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武舉考試到底是什麼樣的 他們主要考什麼科目

古代武舉考試到底是什麼樣的 他們主要考什麼科目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代武舉考試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引言

科舉制度由隋朝建立,在唐朝進行完善,這之後一直是歷朝歷代選拔賢才官吏的重要制度。魏晉時期實行九品正中制,此制度專爲高門士族服務,官位,比較壟斷,直至南北朝時被廢除,隨即採用科舉取士的辦法。隋朝時期先設秀才、明經兩科,後置進士科,科舉制度逐漸形成,此制度深受各階級知識分子、地主貴族的歡迎,更是受到當時君主帝王的高度關注。

唐朝皇帝不僅繼承了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度,還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發展,所形成的新的制度分爲制舉和常舉兩種,這句更能體現選拔官員的精神和原則。而唐代對科舉制最大的發展就是建立了武舉制度。

古代武舉考試到底是什麼樣的 他們主要考什麼科目

一、過關斬將——武狀元“賜及第”的功夫深深有幾許

1、翹關拔山之力,緯地經天之才——武舉制度確立的初衷

《新唐書》有載:"長安二年,始置武舉。"

但在公元657年,唐高宗就已經開始採用制舉的形式來昭告天下,要求五品以上的州官刺史精心尋訪軍事上的人才趕赴洛陽參加武試。

他在《令百官各舉所知詔》中指出:"比者貢寂英奇,舉非勇傑,豈稱居安慮危之志,處存思亂之心?如不旌賁遠近,則爪牙何寄?"

在以往的科舉考試中,太宗皇帝雖然"賺盡英雄盡白頭",但此中的"英雄"多爲明經、進士制度下選拔出來的文官,是以朝中文武失衡,嚴重缺乏英勇果敢的軍事人才。爲了應對軍事上的需要,唐高宗頒佈詔令,要求各級官員積極選拔英勇無畏、力氣強大、德才兼備、智勇雙全的人,“賞纖善而萬衆悅,罰片惡而一軍懼。”此後劉仁願、婁師德應試從軍。

古代武舉考試到底是什麼樣的 他們主要考什麼科目 第2張

再後來唐高宗在武成殿親自召見各州舉人,並以何爲“天陣、地陣、人陣”作題,試圖將原來的軍事人才選拔機制改爲正式性的常舉,用以爲朝廷選拔更多勇敢殺敵、治國建軍的將士謀才。是以後來朝廷規定,舉行常舉考試的同一年裏,也開展武科考試,進行武舉考試的考生“每歲如陰經、進士之法,行鄉飲酒禮,送於兵部。”

2、穿土爲埒,斷木爲人:細數武科考試中的御馬騎射之功

由於武科考試製度剛剛確立,女皇武則天並不清楚通過何種方式來選拔武將,所以唐代的武科制度注重個人的武藝,選出的武將多是身材魁梧、一身腱子肉的武士,光在氣勢上來看就能讓士兵們敬畏三分。此時的武舉考試內容包括:“步射、騎射、舉重”等科目,除了這些與個人武藝有關的測試,在“才貌、言語、神采”上也有所要求。

古代武舉考試到底是什麼樣的 他們主要考什麼科目 第3張

具體來說,武舉考試包括“平射”和“武舉”兩項。其武舉考試內容包括長垛、馬射、步射、平射和簡射,兼具翹關、負重以及身材等方面的甄選。對於翹關,要求其“長丈七尺,徑三寸半”,“凡十舉後,手持關距”,不得超出一尺的距離。負重者,身背五斛大米,行走二十步,如果都“中第”,“亦以鄉飲酒禮送兵部。”

長垛,屬於"平射"考試中的唯一項目,考察考生瞄射遠距離箭靶的準確性。其中長垛一科的考試形式是,考生用五十五公斤的彎弓,射約22.38克的箭矢每人三十支,根據箭矢射出去的準確度來判定考試的合格程度。

不論是騎射還是,都旨在考覈考生的體力,除此以外,對考生的身高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以身長六尺以上者爲次上,以下爲次。即要求考生的身高在1.8米以上,這對當時的唐朝人來說,這個要求近乎苛刻,且更"神采堪統領者"爲佳,這個要求標準在當時來說還是不好掌握的。到了宋代,武舉考試就不單單是隻考武功那樣單一,對武官也要求其有治軍之才。明朝時更改爲才識爲主,武藝次之。即在筆試中不合格的應試者就不能參加後面的武試,直到清朝時期,考試的順序又改爲先試馬步射,之後在比力氣懸殊,武試合格者纔有資格參加筆試。

古代武舉考試到底是什麼樣的 他們主要考什麼科目 第4張

以上可得出,唐代武舉更加偏重於技藝神勇,重點是馬上的本領功夫要過硬,其制度還不夠完備,這一時期只能說是武舉的創制時期,一直到明代這個制度都沒有確定下來。清代時則大不相同,此時國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嚴密,錄取也相對比較公正,武舉制度日漸完善。

