剛纔所說,科舉從隋朝時還有十科舉人一說,但是爲什麼我們所瞭解的那些科考都是些“之乎者也”呢?事實上,自從隋朝展開正兒八經的科舉之後,各朝各代的考試科目都有很大的變化。

在隋文帝的時候,科舉制度僅僅有“策問”這一個科目,也就是給你一個題目,你自己寫解,寫好了答案讓考官滿意,就能當官。而到了隋煬帝的時候,就開設了“十科”,這十科中分別有秀才、進士、明經等科目,秀才考試謀略,進士則考對時事的判斷,明經考猶經學。

到了唐朝時期,對科舉的優化和完善是非常大的,經常會舉辦科舉的考試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和道舉”。僅僅是這些就已經對人才進行了非常細緻的分類,而到了武則天執政時期,爲了加強軍隊的戰鬥力,又專門設立了武舉制度。

這裏很多人就很納悶了,秀才不是沒有進士高嗎?爲什麼看起來卻是相同的。事實上在唐朝時期,秀才和進士是相等的,而且秀才也是非常難考的,讀書人能夠考中進士的成功率非常低,以至於最後,秀才這一科目沒多久就去除了。從此之後,秀才便成爲所有參加考試的人的統稱。

隨着時間的不斷髮展,考試科目也在不斷的產生變化,比如在唐朝的時候一直都有詩賦這一科目,到了宋朝也曾有過這一科目,但是從明朝開始,莫說不考詩詞歌賦了,其他的考試項目也全都沒有了,只剩下個“經義”一門了。

這也是爲什麼在唐宋時期,有這麼多文人在歷史的長河裏留下一道道璀璨的痕跡,到了明清兩代後,就顯得非常稀缺了。相比較後世我們所知道的三年一科舉,層層選拔的情況,唐宋時期的每年一次科舉,使得讀書人有了更多的機會。

三、科舉制度的中落

科舉制度畢竟是爲國家選拔棟樑之才的,可以說選出來的每個人都至關重要,所以國家在科舉上也非常重視,並對此進行了多次改革,防止出現徇私舞弊的情況,然而只有做賊千日的,哪有千日防賊的?

相比較各朝代的科舉,唐朝科舉則是寒門學子的唯一出路,甚至一次科舉考試下來,最終及第者一百餘人全是出身苦寒。到了宋朝時期,由於教育資源嚴重傾斜,導致科舉制度幾乎成了富貴人才的鍍金方式。

雖說在宋朝也有范仲淹、歐陽修等出身寒門的士子,但是佔比只是少數中的極少數,而且這兩人的出身也並非是完全的貧苦百姓,最多隻是沒那麼富裕而已。

在此之後,我國傳承了近千年的科舉制度被迫停止了八十年,從蒙古滅金開始,直至元朝才重新啓用科舉制度。但是這一科舉制度並非爲了天下學士舉辦,而是蒙古人、色目人對自己特權的宣示而已。

蒙古人和色目人的題目相較於漢人要容易一些,但是最後得到的官職卻要高上不少。而且在元朝時,因爲蒙古人和色目人很難滿足一百五十個考生的名額,所以便要求漢人和南人中保有相同的空缺,以此來使四種等級的人數相對均衡。

同樣的,因爲元朝對於科舉的不重視,也使得這個王朝只持續了非常短暫的一段時間,到了明朝時期,便對科舉又再次進行了分類,不僅有更爲嚴苛的管理制度,還將科舉重新分化了層次,從童試到殿試。

明朝的這一舉措使得科舉在真正意義上迎來了巔峯,普通的寒門學子也真正有了出頭之日,而我們所得知的那些十年寒窗苦讀,也是從這裏開始的。

真正的科舉制度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被廢除了,我們現在所採用的考試製度是更爲科學有效的方式,不再是以一個人的成績對其一生進行定論,而是通過考試來檢驗自己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

隨着國家和社會的不斷髮展,考試和學習也不再是普通老百姓登上高臺唱大戲的唯一方式,但相較於其他的成功,這種成功是最簡單有效且舒適安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