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過程有幾個階段?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結果及影響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過程有幾個階段?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結果及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46~1954年,越南、老撾、柬埔寨人民反對法國恢復殖民統治、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的解放戰爭。亦稱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過程有幾個階段?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結果及影響

 防禦階段(1946.12~1947.12)

法軍憑藉兵力優勢採取速戰速決方針,首先侵佔河內、海防等城市,控制紅河三角洲;同時在峴港登陸,佔領廣治、順化等中部城市,對越軍實行南北分割。越軍以部分兵力在河內等大城市牽制法軍,主力撤往農村和山區建立根據地,開展游擊戰。至1947年秋,法軍佔領越南大中城市和交通幹線,對越北根據地形成包圍態勢,並於10月7日出動2萬多兵力發動秋冬攻勢,分三路進犯越北根據地,企圖消滅越軍主力、摧毀其領導機構。越軍以誘敵深入、分割圍殲戰法於12月22日粉碎法軍進攻,殲敵6000餘人,取得越北戰役的勝利,粉碎法軍的速戰速決計劃。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相持階段(1947.12~1950.12)

面對戰爭曠日持久的不利形勢,法軍改變戰略,實行"以越制越、以戰養戰"方針,對佔領區進行"綏靖",對解放區加緊蠶食和掃蕩,扶植西貢政權並擴充其軍隊。1949年6月,前國王保大在西貢建立"越南國",組建"國民軍"。7月和11月,法國分別與老撾和柬埔寨簽訂條約,企圖使對柬、老的佔領合法化。越南建立正規軍、地方軍、民兵游擊隊三結合武裝力量體制,採取以游擊戰爲主、運動戰爲輔的方針,以營、連爲單位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並組建機動部隊實施運動戰。1949年11月,越南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進一步擴充軍事力量;

1950年1月起越南與中國、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相繼建立外交關係,國際地位逐步提高,抗戰力量得到加強。7~8月間,中國軍事顧問團應邀赴越。9月16日,越軍在中國支援下發動邊界戰役,攻佔東溪、七溪等重要據點,至10月23日共殲敵8000人,收復高平、諒山、太原、老街、和平等市鎮,鞏固並擴大了越北根據地,打通了中越邊境交通線,掌握北部戰場主動權。同年4月和8月,柬埔寨高棉抗戰政府和老撾寮國抗戰政府先後成立,積極開展抗法武裝鬥爭。

反攻階段(1950.12~1954.7)

1950年12月,法美簽訂軍事援助協定。美國開始插手印度支那戰爭,把大量武器裝備運進越南,並派遣軍事顧問團幫助組建西貢軍隊。1951~1952年,越軍爲控制北部戰場主動權,大力開展運動戰,先後發動紅河中游、和平、西北等反攻戰役。在中部和南部戰場,游擊戰蓬勃發展,解放區逐步擴大。老撾、柬埔寨的抗法戰爭亦不斷取得新進展。

1951年3月,越、老、柬組成聯合陣線,在戰爭中互相支持、密切協同。

1953年春,越軍協同寮國戰鬥部隊發動上寮戰役,解放桑怒。同年秋,法軍在美國顧問參與下推行"納瓦爾計劃",強化對佔領區的統治,組建機動部隊,增強軍事實力,企圖在18個月內消滅越軍主力,奪回戰場主動權。11月,法軍空降兵佔領越西北重鎮奠邊府。

1953~1954年冬春,越軍開展整軍運動,隨後在越西北和西原地區發起戰略反攻。與此同時,寮國戰鬥部隊在越軍配合下解放北部豐沙裏省、中部甘蒙省和南部阿速坡等地;柬埔寨抗法武裝解放東北地區。至此,縱貫印度支那三國的戰略交通線完全暢通。

1953年11月9日,法國承認柬埔寨獨立,把權力移交給王國政府。

1954年3月13日~5月7日,越軍對駐奠邊府法軍發起進攻,經55天激戰殲滅法軍1.6萬餘人,俘法軍司令卡斯特里准將及其指揮部全體人員。奠邊府戰役的勝利對於同年7月日內瓦會議達成《印度支那停戰協定》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過程有幾個階段?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結果及影響 第2張

結果

印度支那戰爭持續了7年零6個月,最終法國於1954年5月7日在奠邊府戰役失敗(位於越南的西北部)。奠邊府戰役於1953年11月20日開始,法國傘兵部隊到達那裏,建立根據地,以發動決定性進攻,企圖將越南人民軍擊潰。亨利·納瓦爾將軍於1953年5月被任命爲總司令,爲此他做出了全面計劃。修建了兩條C-47s飛機起降的跑道,建起了防禦營地,佈置了雷區,設置了鐵絲網柵欄。

1954年1月,1.2萬名法國士兵到達奠邊府,裝備了坦克、大炮和戰鬥轟炸機。但武元甲在山坡上埋伏了5萬人,這些人全副武裝,通過壕溝和坑道相互聯繫,使敵人辨不清其真實人數和行動

1954年3月13日,他們對法軍陣地發動了進攻,重炮將兩條跑道炸燬。法國向美國請求援助,轟炸山上的越盟部隊,但沒有得到幫助。美國沒采取任何行動,他們害怕會又出現一個朝鮮。4月末,越南人民軍發動了最後進攻,5月7日下午,在防禦營地的碉堡上飄起了7面紅旗。此次戰鬥中,法國共損失了7000人,越盟損失2萬人。法國在印度支那戰爭中死亡總數爲9.4萬人。

1954年5月8日爲了給印度支那帶來和平,召開了日內瓦會議。法國、美國、中國和蘇聯以及前印度支那各國的代表包括柬埔寨、老撾、北越(胡志明爲領袖)、南越(保大國王),出席了會議。法國由新任首相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爲代表出席了會議。

會議承認了老撾和柬埔寨的獨立,保持越南現狀(沿北緯17度線分爲兩部分),要求法國和北越人在30天內分別撤出北越和南越。印度、加拿大和波蘭成員組成國際監督委員會,負責監督這些條款的執行。

 戰爭影響

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洲人民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同情與支援下,印度支那軍民共殲法軍和西貢軍隊56.19萬人,結束了法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殖民統治。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的獨立、統一與領土完整獲得國際承認,越南17度線以北地區完全解放。此次戰爭是一場軍事與政治鬥爭交織、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相互配合、由游擊戰發展爲運動戰並輔以部分攻堅戰的持久人民戰爭,爲亞、非、拉人民民族解放鬥爭提供了寶貴經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