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北宋都城本來是洛陽 趙匡胤後來爲什麼改變主意了

北宋都城本來是洛陽 趙匡胤後來爲什麼改變主意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北宋都城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北宋都城本來是洛陽 趙匡胤後來爲什麼改變主意了

收復了南唐,南方還有一個吳越政權,仍然酣睡在臥榻之旁。

不過,吳越只是一個彈丸小國,成不了氣候,宋朝如果要舉兵討伐,那簡直就是探囊取物、易如反掌。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這是趙匡胤的一貫作風,但是,他又不想動用武力,因爲打仗是很耗錢的,他想將有限的財力用在刀刃上。因此,他決定以一種不花錢的形式收復吳越。

吳越轄區爲浙江全境、太湖的東北部、東部和南部,首都設在杭州。

吳越王錢俶的祖父叫錢鏐,是個販私鹽的大嫋,唐僖宗時,糾集衆人攻打黃巢,平定吳越,僖宗封他爲越王,不久又封爲吳王,後梁時,又加封爲吳越王。

到趙匡胤建立趙宋的時候,吳越王已傳到了錢俶這一代。

趙匡胤封錢俶爲天下兵馬大元帥,錢俶也歲歲向宋廷納貢,絲毫不敢怠慢。

其實,天下兵馬大元帥只是一個虛銜,並沒有真的統領天下兵馬。

趙宋平定江南後,吳越王錢俶派使臣到汴梁朝賀。

趙匡胤笑對來使說:“這次討伐江南,你家元帥攻克常州,立有大功。朕很想念他,你回去後,請他到汴梁來一趟,見面之後,立即讓他回去。”

爲了表示不相欺的誠意,趙匡胤還拍着胸膛,信誓旦旦地對使臣說:“蒼天在上,朕絕不食言。”

吳越王錢俶接到使者帶回趙宋皇帝的聖旨,心裏直起雞皮疙瘩,發慌,而且不是一般的慌,是恐慌。

爲什麼呢?

南唐李煜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

當初,趙匡胤數次傳召李煜進京面聖,李煜不敢去,害怕去了不能回來,推三阻四,藉口身體不舒服,終究還是沒有去汴梁面聖。

結果惹惱了趙宋皇帝,大兵壓境,南唐頃刻之間土崩瓦解,李煜夢斷金陵。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血的教訓就在眼前,錢俶當然不敢以身試險。

宋朝皇帝傳召國主的消息,迅速在吳越流傳開了,吳越國的上空猶如陰雲籠罩,朝廷內外一片恐慌,人們普遍認爲,趙宋皇帝在汴梁設下的是“鴻門宴”,國主此去凶多吉少。

大臣們都勸說錢俶。還是不去的好。

錢俶是個聰明人,他知道不去的後果,借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抗旨不遵。

臨行之前,他把國事都向大臣們作了交代,然後帶上妻子孫氏、兒子惟浚,西赴汴梁,拜謁趙宋皇帝。

看他這個架勢,大有英勇赴義、去了就沒打算回來的氣概。

北宋都城本來是洛陽 趙匡胤後來爲什麼改變主意了 第2張

趙匡胤得知錢俶在杭州踏上了北上的航船,立即督促工部,加快爲吳越客人專門興建的別墅的工程進度,保證在客人到來之前建成,使客人一到就能入住。

錢俶臨近汴梁,趙匡胤派兒子趙德昭爲代表,到京城東門郊外的十里涼亭迎接吳越王錢俶。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這樣拋頭露面的事,都是由御弟趙光義負責,因爲趙光義爲晉王,位列宰相之前。

這一次,趙匡胤沒有這樣做,而是安排兒子趙德昭出面,是否有什麼深意,不得而知。

錢俶進宮覲見趙匡胤,趙匡胤盛情款待他,賜坐、賜宴,而且還命他與御弟晉王趙光義敘兄弟之禮。

錢俶可不敢託大,堅決不接受,趙匡胤纔打消了這個念頭。

當晚,吳越王錢俶住進了專門爲他新建的一處豪宅,趙匡胤親自到錢俶的住處探望,察看各種生活用品是否齊全,體貼得就像是對待自己的家人一樣。

第二天,趙匡胤又在大明殿舉行了一個盛大宴會,歡迎錢俶這個遠道而來的客人。

文武百官都參加了這次宴會,根據趙匡胤事先安排,他自己先向錢俶敬過酒後,從晉王趙光義、宰相薛居正開始,大臣們依次向錢俶敬酒,面對如此隆重的場面,錢俶受寵若驚,感激涕泣。

