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科舉制度分爲哪六個等級?探索古代的科舉學歷

科舉制度分爲哪六個等級?探索古代的科舉學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科舉制度是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前後共經歷一千二百餘年,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古代科舉學歷的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古代的科舉制,自然不能簡單和現代的考試體系相比較。但如果非要比較的話,童生大概相當於今天的985、211大學本科生;秀才相當於是研究生,享受國家補助;舉人和進士,則相當於國考當中的頂尖學霸,可以直接進入政府工作。

不過,這種簡單的比較,意義不大。要想弄明白古代的科舉學歷,到底是個什麼概念,我們還是得先說說科舉制本身。

科舉制首創於隋唐時期,一直到明清時期才徹底完善。以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爲例,考試總共分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這六級。

首先是童試。童試雖然帶了一個童字,但大家可別認爲這是小孩子的考試。古代文盲率較高,趕上動盪年代的話,全國百姓文盲率可能要超過百分之九十。而童試的存在意義,就是要先刷掉那些文盲,表明你有基本的文化水平。

科舉制度分爲哪六個等級?探索古代的科舉學歷

童試大概相當於今天的中考和高考,分爲縣、府、院三次考試。縣試就是在一個縣裏面舉行的考試,一般由縣官主持,由縣裏的教育部門監督主考。除了監考之外,縣試還以五人爲一組,一旦出現作弊的情況,實行連坐制。

縣試之後,就是府試。

府試相當於是縣試的進階版,考生通過縣試之後,才能參加府試。府試一般是由知府主考,也就是相當於今天市長主考。

通過這兩場考試之後的考生,纔有資格被稱之爲童生。這個童生可不意味着就是兒童學生,古代有些讀書人,讀到七老八十仍是童生的,也不在少數。如果類比今天的考試,縣試就是中考,府試就是高考。府試合格者,從比例來看,基本等同於今天的211大學本科生。

科舉制度分爲哪六個等級?探索古代的科舉學歷 第2張

府試之後,就是院試。

院試一般就是在各府、州的學院進行,如果通過的話,就可以被錄取爲‘生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秀才’。如果按照今天的考試體制來看,院試大致接近研究生考試。一旦考過了,就能享受到國家的各種優惠政策。

現代的全日制研究生,入學之後,一般都可以享受國家的補貼。而古代的秀才,則同樣也有很多好處。首先,秀才見了官,如果沒犯罪的話,按禮是不用行禮的。其次,很多朝代一般都提供給秀才基本的衣食保證,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研究生補助。最重要的是,秀才家裏可以免除很多稅,可以少交很多錢。

總而言之,到了秀才這個階段,就已經算是脫離了平民階層,步入‘士’的範疇了。如果有門路的話,甚至可以到縣衙去謀一個師爺之類的差事。就算沒有門路,也可以做一個教書先生。

當然,總體來說,秀才還算是相對清貧的。尤其是那種只會讀書不會鑽營,只能靠國家補助活着的秀才,日子就過得比較窮了。我們後來所說的窮酸秀才,多半都是指此類人。但實際上,但凡會鑽營不死讀書的秀才,日子其實大多過得不差。

院試之後,就是鄉試。這裏面的鄉,指的不是我們現在所謂的鄉村的鄉,而是家鄉的鄉。鄉試每三年一次,可以理解爲省級考試,有點像今天公務員考試當中的省考。考官不再由地方官擔任,而是由皇帝親自任命。

科舉制度分爲哪六個等級?探索古代的科舉學歷 第3張

鄉試,對於古代絕大多數的讀書人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場考試。因爲通過鄉試之後,讀書人就可以從秀才變成舉人了。但這場考試的難度,那無疑是相當高的。每三年舉行一次的鄉試,最後一般都只會錄取一千多人。而且不是一省錄取一千多人,而是全國錄取一千多人。這個難度到底有多大,大家可以自己想想。

讀書人中舉之後,就有了做官的資格。就算止步於此,無法再通過後面的考試,憑藉舉人這個身份,差一點也可以做縣丞、主薄之類的官;如果在朝中有人的話,甚至可以直接外派到某地去做縣令。

如果類比今天的話,通過鄉試,就等於是有資格直接去做某個縣的縣委書記。就算混得差點,也能做縣裏的教育處處長,或者其他同級的官。很多人都知道‘范進中舉’這個故事,范進中舉之後,爲何會興奮得發瘋?原因其實就在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