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宋太祖趙匡胤爲什麼至死也想要遷都洛陽?

宋太祖趙匡胤爲什麼至死也想要遷都洛陽?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洛陽素有古都之稱,在歷史上洛陽也是九朝的古都。今天來跟隨小編走進歷史,來看一看宋太祖趙匡胤爲什麼也要遷都洛陽呢?北宋初年,宋太祖曾經有過遷都洛陽的提議,這一項提議最終因爲大臣的強力反對而最終得以作罷。大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趙匡胤西巡洛陽。洛陽夾馬營是太祖出生之地(時爲後唐禁軍兵營),也是他度過童年時光的地方(民間一說其十二歲出遊,另一說他曾在此生活二十餘年),數十年戎馬,一直難有機會故地重遊。

此時大宋已經統一了中原以至整個南方,實現了自晚唐以來二百多年間中原王朝最接近於大一統的局面。儘管北方仍有強鄰,但開國十六年來,大宋國力日強、國運大盛,所以,在隨行的文武羣臣們看來,此次應該是一次充滿溫情的懷舊之旅。傳說太祖回到夾馬營舊居參觀時,欣喜懷戀之情溢於言表,甚至還從某處土坷裏挖出了幼時埋藏的玩具石馬,愛不釋手地帶在了身邊。

宋太祖趙匡胤爲什麼至死也想要遷都洛陽?

網絡配圖

這就是宋初的所謂“遷都之議”。如果是不太熟悉宋朝歷史的人,初聽這個故事,也許會得到以下一些印象:一,宋太祖和封建時代的大多數皇帝一樣,想起一出是一出,明顯帶有孩子氣,很不好伺候;二,這個皇帝又算是很講民主的,賭氣歸賭氣,最終還是能聽從臣僚的反對意見,放棄自己一心想做的事,作爲皇帝,這已經殊爲不易;三,沒能遷都洛陽有可能是他人生最後階段裏一個比較重大的遺憾。

比較而言,宋太祖確實算得上仁厚之君,同時也確實有難伺候的一面。不過,研究和關注宋史的人普遍認同趙匡胤提出遷都絕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他的這一想法未能付諸實施,是整個國家的重大遺憾。如果當時真的將國都遷至洛陽,或許兩宋綿延三百年受困於北方邊患並兩次亡於外族的悲劇命運就可以避免。

從地形來看,洛陽坐擁山川之險,“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而開封地處黃河南岸的平原之上,是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如果僅從這種自然條件上比較,洛陽和開封作爲國都的優劣是顯而易見的,滿朝文武一致反對遷都,當然會有這之外的其他原因。

宋太祖趙匡胤爲什麼至死也想要遷都洛陽? 第2張

網絡配圖

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所以最初定都開封談不上選擇,只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承襲。開封確實是易攻難守的四戰之地,此前定都於此的都是短命政權,但宋太祖雄才大略,大宋開國後即開始爲開疆擴土而南征北戰,戰略上以攻爲主,戰場主要在別人的地盤上,十多年來國都從未受到過威脅,而開封的通達便利更成爲了利兵利戰的優勢。應該說,宋初定都開封是符合社會、經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客觀需要的最佳方案。

問題在於,當大宋如秋風掃落葉般蕩平南方諸國而將目光轉向北方時,形勢卻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盤距在山西的北漢政權聯合北方的契丹,憑藉都城太原的有利地勢,成功阻止了宋軍向北的步伐。宋太祖三次攻打北漢,皆受挫而返。當戰略上的進攻轉化爲對峙,作爲一個身經百戰、具有卓越軍事才能的帝王,除了因力不從心而產生失望和無奈,也當然會意識到巨大的危險。北漢在黃河以北,與汴梁僅相隔一河。而強大的契丹也隨時有可能揮戈南下,以汴梁平坦開闊的地勢,如何抵擋遼軍鐵騎?

宋太祖趙匡胤爲什麼至死也想要遷都洛陽? 第3張

網絡配圖

當年,在從洛陽返京途中,行至鞏縣(即今鞏義),太祖前往父母塋地——永安陵進行了祭奠。在陵園神牆的角樓上,他悵然四顧,思嘆良久後,抽出一支鵰翎箭,張弓射向遠野。看着那支箭在遠處無聲落下,他長嘆一聲,告訴身邊衆臣:人生終須有歸宿,今日箭落之處,就是我死後長眠之所。說完,取出那個玩具石馬,命人埋在箭落處爲記,併爲自己的陵墓命名永昌。這就是傳說中太祖永昌陵的來歷。

不管是因爲想要剪除御弟的實力,還是保護都城。這項遷都之議最終還是被擱置與拒絕了。如果這項政策得以順利實施的話,或許宋朝和北方民族的交戰就會變成了另外一種局面了。今天的古都洛陽專題就講到這裏,我們下次再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