轉眼間,錢俶到汴梁已經住了半個多月,雖然說日日歌舞遊樂,夜夜絲竹宴飲,但俗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錢俶開始思念杭州,思念他的國家,思念他的皇宮,思念他的臣民了。

不過,趙匡胤沒有開口,他只能將思念故國之情深埋在心裏,不敢表露半分。

這一天,忽聽門人來報,說有聖旨到,錢俶慌忙開中門跪迎聖旨,趙匡胤下的聖旨有兩個內容,一是封吳越王錢俶的妻子孫氏爲吳越國王妃;二是准許吳越王錢俶佩劍上殿。

如此厚封,錢俶一家受寵若驚。

趙匡胤下這道聖旨,是經過一番鬥爭的。

依古制,只有同姓諸侯王纔可封爲妃,吳越王錢俶是異姓諸侯王,封他的夫人爲王妃,有違祖制。

佩劍上殿,更是絕無先例,就是晉王趙光義,也沒有享受這種殊榮。

爲了保證君王的安全,古往今來,面見君王的人,是不準佩帶武器的。

允許帶武器上殿,表示皇上對這個人是完全放心的了,這種信賴,這種禮遇,這種榮耀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爲如此,趙匡胤在下詔之前,徵求了晉王趙光義、宰相薛居正等人的意見,沒有一個投贊成票。

這時候,他有點想念趙普了,如果趙普在,對自己的苦心早已心領神會,何須多費脣舌。

趙匡胤並不是一個墨守成規的人,他不聽晉王與幾位宰臣的勸告,簽發了這份特殊的詔書。

北宋都城本來是洛陽 趙匡胤後來爲什麼改變主意了 第3張

開寶九年(976年)三月,趙匡胤準備巡幸洛陽,到洛陽舉行郊祀之禮。

吳越王錢俶請求一同前往。趙匡胤認爲南北風土不同,擔心吳越王錢俶不適應洛陽的氣候,沒有答應他的請求。

西巡洛陽之前,趙匡胤在講武殿大宴羣臣。

酒過三巡,趙匡胤微笑着問錢俶,來汴梁一個多月,是否住得慣。

錢俶恭順地說:“皇恩浩蕩,微臣一家在京城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過得非常好。”

“不想家嗎?”趙匡胤問道。

錢俶沉思一會兒,小心翼翼地說:“汴梁是天朝國都,山清水秀,猶如仙境。加之在皇上身邊,如沐春風,微臣倒不怎麼想家了。”

“這是違心之詞。”趙匡胤哈哈大笑地說,“古人說:‘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朕知道你做夢也想回家。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汴梁再美,怎能美得過杭州呢?”

錢俶見自己的心思被戳穿了,有些不好意思,惶恐不安,一臉的尷尬。

趙匡胤體貼地說:“思念故土,想念親人,這是人之常情。朕祖籍雖是涿州,但出生在洛陽的夾馬營,洛陽是朕的第二故鄉,這次西巡,就是想去看看那片故鄉熱土。朕當初召你進京,曾許諾不留你,讓你回去,朕說話算數,決不食言。”

吳越王錢俶見趙匡胤真的放自己回去,喜極而泣,叩頭謝恩,抽泣着說:“回杭州以後,每隔三年,臣父子一定要來京師朝拜一次。”

趙匡胤微笑着說:“吳越到此,山水相隔,路途遙遠,往來一次不容易,只要你有這份心,朕也就心領了,還是不要預定期限,詔令你來,你再來入覲便了。”

第二天,錢俶陛辭後即將啓程,臨別之際,趙匡胤命左右捧來一個黃包袱交給錢俶,錢俶正準備打開看,趙匡胤制止道:“現在不要看,到路上了再看,看到了什麼,你自己知道了就行,不要向外人泄露。”

