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三國時期,各國出兵相比較戰國時期爲何會少那麼人?

三國時期,各國出兵相比較戰國時期爲何會少那麼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三國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戰國時期,各國出兵動輒幾十萬,長平之戰秦趙雙方更是動用了多達百萬軍隊,秦滅楚也動員了多達六十萬軍隊,而到了三國時期,各國出兵卻往往僅有幾萬,這是爲什麼呢?個人認爲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因素的影響。

原因之一:人口因素影響,東漢末年亂世導致人口驟然下降

三國時期,各國出兵相比較戰國時期爲何會少那麼人?

得益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全面推行戶籍制度,使得我們可以通過史料對古代的人口情況有個基本的瞭解。不過,由於先秦史料的丟失,我們已經無法準確得知戰國時期各國人口,但根據史學家的推斷,戰國中後期總人口應該維持在2600萬左右。

此後,歷經兩漢發展,到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時,全國人口已經恢復至10677960戶 56486856人(《晉書·地理志》)。而根據《中國人口史》中的推斷,到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時,全國仍然有約1100萬戶5500萬人。

不過,由於東漢末年以來的頻繁戰亂,導致人口開始出現斷崖式下跌,根據《三國志》《晉書》《通典》等史料記載,到三國後期(263年前後),全國在冊人口僅剩820萬左右,雖然這個數字有因戰亂導致統計不準的影響,但差距不會太大,畢竟根據《晉書》的記載,直到太康元年(280年),人口才恢復至1616萬。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三國和戰國的人口差距達到了至少1000萬以上,如此巨大的人口落差,必然會導致出兵數量差距。

原因之二:軍事制度影響,徵兵制與募兵制在動員能力上的差距

三國時期,各國出兵相比較戰國時期爲何會少那麼人? 第2張

徵兵制和募兵制乃是兩種軍隊主要組成方式,雖然歷代王朝均採取徵兵制與募兵制並存的方式,但其實還有一定側重點,其中戰國時期是以徵兵制爲主,募兵制爲輔;而後世王朝除唐朝的府兵制和明朝的衛所制以外,基本募兵制爲主,徵兵制爲輔。

戰國時期,列國除了魏武卒、秦銳士等少數精銳部隊是職業軍隊之外,軍隊主要以徵兵制爲主,即平時農閒時組織軍事訓練,戰爭爆發後再全面徵兵。根據雲夢秦簡《徭律》和《戍律》的記載,彼時列國主要採用“卒更”、“踐更”、“過更”、“貲徭(戍)”和“居役”等方式,確保所有適齡男子全部接受軍事訓練,從而保證戰時的軍隊戰力。而根據《雲夢秦簡·編年紀》的記載,戰國時期不僅是普通百姓,就連官吏也要接受軍事訓練,只有達到一定爵位纔可避免、

而在《商君書·兵守》中,則有“三軍:壯男爲一軍,壯女爲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爲一軍,此之謂三軍也”的記載,可見國家一旦陷入生死存亡之際,基本可以說是男女皆兵,從而達到最大動員能力,《漢書·嚴安傳》也有類似記載。而根據《漢儀注》的記載,秦漢時期男子從23歲開始服兵役,一直到56歲才能免役。

不過,徵兵制雖然能夠確保國家擁有強大動員能力,從而在戰爭時期能夠徵調足夠的兵力,但軍隊的戰鬥力卻無法保證,因此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朝廷開始在不廢除徵兵制的情況下,兼行募兵制,此後四方有事,常募兵以備征伐。

三國時期,各國出兵相比較戰國時期爲何會少那麼人? 第3張

所謂募兵,便是挑選身體好、膽量大、技能優的 “勇敢士”從軍,在徵募不足的情況下,則發刑徒爲兵(謫兵),西漢末年甚至招募奴隸爲兵。而到了東漢之後,雖然徵兵制仍未廢止,但募兵制已經開始成爲主要集兵方式。而由募兵組成的軍隊,不再負擔其他職責,平時接受軍事訓練,戰時負責出兵征戰,乃是真正的職業軍人。

徵兵制和募兵制可以說各有優勢,其中徵兵制可以確保軍隊數量,募兵制則可以確保軍隊質量。戰國時期,各國戰事徵兵可以達到十丁抽一,極限情況下甚至可以達到六丁抽一,這在後世是根本無法想象的。

戰國時期由於生產方式相對落後,國家收入本就相對薄弱,自然無力養活數量龐大的脫產軍人,只能在保證少數職業軍隊的同時,以徵兵制確保軍隊數量,而秦國士兵在出徵時甚至還要自己準備糧食,這也確保了國家負擔不會太重。而募兵制雖然確保了軍隊質量,但脫產的職業軍人,無疑會加重財政負擔,出征時完全由國家負擔其武器裝備和糧草支出,從而使得國家無法徵發大量軍隊參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