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戰國時期爲何各國頻繁用他國人爲相呢 難道他們不怕泄露機密嗎

戰國時期爲何各國頻繁用他國人爲相呢 難道他們不怕泄露機密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期爲何各國頻繁用他國人爲相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春秋末期,東周天子衰微,不敢阻撓三家分晉,只得順水推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爲諸侯,戰國七雄的格局確立。縱觀戰國歷史,不難發現,常常有外國人謀得本國高位,比如秦國的商鞅、張儀皆爲魏人,歷仕魯、魏、楚三國的吳起,這些人不以投敵國而被世人不齒,在位的國君還許以高位,在戰國時期,爲何各國頻頻使用他國人爲相?

戰國時期爲何各國頻繁用他國人爲相呢 難道他們不怕泄露機密嗎

一、空有國名,而無國實

昔日周武王伐紂,滅殷商,大封諸侯百國,然盛衰無常,周平王東遷,東周已無約束各路諸侯的實力,周王室名義上爲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各國相互伐戰、兼併土地,最終形成戰國七雄的局面。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的諸侯國,雖爲“國”,但本質上還是受周天子冊封的封地。稱爲“一國”,但卻像今日的行省一般,七雄爭霸,說到底也只是周朝內亂,周王室無力平亂只得默許各國並起而已。

二、互爲宗親、統稱華夏

戰國時期,很多有名有姓的人,他們的名字中都有某姓某氏,比如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便是羋姓,屈氏,而秦趙國君都是嬴姓,乃是同宗。各國王室也多有複雜的姻親關係,秦楚聯盟,互嫁本國宗室之女,以結親楚之好。由此可知,各國關係複雜,但遠比我輩親密,各國王室都沾親帶故的,雖姓氏複雜,然而各國卻都以炎黃子孫、華夏族人自居,長期的通婚、戰爭、結盟、通商等,各國國民滲透融合,在生活諸方面漸趨一致,所以只要是能爲國家帶來富強的國士,姓甚名誰無足輕重。

戰國時期爲何各國頻繁用他國人爲相呢 難道他們不怕泄露機密嗎 第2張

三、君以國事舉、士以忠義報

“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爲何張儀橫強而奔走六國不辭辛勞?爲何蘇秦隻身入齊以只爲保弱燕不滅?爲何屈原寧願投河自盡也不向秦稱臣?乃是因君王的信任,“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昔豫讓爲報智襄子知遇之恩,更名改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二擊趙襄子不得,“襄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遂自殺以報智伯。

而張儀、蘇秦之徒,早年皆鬱郁不得志,雖有大才卻沒有人用。張儀入楚拜令尹朝陽門下,但因被污衊偷玉而被鞭打,差點身亡;蘇秦拜鬼谷子門下,然而“出遊數歲,大困而歸”,秦惠文王、燕文侯的知遇之恩,兩人沒齒難忘,張儀爲橫強奔走,弱天下而強秦;蘇秦掛六國相印,約定合縱攻秦,又暗中以間諜的身份在齊國活動,皆是爲報君王重用之恩,對於這類有抱負志向,卻在母國不受重用的名士,但在別國不僅國君禮遇有加,還被許以相國高位,君王舉國相報,士人自然披肝瀝膽。

戰國時期爲何各國頻繁用他國人爲相呢 難道他們不怕泄露機密嗎 第3張

四、弘揚變法圖強,國家煥然一新

魏國以武卒聞名六國,秦軍“虎狼之名”令各國膽寒,楚國“明法審令”爲合縱縱長,韓能處必爭之地而數年不倒,皆是因爲國君重用變法之士以圖強。國外的能人名士帶來的是變強的法律、改革,國富民強,功在當代而利在千秋,國君自然重用之。

戰國七雄,雖割據一方,互相征伐,然而都是我炎黃子孫、華夏子民,所以國家的束縛並不強烈,名士成爲他國相邦,不僅不會被世人譏諷,反而會讓母國落下個“不識人才”的惡名。國君用他國人爲相,不僅能使本國變得強大,還能留下知人善用的美名;不僅能招到更多的能臣賢士,還能收穫忠心之臣,君臣和睦,豈不快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