錢俶登程之後,在途中打開包袱檢看,原來是一百多封羣臣向趙匡胤上的奏摺,都是要求留下錢俶,有的甚至說殺掉錢俶。

錢俶越看越怕,越看越驚,連忙上表謝恩。

自此以後,錢俶對宋朝廷更加恭順,時時把皇恩記在心頭,每年的貢品更加精細和貴重,次數也更多,就像姑娘回孃家送節一樣,四時八節,有禮有數。

趙匡胤對自己導演的這場政治劇,當然很滿意,現在的吳越國,與宋朝下設的一個路並沒有什麼區別,錢俶的吳越王,只是一個虛名而已,要不了多長時間,他就會奉上吳越所轄十三州的版圖。

趙匡胤送走錢俶之後,命趙光義留守東京汴梁,他率領文武百官啓程前往西京洛陽。

北宋都城本來是洛陽 趙匡胤後來爲什麼改變主意了 第4張

在唐朝時洛陽稱爲東都,長安稱爲西京。

後周開國後,周太祖郭威定都汴梁,趙匡胤奪取後周天下後,繼續以汴梁爲都城,稱汴梁爲東京,洛陽爲西京。

趙匡胤創建宋國時,中原還是四分五裂,經過十七年來的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先是戡定中部的荊南和湖南;次則平定西蜀;接着是剿滅南漢,再定江南,使中華民族的統一,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因此,他要前往洛陽,祭祀天地。

趙匡胤在洛陽祭祀天地之後,突然向羣臣宣佈,說要留都洛陽。

無論在哪個朝代,遷都可都是一件大事,趙匡胤在沒有同任何人商量,更沒有經過廷議的情況下,突然作出遷都的重大決定。

到底爲了什麼?他並沒對羣臣說,似乎也不願說。

趙匡胤遷都的決定,遭到大臣們的一致反對,說出口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大家都在汴梁已經紮下根,突然遷都,拖兒帶女的,實在是太麻煩了。

真實的原因是什麼?誰也不願說出口。

其實,趙匡胤御駕到了洛陽,突然作出遷都的決定,並不是他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決定。

他似乎是在迴避一個人,似乎是在爲一個重大的決定做準備,但這些都不足爲外人道

皇上不說,臣子也當然不敢問。

大臣們不同意遷都,除了說出口的理由外,是否還會有其他原因?

這也不好說,因爲這件事情太敏感,誰也不敢亂開口,說錯了話是要遭殺頭的,頭顱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個,砍了就沒有了,大家都特別珍惜。

因此,各人的小九九都隱藏在心裏。

趙匡胤也不妥協,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大臣們見說服不了皇上,也都做了一個相同的選擇:保持沉默。

沉默是金,它可以延伸出很多含義:反對、不服、不同意,等等。

雙方僵持在洛陽。

晉王趙光義身在汴梁,他知道了趙匡胤要遷都這件事,立即從汴梁趕到洛陽,勸說趙匡胤改變遷都的動議。

趙匡胤不僅不爲所動,而且還負氣地說:“朕不但要遷都洛陽,還要遷都長安。”

趙光義問是什麼原因。

趙匡胤說:“汴梁地勢開闊,無險可守。如果遷都長安,左有淆谷及函谷關,右有隴中,沃野千里,南有富饒的巴中、蜀中,北有以畜牧爲貿易的胡境,三面都有阻擋,易守難攻。裁去冗兵,勵精圖治,治理國家,豈不是長治久安、一勞永逸之策?”

趙光義卻說:“要使國家長治久安,靠的是恩德,而不是山河的險要,何必要遷都呢?”

趙匡胤嘆息道:“你也太固執了,今天依了你,不出百年,天下百姓恐怕要爲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定都汴梁,不如定都長安,在漢、唐時期就有過爭論,以關中長安地勢之險要,進可攻,退可守,極具戰略地位。

趙匡胤也深刻認識到這一點。

然而,他的決策遭到包括趙光義在內的衆人的反對,只得悵然返回汴梁。此時的趙匡胤,似乎有一種無奈的感覺。看來,皇帝也有無奈的時候。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