二、一門五都督,三科兩狀元——論武舉及第者的榮譽時刻

狀元,也即"狀頭",考官將新科進士的"狀(個人戶籍等資料)"連同科舉成績一起上報給皇帝,用作"面試"的簡歷。雖然武進士科比文進士科晚了近100年,但其同文舉同等重要,錄取的第一名皆稱"狀頭",即"狀元",武舉第一名稱爲"武狀元"。

武狀元是通過武試最後一項——殿試,由皇帝欽定的一甲第一名所賜予的稱號。據現存史料記載,由宋代開創武舉殿試先河開始,從宋神宗熙寧九年,到光緒二十四年,有名可考的武狀元共有168位。第一個有真實記載的武狀元是宋神宗熙寧九年的薛奕,他通過馬射、步射和策文等武藝文才的考試,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奪得第一。當朝天子宋神宗也作詩讚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古代武舉考試到底是什麼樣的 他們主要考什麼科目 第5張

明朝時期的科舉制度延續時間較長,武科舉出身的軍官也相對較多。明朝中期的抗倭名將俞大猷就是武科舉出身。他年少時喜好讀書,也鍾睞學劍。考中秀才後,承襲父親"百戶"世職,再於1535年考中武進士,授予"千戶"軍職。後到處碰壁,1542年向巡按御史自薦,得以上京,被分配至宣大總督翟鵬賬下,卻因嘴不饒人不得重用。好在兵部尚書毛伯溫"慧眼識珠",賞識他的"千里之能""兵略之才",讓其回鄉後任命爲汀漳守備,這才讓他成爲一名真正的領兵之將。隨後他在東南沿海一帶抗擊倭寇,步步升遷,最後官至總兵官,無論他後期如何,憑藉武科進士出身最後抗倭、保家衛國的英勇事蹟,也足以讓歷史記住他。

古代武舉考試到底是什麼樣的 他們主要考什麼科目 第6張

三、武舉制度的確立時期——清朝:對好勇鬥狠之徒的偏愛

清朝建國之際就開始舉行同文科舉考試同期的武科舉考試,來籠絡各民族驍勇善戰的鬥狠之徒。凡是通過基層考試獲得武試資格的武秀才,就可以參加武鄉試,此外,綠營兵丁也可以直接報名參加鄉試。通過鄉試的參考者就可以參加會試,會試及格後才能進入沒有淘汰的殿試。殿試即排出三甲名次,一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當時的滿族有世職制度,一開始時不能參加武科舉考試。直到雍正年間纔有了允許滿人蔘加武科舉考試的鬆動。

武科舉的鄉試和會試皆分內外三場。第一場爲馬射,第二場步射和技勇,最後一場是內場,爲文試,考策論,分手題和次題。清朝初年明確規定,一甲進士可授予副將、參軍等職位,後面的二、三甲進士授守備、署守備之職。清初以後武狀元、榜眼、探花皆有新的授予官職,獲封后再到兵部選取實官職。

古代武舉考試到底是什麼樣的 他們主要考什麼科目 第7張

清朝每次鄉試在全國錄取的總名額近1000名,會試名額300到100人不等,是以通過武科舉考試成爲軍官人不在少數。據統計,清朝軍隊中有將近13%的軍官是武科舉出身。即便如此,武狀元成爲全軍統帥或一代名將的情況也是十分少見。

光緒二十三年,皇帝詔曰:"著即自丙午科爲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至此,清朝的文武兩科考試落下帷幕,即便清朝自稱文武並重,講究"文以治國,武以安邦",但武舉仍然較之文具超遜一籌,是以武舉早文舉四年退出歷史舞臺。自武舉誕生之日起,歷經一千兩百年,於光緒二十七年“壽終正寢”。

古代武舉考試到底是什麼樣的 他們主要考什麼科目 第8張

結語

由唐至清,兜兜轉轉繞了一大圈,武科舉考試始終還是以武藝考察爲主要內容。而中國古代的武狀元,很難像文科狀元那樣,可以憑藉身份成就一番雄圖霸業,必須要靠自己的實力和實戰經驗,在現實戰場上有勇有謀、文武雙全,才能打下屬於自己的一片江山。有學者根據現有的資料文獻統計,自武科舉誕生之日起,至清末廢除,共產生了文武狀元777位,其中武狀元只有近兩百人,光是清朝就已經佔了109個。

不僅如此,以武科狀元出身的軍官,最後功成名就的更是鳳毛麟角,這大概就是古代武科舉出身之人的悲哀吧。由此可見,古代的武舉考試一點都不比科舉容易,不僅需要強大的體力,還需要足夠的腦力。幸然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開放自由,兼容幷蓄,並不講究功利名垂,所謂“世間三百六十行,行行皆可出狀元。”狀元已經不是讀書的最高追求,在這個社會穩定、發展繁榮的現代社會,只要你堅持正確的方向,足夠努力,爲你的夢想不懈奮鬥,在任何行業你都能拿下"狀元"的頭銜。

參考文獻:

《新唐書》

《通典》

《明史》

《清史列傳》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