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曾國藩人稱“曾剃頭”,他爲何放過太平軍高級降將韋俊?

曾國藩人稱“曾剃頭”,他爲何放過太平軍高級降將韋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曾國藩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受唐浩明歷史小說《曾國藩》影響,我一直以爲韋俊在投降後不久被湘軍給賣了,大罵曾國藩不講究。

實際上在正史中韋俊作爲太平天國降將,雖然沒有像丁汝昌那樣被重用,但是也算是善終了,並沒有被清廷加害。

今天縱橫就跟大家深入聊聊太平天國降將韋俊的事,講講他作爲太平天國高級將領,爲何要降清,最後爲何又得以善終。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裏,降軍降將在中國歷史上實在是太普遍的事情了,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投降,是中國古代軍隊的一貫作風。

如果你要是看了《投名狀》的話,你就會發現,爲什麼有的人寧願戰死也不願意投降了,說白了,投降後就是把命交到敵方手裏,生死有命都由對方決定。

《投名狀》中,李連杰飾演的龐青雲率領的清軍把蘇州圍的是水泄不通,就是打不進去,在雙方都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劉德華飾演的趙二虎潛入到蘇州城內,與太平軍守將達成共識,只要太平軍放下武器,清軍就允許他們回家種地。

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事情,估計同學們看影片到這的時候心裏都會鬆一口氣,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下一秒,龐青雲就下令把這些放棄武器的太平軍全部殺掉。

估計看完《投名狀》的同學沒有不罵龐青雲渣渣的。

其實《投名狀》中蘇州殺降的原型就是李鴻章,這是清軍在鎮壓太平天國時期慣用的招式。

然而,本文所講的韋俊卻是一個例外,如果你沒聽過韋俊這個人,那我想你一定聽過韋昌輝這個人。

韋昌輝作爲太平天國早期高級將領,是相當有影響力的人物,韋俊作爲韋昌輝的弟弟,那也是太平天國中戰功赫赫的英雄人物,也是最早參加太平天國起義的人。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追隨石達開西征,先後參加第一次攻克武漢之戰,復入湖北之戰,第三次攻克武昌之戰,是當時湘軍較爲忌憚的人物之一。

1855年大敗胡林翼部,1856年更是在武昌大門東擊敗湘軍名將羅澤南,除此之外清廷的湖廣總督吳文鎔也死在他的刀下。

曾國藩人稱“曾剃頭”,他爲何放過太平軍高級降將韋俊?

按理說,這樣的人物此後如果再投降清軍,肯定不會有好下場的,但是讓人想不到的是,1858年的時候,韋俊竟然投降清軍。

儘管看起來有些意料之外,但是卻有情理之中,原因自然是1856年天京事變,當時東王楊秀清大權獨攬,洪秀全於是聯合韋昌輝誅殺了楊秀清,爲了防止韋昌輝專權,洪秀全不久又將韋昌輝誅殺,並且將韋昌輝五馬分屍,韋氏家族估計也遭受重創。

當時韋俊因爲身處抗清前線才免遭一死,假如他當時在天京估計也難逃一死。

天京事變後,韋俊的身份變得十分尷尬,一方面是洪秀全是一個相當多疑的人,連韋昌輝都殺了,還能對韋俊放心。

但是另一方面,韋俊又處在抗清前線,是太平軍西線戰場無法缺失的將領,手裏又握有重兵。

所以,洪秀全一直刁難韋俊,在天京事變時,韋俊因爲獨守武昌,沒有等待翼王的援軍,在武昌斷糧的情況下,不得已率部離開武昌,然而這個時候,洪秀全卻要治韋俊丟失武昌的重罪,多虧李秀成力保,才得以倖免。

要說韋俊不心寒纔怪,主要是洪秀全做人太不厚道。

爲了架空韋俊,洪秀全大力提拔韋俊的部下陳玉成,地位甚至超過了韋俊,雖然說陳玉成是一個人才,應該不拘一格的提拔人才,問題是韋俊也不是孬將,其作戰實力是有目共睹的。

這種事情是中國數千年來官場的大忌,不管是誰處於韋俊的地位都會相當難受。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等待韋俊的必然也是類似韋昌輝的下場,這是他不敢想象的。

降清是唯一的出路,只不過降清之後,刀就放到清軍的手上,是死是活,都要看人臉色了。

很多人也都猜疑,爲何清廷後來沒有殺韋俊,實在是匪夷所思。

對待太平軍的降將,無論是曾國藩還是李鴻章,都採取了較爲謹慎的態度,那就是能殺就殺,儘量不招降。

曾國藩人稱“曾剃頭”,他爲何放過太平軍高級降將韋俊? 第2張

前面講述的《投名狀》中蘇州殺降的原型是李鴻章,其實李鴻章正兒八經的大規模殺降應該就這一次,而他的老師曾國藩,那的確是殺降的老手,人稱“曾剃頭”。

1861年曾國荃率領湘軍攻克安慶外的一個太平軍重要營壘,當時有八千太平軍投降,被曾國荃全部繳械殺光。

古代一直有殺降不祥的說法,曾國荃殺人後,晚上心理不踏實,睡不着覺,曾國藩聽說後,立即給弟弟去信勸慰“何必以多殺人爲悔?”意思是殺一個人也是殺,殺再多的人也是殺,何必懊悔。

有了曾國藩支持後,曾國荃在攻克天京的時候,據說連續殺了三天,十萬太平軍被屠戮殆盡,秦淮河都成了血水。

關於曾國藩、李鴻章等漢臣爲何熱衷於殺降,原因是複雜的,首先作爲漢臣,他們應該是沒有招降的權力的,因爲招降其實是要給高官厚祿的,李鴻章在招降蘇州前給予降將很大的承諾,大多不是他職能範圍內,由於無法兌現,不如直接殺了,一了百了。

其次,他們希望通過對叛賊大開殺戒的方式,得到清廷統治者的信賴,儘管曾國藩和李鴻章手握重兵,但是一直被清廷所猜忌,擔心這些漢人官僚掌兵後造反,如果他們大肆吸納降軍降將,是否有不臣之心呢?

再次,降而復叛,也是招降大忌,如果高官厚祿讓叛賊投降了,結果人家緩過氣來再造反,那估計對於招降者來說,也是要事後追責的,就跟推薦官員一個道理。

最後,湘軍也好,淮軍也罷,其實並不缺少士兵,缺乏的是軍籍,朝廷允許招多少兵,他們就能招來多少兵,但是允許的人數是有限的,如果招降的大多是太平軍,那麼必然影響自己招兵的名額。

總之,招降本身就充滿不確定性,可能會帶來大麻煩。

因此,對於投降的太平軍,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是劊子手。

當然,上面所說的其實是在鎮壓太平天國後期,韋俊之所以沒有遭到清軍的殺害,主要原因是韋俊投降的早,而且級別高,影響力巨大。

儘管清軍都想殲滅太平軍,但是至少在安慶之戰前,清軍對太平軍的優勢並不明顯,此時韋俊這樣的人物投降,對形勢的轉變是有重大影響的。

在韋俊的號召下,好多太平軍的中低層將領也都紛紛投降,都說標杆的力量是巨大的,投降的標杆也一樣有力量。

而且,由於韋俊的特殊身份,清廷也不擔心他降而復叛,畢竟韋俊在太平天國內部實在是沒有退路了。

韋俊在降清之後,轉身就把刀刃對準了曾經的兄弟,而且動起殺心來別誰都狠,估計韋俊比曾國藩更想搞死楊秀清。

可以說,降清是韋俊權衡利弊之下做出的最優選擇,清廷不殺韋俊也是明智之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